碑帖范本一經選定,開始臨寫時或在臨寫的過程中,要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1.通讀通臨 碑帖選定后,首先將碑帖通讀一遍,即從頭至尾認真看一遍。邊看邊熟悉字的寫法,不認識的字,查字典弄清讀法和意思。碑帖上的字是繁體字,還會有少數的寫法不規范的字,對這些字,都要弄清簡化和規范的寫法。通過通讀,熟悉碑帖的全貌,獲得初步印象,然后通臨一遍,加深這種印象。 2.堅持臨寫 做任何事,貴在堅持,淺嘗輒止是不會取得成績的。臨寫碑帖也是這樣。一旦碑帖范帖確定下來,就要堅持臨下去,不可見異思遷。有人往往強調自己的興趣,三天兩頭換帖,結果是空費時日,毫無長進。學藝術是要考慮到自己的興趣,但在初學者來說,興趣多少帶有些盲目性。應該學會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興趣。通過多次臨?寫,發現碑帖范本的風格不適合自己的性格,甚至在思想上產生抵觸情緒,這時當然也可以更換另一-種碑帖。 比如說,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憑一時興趣選定柳公權的《玄秘塔》作范本,臨篤了一段時間,有了一些理性認識,覺得不合脾胃,想改換溫潤涵蓍的虞世南《夫子廟堂碑》臨寫,當然也是可以的。這不叫“見異思遷”,而是“見善則遷” 3.讀帖審字 在臨寫的過程中,要經常讀帖審字,這樣做既能加深對碑帖的理解,同時又有益于對臨寫技巧的提高讀帖審字,就是認真地看帖,對范本上的字,作細心的分析。這其實也是一種臨帖方式,叫做“心臨”。初學者天天臨帖,往往容易形成一種機械的重復現像,即所謂的“抄帖”,忽略某些關鍵地方。讀帖審字就有可能領悟到在臨寫時被疏忽或不易理解的地方。讀帖審字所要解決的是這樣一些問題: (1)通過讀帖審字,認識并熟悉字的體勢。 體勢,是指字的形體和姿勢,即字的造型(結體)的總傾向。體勢由筆畫的搭配和組織來體現。 但由于作者的藝術素養和審美觀點的不同,同樣是橫、豎、檍、點、捺、鉤等筆畫,經過不同的搭配和組織,就會出現不同的體勢。一種體勢的出現并固定下來,往往就是這個作?者的書法風格的形成。例同是“下”字,顏體的法是橫豎相連,橫畫較長,畫較短,右點的位置離豎畫較遠,而且偏下。歐體的寫法是二筆相離,橫畫較短,豎畫較長,石點的位置偏上。 顏字的結體是寬博取勢,而炊字則是狹長取勢。這兩種寫法各得其妙,各具其趣。 (2)通過讀帖審字、要對字的每一部位的特征加以分析,注意并熟悉每一·筆畫造型特點。例如,帶有“門”的字,顏體與歐體的寫法不一樣。 顏體的“門”字,左右兩豎畫運筆到中段,各自間外微張,到末端向內斂,起點和終點,正好都落到一垂直線上,形成相向之勢的正弧狀。 這樣處理,易于取得寬博、圓緊、渾厚而乂富有內在勁力的藝術效果。歐體的?“門”字寫法,恰恰相反,左右兩豎畫的中段略向內挺,形成相背之勢的反弧狀,使整個“門”字的造型狹長險俊。 這樣處理,易于收到平穩、均勢、森挺而又顯出對仗楫讓的藝術效果。 這種不同點,凡特有左右兩豎畫的字,幾乎都能見到。如顏體的“圖”(附圖14)和歐體的“圖”,(附圖15)在寫法上也具有這種特點。 若不留意、讀帖不分析,要想臨寫得神似固然不易,即使寫得形似也是難以 辦到的。 (3)通過讀帖審字,要熟悉其用筆特點。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說:“書法在用筆,用筆貴在用鋒。“用筆”,這是書法中一個比較復雜的技巧問題,前人的書法論著中,幾乎無不涉及這一問題。當然,我們不能將其神秘化,但也不能說它是無足輕重的“次要”問題。現在在有些青年書家中,往往忽視、輕視,甚至蔑視用筆,而僅注意結構的怪與奇,這是不足為訓的。 用筆大致上包括執筆、運筆和筆法三個方面,而關鍵是“運筆”。中國書法的造型過程,就起運筆的過程運筆法是書法的基本技法之ー,它是在起筆、行筆和收筆中得以表現出來的。 握管法 戈守智(清) 對于前人的書法作品,尤其是碑版書法作品,雖然無從直接知道其運筆特點,但經過細心地對筆 畫進行分析,還是可以看出是中鋒還是側鋒,是藏鋒還是露鋒,是方筆還是圓筆等這些特點的。如顏體、柳?體、蘇體的捺筆、鉤筆,都露鋒,顯得明快;而歐體的捺筆、鉤筆,都不露鋒,顯得含蓄。 4.突破難點 臨帖中的難點,往往是自己的弱點。如某些筆畫不會寫,或寫得不得法,這都是臨帖中的難點,也是自已的弱點。對于自己不善于寫的筆畫,要加強臨寫。加強的辦法是多臨寫,集中起來臨寫。臨寫前做到細心讀帖庫字,臨寫后要和范本⊥的字,認真比較、推敲,發現自己臨寫中的不足。 初臨碑帖的人,多対帶“平捺”(如“之”、“道”等字)、“斜捺”(如“使”、“受”等字)、“縱戈”如“武”、“載”等字)和“反鉤”(如“風”、“九”等字)等一類的筆畫不容易寫好。 那么,就可以將范本中凡帶有這類筆畫的字,集中起來分析、臨寫。總之,臨寫碑帖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對難點加強練習,才能突破難點,克服自己的弱點。 5.胸有全局 對所臨寫的碑帖,要熟悉其體勢;對所臨寫的字,要熟悉其筆畫造型和結構安排的特點,一句話,要做到胸有全局。 初臨碑帖,往往是看一筆寫一筆,不敢有絲毫的乖謬。可是這樣臨寫,筆畫造型特點有可能照顧到,而整個字的結構安排,就會因疏忽而與碑帖不符。所以,初臨碑 帖,要盡快地從看一筆寫一筆過渡到看一個字寫一個字,?甚至看一行寫一行。這就要求,重讀帖審字,盡量做到胸有全局 臨寫碑帖,要求是“形似”,而這“形似”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要求臨寫得和碑帖范本上的字絕對一樣,這不僅不可能,也無此必要。將碑帖臨到“背臨”(即不看帖臨寫)的程度,或者范本中沒有的字,也能寫出相似的風格來,那么,這時候就有換另一種碑帖臨寫的必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