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腎入腎是真訣 其實,無論是養生術還是太極拳,其修煉的過程。說到底,都是心理功能反復地影響生理功能的過程,換言之,就是經過心理功能反復地影響生理功能,所建立起來的一種牢固的條件反射或動力定型。 從這個意義上講,后天“識神”的修煉,在太極拳的修煉中是首當其沖的重要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首先通過老師的語言誘導在心中形成太極拳的要領概念,把老師的示范動作形成記憶貯存起來,然后在意識指導下,對記憶的內容進行模仿和理解,以至逐漸掌握要領、規矩和熟練動作。 這個階段主要以心靜、體松,意形協調為要旨,也就是先賢們所講的“由默識揣摩到熟練身法”,養生術稱之謂“調神”和“調形”?!罢{神”屬上丹田功夫,只是太極拳理中把后天形成的概念、記憶、理解等大腦思維活動統稱為“心意”活動而不用“調神”而已;“調形”的實質是修煉心意駕馭形體的功能。 然而,從太極拳是意、氣、形內外完整合一的修煉來看,心意與形體之間必須憑借“氣”這一傳輸媒介的作用才能實現意動形隨縝密協調。為了實現“以氣運身”的目的,修煉者就要在掌握了身法與肢體運動的規律后,把呼吸運動,從開始的自然呼吸,逐漸過渡到腹式逆呼吸,再讓這種腹式逆呼吸與肢體的升降、開合按拳理要求協調起來,達到氣盡勢成的拳勢呼吸,進入對內氣的修煉,即前、中、后丹田的修煉。 目前,有關心意與呼吸,肢體運動與呼吸之間的關系,太極拳界尚有不同的認識。有的人以“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為論據,反對氣在太極拳修煉中的作用,因而也就否定了拳勢呼吸的重要性:還有人對王宗岳《太極拳論》中的“氣沉丹田”這一為太極拳界普遍共識的要旨也給予了否定。 筆者以為,這是他們未能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拳論、拳經、歌訣、哩語中有關氣和呼吸的論述,并對先賢們歷經實踐,用心血凝結而成的寶貴體悟,草率且無知地采取了輕蔑態度。對這個問題,筆者擬以專文述之。下面僅就下丹田對穩定重心和引動形體運動的關系談一點淺見。 在眾多太極拳文獻中,“丹田”一詞始見王宗岳《太極拳論》的“氣沉丹田”;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寫作“氣歸丹田”;孫祿堂《太極拳學》寫作“氣降丹田”,其它文獻的“丹田說”基本從王宗岳《太極拳論》的“氣沉丹田”。 關于丹田的位置,先哲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有以臍中、關元、神闕、石門、氣海為丹田的幾種說法,這與道家養生術對下丹田位置的說法相同。 筆者以為,從修煉太極拳而言,只要把臍下小腹部視為丹田即可,無需拘于分寸之間。因為從“下守重心”的觀點看,丹田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面,而是小腹內的一個圓形腔體。這個圓形腔體的中心點應位于腹部能調整和穩定人體重心的那個部位,即人體的重心點。 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凝神修煉,這個以人體重心點為圓心的腔體——丹田就可以像機械上的萬向軸一樣,能圍繞經過它的中心點的三條運動軸(垂直軸、矢狀軸、冠狀軸)的交點(重心點),作出任意方向、任意角度的轉動;其轉動的軌跡可以是繞垂直軸的平圓、繞矢狀軸和冠狀軸的立圓,以至繞中心點的橢圓或∞形。正是丹田在心意作用下的萬向轉動功能,才發揮出丹田可以“下守重心”和引動形體運動的關鍵作用。 “下守重心”就是要在盤架子或推手中盡可能地讓身體的重心穩定,身體在外力作用下不產生位移。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 1、降低人體的重心點并使其始終不能超出支撐身體的兩腳所占有的底面積。 2、讓重心點能始終保持零受力狀態,也就是丹田不受外力作用的影響。 降低人體重心點的辦法是:松腰落胯,屈膝圓襠,腹部(丹田)松沉,胸部虛空;這樣不僅全身的重心降了下來,使身體形成下重上虛的穩定狀態,還促成了“兩腿分峙如劍格”,讓“下體兩足定根基”,也為“丹田內轉”提供了足夠的空間。 保持重心點不超出兩腳支撐身體所占有底面積的關鍵,在于把握好虛實轉換這一要素,全身總虛實的轉換要靠以命門(后丹田)為對稱點的兩個腰腎的抽托與兩胯根抽落同步完成:下肢兩腿的虛實轉化須隨上肢兩手(臂)的虛實轉化同步變化,也就是說,兩腿虛實的轉換要因兩手的虛實而變化,兩腿之間虛實的轉化方式是,實腿由實變虛導致虛腿由虛變實。 我的恩師關崇緒(字德山,1886~1967年)先生把這種腿部虛實轉換概括為:“只許以實濟虛,不可由虛奪實”。 我的師兄烏炳仁先生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描述這種腿部虛實變化,他說:兩腿的內踝各綁著一個盛水的小瓶,小瓶盛滿水的那條腿為實,小瓶盛少半瓶水的那條腿為虛。虛實轉換時,用心意把實腿那邊小瓶的水提起來,沿腿內側過襠注入虛腿那邊的小瓶內至其盛滿水。這樣原來少半瓶水的小瓶盛滿了水,由虛變實,而原來盛滿水的小瓶變成少半瓶,由實變虛,完成一次虛實轉換。 這個比喻十分簡明而形象,對于練習腿部虛實轉換十分有益。因為這種練法對心意的作用,兩腎(后丹田)的抽托,腹部下丹田的轉動與圓襠都同時得到了鍛煉,以上所講虛實轉換,就能保證重心點只在兩腳支撐的底面積內移動,不會導致因重心點超出兩腳支撐的底面積而造成重心不穩,達到“下守重心”的目的。 只有在人體運動時,始終保持異向的兩個力都處于二力平衡狀態,讓上下、前后、左右方向的多個二力平衡力的作用點的投影點都落在丹田的中心點——人體重心點,形成一個作用點在丹田的共點平衡力系,那么丹田就處于不受外力作用的“零受力狀態”。 太極以分清楚上下、前后、左右之間的虛實為要旨。腿上的虛實,即兩腿分擔體重的多少,分擔多的為實,分擔少的為虛:兩手(臂)的虛實,即勁力分配的多少,分配勁力多的為實,分配少的為虛。 既然有虛實之分,怎么還會有二力平衡呢? 答案是:靠丹田與肢體運動同向異位的轉動手段來彌補(補償)虛,使其與實形成二力平衡。丹田與肢體運動同向異位的轉動是指丹田內轉引動肢體運動時,丹田與實手(或稱主動手、打擊手)同方向轉動,但引發丹田轉動的力的落點與實手的落點在方向上相差180度。 因為下肢虛實的轉換,是因手的虛實轉換而變化,所以,丹田與肢體同相異位的轉動的著眼點是主要放在手的變化上。 比如:右手由左向上,向右作順時針圓轉,定勢時右臂展開,右手與肩平,停于身體右側,則丹田也作順時針圓轉,而丹田落于左胯根;手向前運動停于體前成定勢,則丹田與命門相貼:手向上運動至頭上方上舉成定勢,則丹田向會陰落:變化萬端,不一一枚舉。 這里必須說明的是:以上例舉丹田與肢體同相異位轉動,丹田是引動肢體與其同步運轉的動力,二者的運轉沒有先后之分。為了修煉出丹田與肢體同相異位轉動的功夫,思想上必須建立起以下概念:肢體作水平運動時,意想兩肩外緣有一個以兩肩距離為直徑的肩圓,兩胯外緣有一個以兩胯距離為直徑的胯圓,肩圓、胯圓與丹田中心同軸相聯。 因為丹田的直徑大大小于肩圓、胯圓的直徑,所以在丹田帶動肩圓、胯圓同向轉動時,在它們角速度相等的情況下,肩圓、胯圓的線速度卻遠遠大于丹田線速度,這就是丹田“小動引發大動”、“有動意無動形”的道理之所在。 同理,肢體繞矢狀軸作上下運轉時,意想左肩與右胯根,右肩與左胯根之間有一個斜方向的橢圓,丹田中心與橢圓的下焦點重合轉動,引動肢體運轉。 肢體繞冠狀軸作前后運動時意想由臍起過關元、氣海、會陰、長強、命門再回至臍有一個前后向立圓或循任督二脈的立圓,丹田與兩個立圓同心轉動,引動肢體運轉。有了以上基礎就可以生化出順勢而生的各種丹田與肢體同向異位轉動。 至于前文所說“引發丹田轉動的力”是指在心意作用下的一個力作用于丹田外緣,引起丹田轉動的力Fl。丹田一旦轉動,就在丹田外緣與Fl相差180度的位置產生一個與Fl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F2、F2引動肢體運轉。F1的作用點及方向由肢體運轉趨勢而定,但與F2始終保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這兩個力在一勢完成時,可能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使丹田轉動出現滯點;為了克服這個滯點,太極拳采用了“往返須有折疊”的運作方法,這和工程機械在圓輪上加以配重克服圓轉滯是同一個道理。 雖然丹田引動肢體運轉時,只考慮到了肩胯,但肩胯分別是上肢、下肢的根節,根節有摧動中節、稍節運動的功能,不再論述。 ![]() 關于丹田及其與太極拳修煉的關系,絕非以上瑣言碎辭所能講清楚,所能講完的。本文旨在能引起更多的同好對祖國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研習、能有更多的同好用傳統文化去探究傳統技藝——太極拳的深厚內涵,展現祖國傳統文化的輝煌與魅力。 太極拳先輩陳長興、楊祿禪、孫祿堂等大師,能在沒有現代科學理論指導訓練的年代,把太極拳功夫修煉得爐火純青,不能不承認是傳統文化造就了他們。 今天,科學技術日益發展,訓練手段日新月異,但世人太極拳功夫卻難以與前輩相提并論,究其根源,與失缺傳統文化理念的指導不無關系,用時髦話講,就是因為丟失了太極拳“原生態”風格和韻味的結果。 因此,挖掘太極拳“原生態”練法和拳理的工作,已成為武術界的當務之急!否則,原本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這片熱土的太極拳,就有可能被他人移植于異國他鄉:留下來的只剩下她的外殼和后學對先輩太極拳功夫的追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