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我國居民死亡的首要危險因素[1],治療根本目標是實現血壓達標,降低心腦腎及血管并發癥和死亡的總危險。國內外指南一致推薦,5大類降壓藥物[包括噻嗪類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抑制劑(ARB)和鈣離子通道阻滯劑,中歐指南還包括β受體阻滯劑]均可作為起始治療藥物,并根據患者情況個體化用藥。 柳葉刀最新研究公布,利尿劑真的強于ACEi嗎 近日《Lancet(柳葉刀)》 發表了一項基于全球490 萬人的觀察性研究,對1996-2018年不同國家地區的九個數據庫的觀察數據進行分析,顯示初始治療的高血壓患者,48%接受了ACEi治療(賴諾普利占80%),17%接受了利尿劑治療(氫氯噻嗪占94%),16%接受了二氫吡啶鈣通道阻滯劑治療,15%接受了ARB治療,以及3%接受了非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治療,這些基線數據表明ACEi仍是真實世界應用最廣泛的降壓藥物。 該研究通過傾向評分匹配(PSM)等統計學手段處理數據發現利尿劑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心衰住院和卒中(0.83, 0.74–0.95)等方面優于ACEi[2],引起了學術界的激烈討論,為什么應用最多的ACEi療效反而不如利尿劑?臨床醫生應該如何看待這一發現? 閱讀原文,不難發現該研究雖然納入了數百萬患者,但仍存在一些觀察性研究的先天不足和缺陷,因而需要謹慎解讀。下面將從幾個方面分析一下該研究的局限性,希望能引發進一步的思考。 4個局限性不可忽視,對中國患者價值有限 首先,缺少不同藥物降壓療效的核心數據 降壓治療的獲益主要來自血壓降低本身,該研究分析的部分數據庫沒有患者基線和治療后的血壓數值,缺少兩個藥物治療后的降壓幅度和達標率比較,無法判斷兩者的降壓療效。 對高血壓患者而言,基線及治療后的血壓水平是其預后最重要的決定因子,因而血壓測量值的缺失是該研究最大的不足。盡管作者進行了PSM處理,但血壓測量值的缺失使得PSM并未從根本上解決不同藥物治療組基線資料不平衡的問題。 其次,兩組患者例數和基線特征差異較大 2 373 007 例患者接受ACEi治療,830 608例患者接受利尿劑治療,ACEi組患者基線合并糖尿病的比例較利尿劑更高(18.3% vs. 4.6%),同時男性患者(61.6% vs. 39.3%)和合并血脂異常的患者(36.1% vs.25.5%)均更高,而糖尿病、男性、血脂異常均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針對兩組人群的差異,盡管該研究采用了傾向評分匹配處理,保證兩組人群的平衡和一致性,但是兩者的樣本量比值接近4:1(適用傾向評分匹配處理的最佳比值為10以上),完全匹配相似人群較難,即使匹配后已經不能再代表原人群,和真實世界的治療人群也不一致,對真實世界臨床用藥的借鑒意義也隨之降低。 再次,兩組患者在藥物使用上本身就存在偏倚 研究者提出,在研究入選的人群中,通常接受利尿劑治療的患者血壓水平較低,接受ACEi治療的患者通常血壓水平較高,基于高血壓與心血管風險之間存在強烈的相關性,這可能會使風險評估更有利于利尿劑。 此外,在該研究納入的近500萬例患者中,亞洲人群服用利尿劑的比例僅占比0.723%,該研究結果對于亞洲人群的參考價值有限。 而且有數據顯示,中國利尿劑的處方量占比不足5%,這與噻嗪類/噻嗪樣利尿劑引起低鉀血癥的風險更高、易導致電解質紊亂相關[3]。 最后,藥物類別也會導致結局偏差 該研究中接受ACEi治療的患者,80.1%使用了賴諾普利,不同的ACEi類藥物的療效存在較大的差異。 大型的薈萃分析顯示,ACEi降低全因死亡主要來自于培哚普利,ASCOT、ADVANCE、HYVET等大型臨床研究證實,含培哚普利的治療方案分別降低全因死亡風險達11%、14%和21%[4],該研究中培哚普利的治療比例僅0.2%。 個體化選擇初始藥物,保證患者獲益最大化 綜上所述,雖然該研究患者例數接近500萬,但不足以彌補觀察性研究的局限性,利尿劑療效較ACEi更優的結論也需要審慎看待。 不同藥物對預后的影響孰優孰劣仍需通過嚴格設計、良好進行的隨機對照試驗證實。 在確切、可靠的證據出現之前,臨床醫生在診治高血壓患者時,還應按照當前指南推薦,結合患者的基線血壓水平和臨床合并癥個體化選擇初始治療藥物,保證高血壓患者獲益最大化。 專家簡介 劉 靖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與管理,擅長高血壓、冠心病、血脂異常、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及心血管臨床藥理學研究。 現為歐洲心臟病學會(ESC) 高血壓委員會、歐洲高血壓學會(ESH)血壓監測工作組及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CSC)高血壓學組委員;中國高血壓聯盟(CHL)理事;中國老年學學會心腦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臟康復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北京健康科普專家;北京市自然基金評審專家;北京市科技獎勵評審專家;2017、2018年度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網絡)評審專家;2017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終審專家。第27屆歐洲高血壓與心血管保護會議主席團成員、第1屆亞太心血管代謝綜合征大會主席團成員及中韓聯席會議主席。 現擔任《中華高血壓雜志》、《慢性病學雜志》、《英國醫學雜志》(BMJ中文版)編委;《中華糖尿病雜志》通訊編委;《國際循環》青年編委;《中國預防醫學》、《中國醫藥科學》審稿專家。 參考文獻 [1] Zhou M, Wang H, Zeng X,et al.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Lancet. 2019 Sep 28;394(10204):1145-1158. [2]Suchard MA et al.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first-line antihypertensive drug classes: a systematic, multinational, large-scale analysis. Lancet. 2019 Oct 24. pii: S0140-6736(19)32317-7. [3]Su, M., Zhang, Q., Bai, X. et al. Availability, cost, and prescription patterns of antihypertensive medications in primary health care in China: a nationwide cross-sectional survey. The Lancet, 2017;390(10112), 2559–2568. [4] Ferrari R , Boersma E . The impact of ACE inhibition on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contemporary hypertension trials: a review. Expert Review of Cardiovascular Therapy, 2013, 11(6):705-7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