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沒有學會流利的、有理解的閱讀的人,他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 作為家長,要懂得閱讀,走出孩子早期閱讀的誤區,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01 誤區一 閱讀就是識字 在具體語境中更容易記住生字、生詞,這是學習語言的一個常識。無可否認,閱讀當然是識字的一個有效途徑,但是對于小一點的孩子來說,很多父母認為閱讀就是為了識字。 事實上,早期閱讀絕不僅僅等于識字,簡單將二者等同起來是錯誤的。現今的孩子生活環境比較單調,比如很多城里的孩子已經不知何為大自然,他們沒到過山川田野,沒見過家禽牲畜;而農村的孩子見識也非常有限。在我們還無法“行萬里路”的時候,就從“讀萬卷書”做起吧。 好童書包羅萬象、趣味性強,早期閱讀是孩子了解生活、認識世界,以及促進健康人生觀形成的有效途徑。 02 誤區二 這書你讀不懂 我在書店、圖書館常常遇到這樣的現象:孩子喜歡上一本書要求一讀,家長嚴肅地告訴他:“這書你看不懂,換一本吧!”或者干脆直接把孩子帶離。每當看到此景我就心痛不已,我覺得只要不是比較離譜或者真是少兒不宜的書都應該允許孩子讀。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你不是孩子你怎知孩子讀不懂?這句話可能很多家長不服氣,那么接下來我要問,怎樣叫讀懂?孩子讀出來的感受和我們預期的一樣就叫讀懂嗎?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主觀、專制的想法。” 03 誤區三 讀課外書影響學習 給孩子“減負”的呼聲喊了好多年,不能說一點效果沒有,但無論官方、學校還是家長都心知肚明,學生負擔重的根源在高考,在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說是不公布孩子考試成績,可是有多少家長都在向老師打聽:我家孩子到底能排多少名?似乎大部分家長都承認多閱讀對孩子是有好處的,但真正支持和鼓勵孩子讀課外書的就不多了。 原因只有一個:課業重,沒時間,讀課外書影響學習。有的孩子讀自己喜歡的課外書很著迷,家長不禁憂心忡忡。其實大環境我們改變不了,但是在我們家長的能力范圍內解決這個問題辦法很簡單,那就是告訴孩子只要完成作業就可以自由讀書。當孩子經過努力坦然、愜意地閱讀自己喜歡的書時,會讓閱讀的快樂大大增加,同時還培養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04 誤區四 閱讀只能提高語文成績 絕大多數小學生的家長都認為,閱讀是語文這一門課程里的事情,讀得再好也是僅僅能夠提高語文成績。接觸了一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孩子之后我發現,閱讀絕不僅僅是語文科目的項下內容,更是影響其他科目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 智力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眾所周知,而孩子的智力取決于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又來源于閱讀能力,閱讀能力是構成學習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孩子的閱讀能力是學習水平高低的先決條件和關鍵因素。 說得再簡單一些,無論是哪一門課程,如果理解能力差就聽不懂老師講課,做練習、考試時就讀不懂題,那么成績怎么能好?而理解能力從何而來?答案是:閱讀。 05 誤區五 讀過了就不要再讀了 有時我在圖書館還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孩子非要借一本看過的書最后被家長阻止,我覺得這也是不正確的做法。 有些書讀一遍是不夠的,或者說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啟示。好作品需要讀者參與,認知能力、性格習慣、經驗閱歷等方面的不同使得不同的人讀同樣的作品或者同一個人讀同一部作品,都會有不同感受。 對于孩子來說,熟讀有助于對文章透徹理解和融會貫通。蘇軾有過一個關于讀書的經驗之談,叫“舊書不厭百回讀”。經典不怕反復閱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家長不必刻意計較自家孩子一共讀過多少本書,最重要的是他從書中獲得了什么,一本書讀一百遍而從中領悟出人生道理,那也是絕對值得的。 06 誤區六 以后再讀來得及 很多父母覺得讀書什么時候開始并不那么重要,小時候學習任務重課外書以后再讀。這是不對的。孩子出生后幾年接觸到的事物是會影響他一生的,為今后的人生產生積極影響的,除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閱讀。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有44%左右的天才男童和46%左右的天才女童,在5歲之前就開始閱讀了”。 早期閱讀是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關注力、創造力和感悟力的重要途徑。這里有一個習慣養成問題,很多成年人一讀書就會頭疼,就是因為從小沒養成閱讀習慣。此外還有一個“童子功”的問題,有些書是我們讀過之后會受益終生的,如古典詩詞、國學名著等,小時候讀這些書記住的東西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成年后想學點什么、背點什么可能越來越難。因為我們的心不純凈了,雜念多了,記憶力也退化了。所以,讀書還需趁早。 讀書無疑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之一,那么孩子怎樣才能從閱讀中獲益呢?很重要的一條是有科學的引導和良好的閱讀環境。只有我們做家長的成年人對讀書有正確的、健康的、積極的認識,并且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才能好讀書、讀好書。 |
|
來自: binghe1800 > 《給瑞瑞讀的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