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書風是個歷史傳承范疇。山東省古稱齊魯,素稱齊魯大地,雅稱“齊魯之邦”,是儒家文化的發(fā)源地,蘊藏著巨大的精神能量。在齊魯大地上源遠流長的書法藝術,深深扎根于齊魯文化之中,通過吸收和借鑒一切優(yōu)秀文化元素,經(jīng)過幾千年的賡續(xù),形成了以周秦金石、漢魏碑刻、書圣風采、魯公氣度等一脈相承、積厚流廣的齊魯書風傳承系統(tǒng)??酌系娜寮覍W說、復圣顏回的世家傳統(tǒng)、稷下的黃老道家、瑯琊王氏的士族精神,都是齊魯書風形成的文化基因。北宋李成創(chuàng)立的齊魯畫派、近代王獻唐發(fā)起的齊魯學派,均為齊魯書風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和參照。以上諸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文明碰撞與融合,形成了齊魯書風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審美風尚。 齊、魯文化形成于先秦時期,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遺存,并有大量新石器時代的刻符出土,五千年前的莒地陶文開啟了齊魯書風的發(fā)展歷程,齊、魯兩地文化精神深刻影響到書家的思想風貌、學風與藝術風格,并形成一種傳統(tǒng)。發(fā)祥于魯國的儒家文化,書列君子六藝,提倡人品書品,書寫中庸之美,道統(tǒng)書統(tǒng)互發(fā)。產(chǎn)生于齊國的黃老道家,體現(xiàn)書肇自然,主張大道至簡,儒道互補的書學思想,在齊魯書風的形成中潛移默化。齊魯大地也是書法理論的發(fā)源地,《論語》中有關藝術審美及其社會功用的論述,奠定了我國古代傳統(tǒng)藝術理論的基礎。由中國書法發(fā)展史與文化史雙維視角審視,齊魯書風是齊魯文化地域性對中國書法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突出特征,中國書法史奠基時期的書法作品,作者大都為齊魯人,它深刻體現(xiàn)了齊魯文化的精神風貌特征和氣質(zhì)內(nèi)涵,是典型的渾厚與豪邁,齊魯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深刻體現(xiàn)在齊魯書風特征中。 山東臨沂既是書圣王羲之的出生地,又是顏回四十世孫顏真卿的故鄉(xiāng),兩位中國書法史上的圣人,在齊魯書風的形成中成為兩大主體因素,羲之食墨、池水盡墨、天臺拜師等書學典故,王羲之曾祖、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臥冰求鯉的孝道文化,以及王羲之后人、三槐堂王懿榮世家于明初入籍山東福山以后形成的家學家風。瑯琊王氏世代業(yè)儒,重視家族文化的傳承及對子女的教育,繼往開來,成為書法史上重要里程碑。 顏真卿在山東平原抵抗安史叛軍,滿門忠烈,其家族中的顏師古、顏之推等杰出人才對于文化傳承的巨大貢獻,《東方朔畫贊碑》《裴將軍詩碑》均在山東。家學是齊魯書風中重要的一個文化現(xiàn)象。由于長期形成以家族為本位的教育方式,以及重視家族傳承的文化傳統(tǒng),在今天山東境內(nèi),歷代出現(xiàn)若干書法文化世家。 東漢時期清河崔氏;魏晉時期瑯琊王氏、瑯琊顏氏、泰山羊氏、高平郗氏;東海徐氏等;唐代歷城房氏、齊州崔氏、武水孫氏等;宋代巨野晁氏、三槐王氏等;明清時期安德邢氏、新城王氏等,大都形成家族書法群體,世家傳統(tǒng)都彰顯出深厚的山東文化精神和文化情結,為齊魯書風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傳承的基礎,山東書法的地位由此而得以確立。 古代刻石書法又是山東的一大文化優(yōu)勢,秦漢碑刻、云峰刻石、北朝佛教摩崖刻經(jīng)最為著名,曲阜、濟寧、泰安、萊州、東平、鄒城是其集中地。秦代七大刻石中,泰山、瑯琊、嶧山、東觀、之罘五大刻石均立于山東,這使齊魯文化成為中華文化有機組成部分的同時,也為它帶來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宋代趙明誠《金石錄》及清代人輯錄的山東漢碑,有200余種,其中在濟寧者甚多,有“天下漢碑半濟寧”的美譽,其中著名的有《萊子侯刻石》《景君碑》《乙瑛碑》《禮器碑》《張遷碑》《孔宙碑》《衡方碑》《史晨碑》《孔彪碑》《熹平殘碑》《王舍人碑》等漢碑名品。齊魯大地的書法遺跡非常豐富,舉凡甲骨文、金文、以及漢魏碑刻、摩崖、刻經(jīng)、墓志,隋唐豐碑巨碣等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其他地區(qū)均難以望其項背。到北魏時期書家大都集中在世家,其中崔氏世家、高氏世家、鄭氏世家,等其家學對書法的傳承,遂使山東成為引領北方學術發(fā)展的核心區(qū)域。北朝摩崖刻石數(shù)量眾多風格各異,影響甚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云峰山和天柱山的《鄭文公碑》。泰山經(jīng)石峪、四山摩崖、紅頂山摩崖等刻經(jīng)書法,遍布大川峽谷,壁立千仞、驚世駭俗。萬印樓收藏涵蓋先秦兩漢金石名品。宋代金石學的興起,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篳路藍縷,實有開創(chuàng)之功。清代碑學大興,山東豐富的文化資源再次成為金石學、樸學研究重鎮(zhèn)。金石碑刻遺存之外,還有臨沂銀雀山漢簡的出土,其作為較早期的書法墨跡遺存,對書法界的藝術創(chuàng)新和書法史的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山東書法根植儒家思想傳統(tǒng),依傍齊魯?shù)赜蛭幕?,書寫風格樸實厚重,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歷代山東籍和旅居于此的書法大家還有鄭道昭、王珣、羊欣、安道一、蘇軾、黃庭堅、趙孟頫、管道升、解縉、邢侗、邢慈靜、雪蓑道人、法若真、鄭燮、高鳳翰、劉墉、桂馥、鐵保、黃易、阮元、何紹基、康有為、陳介祺,以及當代已故書家朱復戡、蔣維崧、魏啟后等等,可謂人才濟濟、聲威赫赫。上述書法典故和書法人物,在齊魯大地家喻戶曉、廣為流傳、深入人心,其人文精神在山東書家乃至全國書家中產(chǎn)生共鳴。 縱觀齊魯書風形成歷史,嘗試作出如下概括。技法傳承:周秦漢魏金石、逸少魯公世家;文化支撐:儒家主流、釋道互發(fā);書風趨向:中庸儒雅、雄放自然。 圖表 8王懿榮行書七言聯(lián) 齊魯書風之于新時代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2018年8月7日,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新時代書法工作者“講品位、講格調(diào)、講責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倡議書》在書圣故里山東正式發(fā)布,在全國書壇引起強烈反響。在文化復興的藍圖下,在山東省文聯(lián)的支持領導下,現(xiàn)任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顧亞龍帶領全省書法作者,形成老、中、青和諧相處的創(chuàng)作研究梯隊,秉承守護“經(jīng)典”、兼容并包的書學發(fā)展理念,打造王羲之系列品牌,整理山東書法遺跡(《山東書法全集》《山東書法史》等的編輯工作),開展百縣千村書法惠民活動,全力推動山東書法事業(yè)發(fā)展,2019年又承辦了第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覽,全面顯示出山東由書法大省邁向書法強省的浩然之氣。當前,日趨完善的齊魯書風,根植于儒家思想文化傳統(tǒng),依傍齊魯?shù)赜蛭幕瘍?yōu)勢,與新時代審美相得益彰,深刻體現(xiàn)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山東書法五千年多年發(fā)展極為豐富,值得我們?nèi)グl(fā)掘、研究。齊魯書風是中國書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東書法快速發(fā)展今天,站在歷史文化的角度梳理山東書法五千年發(fā)展歷程,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因為對齊魯書風的研究與總結不再是簡單的地域書風研究,而是從地域文化視角,探討書法的生成及其發(fā)展,對書法的研究也就有了特殊的意義。因此,對齊魯書風發(fā)展的研究,必將使新時代的書法文化研究和復興引向深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