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華的書不能多讀。每讀一本,每讀一次,情感都受到極大的沖擊,許多時候,我甚至懷疑人生。讀余華的書,絕對是對心靈進行一次徹底的洗禮。 朋友圈的小伙伴說過:“要在有生之年多讀名著。因為好書能讓人足不處戶,就可以看盡世間百態,領略人性險惡,體驗人間真善美?!?/i> 書富如大海,百貨皆有?;蛟S,遨游在書中,可以讓我們發現一個更真實的自我。 1 《兄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宋鋼和李光頭是劉鎮兩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因為父母的再婚,讓他們有緣成為了異父異母的兩兄弟。 宋鋼真誠正直、善良懂事,比李光頭大一歲。李光頭則頑皮、聰明、講義氣,少年老成。 文革時期,父親宋凡平因其地主成分被打倒。兄弟兩人相依為命,受盡磨難。宋凡平逃跑去接治病回家的妻子李蘭,路上遭造反派活活打死。母親李蘭自此獨自一人,忍辱負重撫養李光頭。 李光頭15歲時,在廁所偷看美女林紅的屁股,被群眾趙詩人當場逮住,從此臭名遠揚,成了劉鎮風云人物。母親李蘭在屈辱和生病的雙重壓力之下,心力交瘁,最終撒手人寰。 不久,宋鋼爺爺也因年邁去世。于是,宋鋼與李光頭,再次抱團成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兄弟。 回城后,宋鋼被分配到五金廠當工人。李光頭則進了福利廠,和一幫殘疾人開啟了人生新模式。 這段時間,兄弟倆互相關愛,兩人的感情到達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巔峰。后來,宋鋼與李光頭因為爭愛林紅反目。李光頭被趙詩人奚落,他對其大打出手并說出了那一句情真意切的話: “宋鋼是我兄弟,就是天翻地覆慨而糠了,宋鋼還是我的兄弟。” 宋鋼如愿與林紅結婚?;楹螅扔诹旨t的壓力,他與李光頭漸行漸遠,直至分道揚鑣。兩人的兄弟感情跌落冰點。 改革開放,經濟轉型。宋鋼所在的五金廠倒閉,他失業了。因不想成為林紅的負擔,他開始了間歇性就業。期間,他弄傷了腰,搞壞了肺,灰頭土臉的生活,使得小家庭失去了往日的平靜。 反觀李光頭,因為膽大、臉皮厚、點子多,他走出了一條獨具個人特色的勤勞致富路。他不怕臟不怕累,靠撿、賣破爛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李光頭的聰明之處在于他有明確的人生目標。他希望自己永遠是那根別人口中的“骨頭”,所以,他一直不曾停下前進的步伐。他越挫越勇,最終成了劉鎮的首富。 雖然貴為首富,但是,李光頭自始至終有一點沒變,就是對宋鋼的至親至愛兄弟情。發達后,他幾次主動對宋鋼伸出援手,但都遭到了宋鋼的拒絕。 患病后的宋鋼,感到愧對林紅,始終難以心安理得地過日子。他放棄治病,不辭而別,與江湖騙子一道闖起了江湖。只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他沒掙到很多錢,妻子林紅卻投入了李光頭的懷抱。 愛情之燈熄滅。宋鋼心如死灰。他分別給林紅和李光頭留了一封信,然后,悄無聲息地臥軌自殺。 他給李光頭的信,坦誠地寫出了多年來,自己心中一直想說卻沒能說出口的話: “李光頭,你以前對我說過: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們還是兄弟;現在我要對你說:就是生離死別了,我們還是兄弟?!?/div> 從此,李光頭和林紅活在了深深的內疚和自責之中。 2 2005-2006年,《兄弟》一經面世,便風靡全球,被世界各地的報刊雜志界盛贊為“一部不朽的小說”,“迷亂而狂熱”,“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小說”。 在這個和平年代,在這個蒸蒸日上、繁榮昌盛的國家,竟然有人用這樣一本書,撕開了歷史的沉重面紗。它的不可思議讓全世界的人為之震驚。 這本書不只是講兄弟之情,更多的是,講述了文化大革命到90年代末,我們國家曾出現過的殘暴和瘋狂,以及改革開放帶來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它真實呈現了每個人在社會變革的巨大裂變中,對人生的謀劃和走向。 謀劃人生,這個觀念,如今已深入人心。但,四十多年前的計劃經濟時代,人們可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那時候,人們一切被計劃、被安排,一成不變是生活的常態。 然而,突然有一天,“改革開放”從天而降,生活變得波瀾起伏。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對未來感到迷茫與不安,甚至無所適從。 我想,這本書之所以引起巨大的爭議,大概是因為它揭露了社會殘酷的真相。每個讀者,或多或少,都能在書中描寫的眾多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們每個人或隨波逐流,或紙醉金迷,或努力追夢,但無論你選擇何種生活方式,最后,你都必須具有為生活埋單的能力。 我生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讀此書感覺親臨其境,仿如回到了過去那個曾經瘋狂,荒誕的年代。 書中,余華直白地寫道:“一個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經歷這樣兩個天壤之別的時代,一個中國人只需四十年就經歷了。” 挪威作家易卜生也說過:“每個人對于他所屬的社會都負有責任,那個社會的弊病他也有一份?!?/div> 所以,“強烈的真實感”是《兄弟》這本書最深刻,最為獨特的地方。 3 加拿大《國家郵報》對《兄弟》的評論一陣見血: “粗俗之人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看穿了精英的假面,最后人人都迷失方向,沒有一個勝利者,因為誰都把握不住屬于自己的東西?!?/i> “誰都把握不住屬于自己的東西”,這句話,是否說出了你心底的擔心與害怕? 這個社會,人人都高喊著奮斗、要有房有車、環游世界,可是你可否有認真深入地想過自己的將來? 我們終其一生,追逐的,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是宋鋼,面對時代的巨變、慘淡的人生,你會不會像他一樣倔強、自暴自棄,還是會調整心態,從頭再來? 如果你是李光頭,有朝一日財大氣粗,面對心中所愛,你是否會不顧親情或道德底線,橫刀奪愛? 如果你是林紅,天生貌美如花,你是否曾幻想過用美貌換取一生的體面生活? 大概,這本書最好的地方是讓你不管何時何地都要明白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如果要說有,應該是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斷向上進取的“野心”。 我們似乎忙得不可開交,忙得沒時間睡覺,沒時間讀書,甚至停下來與自己深交。 但真相就是無論你多忙,變化不會為此停滯,世界不會為你改變一絲一毫。 相反,你不僅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關注這個星球的千變萬化,還要在這千變萬化中找尋出一條屬于自己,適合自己走下去的道路。 就像余華在《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所說的一樣: “夢想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財富,也是每個人最后的希望。即便什么都沒有了,只要還有夢想,就能夠卷土重來?!?/div> 每個人心中,都曾經有過夢想。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流逝,我們將其內心的夢想埋藏,直至忘掉。 但當你讀余華的《兄弟》時,你馬上就明白了,這個世界上,其實根本沒有永遠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除了才華。 因此,我們應該沖破阻力,突出重圍,走出生活的舒適圈,才能長久地把握住屬于自己的東西。 4 耶穌說:“你們要走窄門。 他告誡我們,“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i> 宋鋼年輕時寫過小說,有文學才華。他不但字寫得漂亮,還會織毛衣。那時候,他心靈手巧,多才多藝。然而后來,他沉醉于愛情,開始隨波逐流,完全放棄了自我的成長與追求。 漫長的二十年,宋鋼作出的所有改變,都是為了林紅。而對自己,他從來不曾考慮。他不學習,不思考,懶于進取,沒有人生目標。唯一的目標就是哄林紅高興。 李光頭是行動派,且有先見之明。他拋掉了福利廠的廠長職務之后,在改革開放的大潮里,摸爬滾打,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或許開始時,他踩過不少坑,吃過不少苦,但正是,因為吃了無數的苦,嘗遍了生活的鹽,才造就了其不怕天不怕地的性格。 李光頭的成功,與其說是時代的偶然,不如說是時代的必然。 讀到這里,讀者們是否對人生,有了明確的方向。 我們這一生到底如何發力,才能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即使暫時沒有明確的方向,也沒關系。作家余華在本書的后記里,字字珠璣、清楚明白的告訴了我們: “我想無論是寫作還是人生,正確的出發都是走進窄門。不要被寬闊的大門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沒有多長。” 最后,我套用法國作家莫泊桑的一句名言總結自己的讀書體會: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為著疏懶誤了自己的人生?!?/div> 所以,為了更好的明天,為了遇見將來更好的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向上,走進窄門,并為之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