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為人體視覺器官,是機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經絡與臟腑和其他組織器官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共同構成有機的整體。如果臟腑、經絡功能失調,以及氣血、津液失常,均可反映于眼部,甚至引起眼病。反之,眼部疾病也可通過經絡影響臟腑,以致氣血、津液失常,出現全身性反應。因此,在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診治眼病時,必須具有整體觀念,應該聯系眼與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的關系而全面地觀察。第一節 眼與臟腑的關系眼能夠明視萬物,辨別顏色,是賴五臟六腑精氣的滋養。所以《靈樞·大惑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边@里的“精”,是指精明,即眼的視覺功能。如果臟腑功能失調,精氣不能充足流暢地上注入目,就會影響眼的正常功能,甚至發生眼病。 一、眼與五臟六腑的關系(一)眼與心和小腸的關系 1.心主血脈,諸脈屬目《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于心”,“心之合脈也”,“諸脈者,皆屬于目”;《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者,血之府”。由此可知,心主全身血脈,脈中血液受心氣推動,循環全身,上輸于目,目受血養,才能維持視覺。 2.心主藏神,目為心使《靈樞·大惑論》說:“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這里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思維活動(實為腦的功能)。因神藏于心,其外用又在于目,故眼之能視,受心主使。《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又說:心神在目,發為神光,神光深居瞳神之中,才能明視萬物。 此外,《素問·解精微論》還說:“夫心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庇捎谛臑槲迮K六腑之大主,臟腑精氣任心所使,而目賴臟腑精氣所養,視物又受心神支配,因此,人體臟腑精氣的盛衰,以及精神活動的狀態,均能反映于目,所以,目又為心之外竅。這一理論,也為中醫望診的“望目察神”提供了重要依據。 3.眼與小腸的關系人食水谷,由胃腐熟,傳人小腸,小腸則進一步消化,分清別濁,其清者,包括津液和水谷之精氣,由脾轉輸全身,從而使目受到滋養。 此外,心與小腸臟腑相合,經脈相互絡屬,經氣相互流通,故小腸功能是否正常,既關系到心,也影響到眼。 (二)眼與肝和膽的關系 1.肝開竅于目《素問·金匱真言論》在論述五臟應四時、同氣相求、各有所歸時說:“東方青色,人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指出了目為肝與外界聯系的竅道。因此,肝所受藏的精微物質,也能源源不斷地輸送至眼,使眼受到滋養,從而維持其視覺功能。 2.肝受血而能視肝主藏血,具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的功能。雖然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但目為肝之竅,尤以肝血的濡養為重要。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肝受血而能視”?!秾徱暚幒つ繛橹翆氄摗穭t進一步闡述說:“肝中升運于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還指出血與眼內神水,神膏、瞳神等關系密切,血養水,水養膏,膏護瞳神,才能維持眼的視覺。 3.肝氣通于目肝主疏泄,具有凋暢人體氣機的重要功能。氣能生血、生津,又能行血、行津。凡是供給眼部的血液、津液,無不依賴氣的推動,而人體氣機是否調暢,又與肝的疏泄功能所反映的主升、主動的特點密切相關。所以,《靈樞·脈度》說:“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這就強調了只有肝氣沖扣條達,眼才能夠辨色視物。 此外,《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臟化液,……肝為淚”。淚液對眼珠具有濡潤和保護作用。它的分泌和排泄要受肝氣的制約,同樣與肝的疏泄功能相關。 4.肝脈連目系《靈樞·經脈》說:足厥陰肝脈“連目系”。通觀十二經脈,唯有肝脈是本經直接上連日系的。肝脈在眼與肝之間起著溝通表里,聯絡眼與肝臟,為之運行氣血的作用。從而保證了眼與肝在物質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聯系。 鑒于眼與肝在生理上有著以上多方面的密切聯系,因而肝的病理變化也可以在眼部有所反映。所以,《仁齋直指方》又說:“目者,肝之外候?!备爬搜叟c肝在生理、病理上的關系。 5.眼與膽的關系肝與膽臟腑相合,互為表里。肝之余氣溢人于膽,聚而成精,乃為膽汁。膽汁于眼,十分重要。膽汁的分泌和排泄,都要受肝的疏泄功能的影響。如《靈樞·天年》說:“人年五十,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在《靈樞》論述的基礎上,《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更明白地說:“神膏者,目內包涵之膏液,……由膽中滲潤精汁,升發于上,積而成者,方能涵養瞳神。此膏一衰,則瞳神有損?!庇缮峡芍?,膽汁減則神膏衰,瞳神遂失養護。 (三)眼與脾和胃的關系 1.脾輸精氣,上貫于目脾主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玉機真臟論》在論及脾之虛實時說:“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逼渲邪似⑻撃苤卵鄄 @顤|垣《蘭室秘藏·眼耳鼻門》進一步闡述說:“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于脾,上貫于目?!⑻搫t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于目矣?!边@就突出了眼賴脾之精氣供養的關系。 2.脾主統血,血養目竅《景岳全書·雜證謨·血證》說:“蓋脾統血,脾氣虛則不能收攝;脾化血,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由是可知,血液之所以運行于眼絡之中而不致外溢,還有賴于脾氣的統攝。若脾氣虛衰,失去統攝的能力,則可引起眼部的出血病癥。 3.脾主肌肉,瞼能開合《素問·痿論》說:“脾主身之肌肉”。脾運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胞瞼肌肉受養則開合自如。 4.眼與胃的關系脾胃臟腑相合,互為表里,共為“后天之本”。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下傳小腸,其精微通過脾的運化,以供養周身。所以,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說:“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辈⒅赋觯骸拔笟庖惶摚⒛?、口、鼻俱為之病。”由此可見胃氣于眼之重要。 此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脾胃為機體升降出人之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二者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清陽之氣升運于目,目得溫養則視物清明;濁陰從下竅而出,則不致上犯清竅。 (四)眼與肺和大腸的關系 1.肺為氣主,氣和目明張景岳說:“肺主氣,氣調則營衛臟腑無所不治”(《類經·藏象類》注)。由于肺朝百脈,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和,氣血流暢,則臟腑功能正常,五臟六腑精陽之氣充足,皆能源源不斷地輸注入目,故目視精明。若肺氣不足,以致目失所養,則昏暗不明。此即《靈樞·決氣》所謂:“氣脫者,目不明”。 2.肺主宣降,眼絡通暢肺氣宣發,能使氣血和津液敷布全身;肺氣肅降,又能使水液下輸膀胱。肺之宣降正常,則血脈通利,目得衛氣和津液的溫煦濡養,衛外有權,且濁物下降,不得上犯,目不易病。 3.眼與大腸的關系肺與大腸臟腑相合,互為表里。若大腸積熱,腑氣不通,影響肺失肅降,則可導致眼部因氣、血、津液壅滯而發病。 (五)眼與腎和膀胱的關系 1.腎精充足,目視精明人體之精乃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素問·脈要精微論》謂:“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長短;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闭f明眼之能視,有賴于充足的精氣濡養。《素問·上古天真論》說:“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惫恃鄣囊曈X是否正常,與腎所受藏臟腑的精氣充足與否,關系至為密切。 2.腎生腦髓,目系屬腦《內經》說:“腎生骨髓,腦為髓海,目系上屬于腦”。腦和髓異名同類,都由腎所受藏之精化生,目系連屬于腦,也就關系到腎。因此,腎精充沛,髓海豐滿,則思維靈活,目光敏銳。若腎精虧虛,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目無所見。《醫林改錯·腦髓說》則謂:“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骨上行人腦,名曰腦髓,……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于腦?!笨梢娡跏弦衙鞔_地將眼之視覺歸結于腎精所生之腦,而且還通過腎闡明了眼與腦的關系。 3.腎主津液,上潤目珠《素問·逆調論》說:“腎者水臟,主津液?!薄鹅`樞·五癃津液別篇》又說:“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比缃蛞涸谀炕癁闇I,則為目外潤澤之水;化為神水,則為眼內充養之液??傊?,眼內外水液的分布和調節,與腎主水的功能有密切關系。 4.眼與膀胱的關系腎與膀胱臟腑相合,互為表里。在人體水液代謝的過程中,膀胱主要有貯藏津液,化氣行水、排泄尿液的功能。膀胱的氣化作用主要取決于腎氣的盛衰。此外,膀胱屬足太陽經,主一身之表,易遭外邪侵襲,亦常引起眼病,故不可不引起重視。 (六)眼與三焦的關系 三焦為孤府,主通行元氣與運化水谷、疏通水道的功能,故上輸人目之精氣津液無不通過三焦。若三焦功能失常,致水谷精微之消化、吸收和輸布、排泄紊亂或發生障礙,則可引起眼部病變。 此外,《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還指出:目內所涵神水,是“由三焦而發源”。所以,三焦功能失??芍律袼ソ叨l生目病。 實際上,眼與五臟六腑之間的關系各具特點,其密切程度雖不等同,但人體畢竟是一個有機整體,因此,臨證時不可片面強調某些臟腑的作用,而應從實際出發全面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 傳統中醫---五臟六腑五臟六腑五臟六腑是傳統醫學的臟腑學說的內容。屬于中醫基礎理論之一。在臨床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臟腑是人體內臟的總稱。其內容包括五臟與六腑,此外還有奇恒之府。
五臟六腑、奇恒之府是構成人體的三種不同的組織結構。這三種組織結構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與肢體組織(肌肉、皮膚、脈管、筋膜、骨骼等)、外部器官(眼、耳、口、鼻、舌、前后陰等)都是有機聯系著的整體。如:五臟之間有著相互資生與制約的關系;六腑之間有著承接合作的關系;臟與腑之間有著表里相合的關系;五臟與肢體、五官之間有著所主與歸屬、開竅的關系等等。這樣就構成了人體內外各部功能上的相互聯系的整體。所以中醫在臨床辨證論治過程中,強調從整體出發就是基于這個原因。 一、五臟 五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五臟之外還有心包絡,實際是六臟。但因心包絡是心的外圍,有保護心的作用,其病理變化大致與心一致,所以習慣上仍稱五臟。 1、心(附心包絡) 心在五臟中占首位。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血脈。即主管血液在脈管內的循環運行,向各組織器官輸送養料,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機能活動。同時心又主神明(即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因此中醫所說的心,不僅包括解剖學里所指的心臟,而且還包含著大腦皮層的活動,所以說心是臟腑中最重要的器官。 (1)主血脈,其華在面、開竅于舌心是主持血液運行的動力,脈管是血液運行的通道,面部和舌質是反應血液運行功能的外部表現。所以心臟功能的盛衰,是可以從脈搏、面色和舌質三個方面進行觀察的。如果脈跳不快不慢,柔和有力,面色潤澤,舌質紅潤,即可認為是心臟功能正常的表現。 (2)主神明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是心的又一重要功能。故有“心者,精神之所舍也”的說法。因此精神充沛,意識清楚,思維不亂,即可視為心功能正常的一種表現。 (3)汗為心液汗是津液之一,與心有密切關系。異常的出汗往往與心有關;如腠理(即汗孔)不固而自汗。除了肺氣虛之外,常因心陽不足所致。陰虛的病人容易出現陽亢浮越。汗液也常隨陽外泄即成為盜汗,除了因肺腎陰虛之外,也有由心陰虛、心血虛而引起的。所以治療自汗、盜汗時常用溫養心陽或滋補心陰的藥物。 附:心包絡心包絡是心的外圍組織,有保護心臟的作用。邪氣侵犯人體,一般都是由外至內,由表人里的。心包絡是心的外圍,故邪氣侵犯心臟時,常常先侵犯心包絡。 2、肝肝是貯藏血液的主要器官。有調節血量的功能。同時肝臟還有耐受疲勞和抵御外邪的能力,以及有疏泄調達的作用。 (1)主藏血,為罷極之本肝藏血,是指肝臟有貯藏、調節全身血量的作用。血液在脈管內的流通量,是隨著人體的活動情況而有所增減的。在全身活動量較大的時候,肝即把血液輸送到所需要的各部分去,在休息或睡眠時,全身各部分所需要的皿量相應的減少,有一部分血液又歸藏在肝臟。所以有“人臥血歸肝”之說。 肝為罷(疲)極之本,即耐受疲勞的意思。實際上這還是調節血液量的功能。人體在勞作時,肝臟把貯藏的血液供應到全身,使機體和大腦發揮其力量和作用,而不致有疲勞的感覺。因此有“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等說法。反之肝調節血量功能失常,人體就容易出現疲勞的感覺。 (2)在體為筋,其華在指甲,開竅于目筋附著于骨節,在正常情況下,筋膜既不應松弛,也不能拘急。而維持筋膜這種生理功能的營養來源是肝臟提供的。 指甲是筋膜的外候,筋膜是否強健,可以以指甲顏色的枯澤和甲質的堅脆來判斷。如指甲紅潤和堅韌,即是筋膜健壯的表現。眼睛也是肝的外候。視力的強弱,與肝有直接關系。一般說來,眼睛視物清楚,沒有目眩發黑的現象,即是肝血調節正常的表現之一.除此以外,古人尚有“淚為肝液”之說法。 (3)主疏泄調達疏泄調達,就是暢達無拘束的意思。人的精神狀態、情緒表現,除由心主宰外,還與肝有密切關系。一般說來,人的情緒既不抑郁也不躁怒,是肝主條達疏泄正常的表現。反之,情緒抑郁或躁怒,就是肝失條達的現象。疏泄的另一含意是幫助脾胃消化、吸收和輸送營養。 3、脾脾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胃腸消化水谷,吸收和輸布營養精微,為營血生化之源。臟腑肢體各部的營養物質亦來源于脾的運化,所以說脾胃為“后天之本”。 (1)主運化、升清脾主運化(即運輸轉化)的功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把胃所消化的食物中的精微部分,吸收、輸送到心肺,通過心肺而營養到全身;二是運化水液,調節水液代謝,把飲入于胃的水液中的精微,上輸到肺,再輸布到全身。這兩種運化都是上升的,所以說脾主升清(清指精微物質)。若脾氣不能升舉而下陷,即可導致泄瀉或內臟下垂諸癥。 (2)主肌肉、四肢,其華在唇,開竅于口人體肌肉、四肢、唇、口都是脾的外候。人體肌肉豐滿,四肢活動捷健,口唇紅潤,食欲良好,都是脾運化功能正常的一種表現。 (3)主統血脾有統攝血液的作用。即維持血液在脈管內的正常運行,而不致滲溢到脈外。這就是說血脈管壁是否致密,與脾有直接關系。脾氣旺盛,脈管致密,就能控制血液按照脈道正常運行,使其不致流溢脈外,反之,脾氣虛弱,脈管松弛,就會出現各種出血性疾患。 4、肺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氣,司呼吸,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通道。主治節、朝百脈,輔助心臟維持血液的正常循環。主肅降,通調水道,與脾腎共同完成水液代謝的生理機能。 (1)主氣、司呼吸,朝百脈肺主氣,就是說人體之氣皆由肺所主。氣是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肺中的氣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飲食物之精微(來源于脾),一是從體外吸入的氣(即新鮮空氣)。這兩方面的氣,會于肺中,即產生“宗氣”。宗氣是促進和維持人體機能活動的動力,它一方面維持肺的呼吸功能,進一步吐故納新,使體內外氣體得到交換,另一方面由肺人心,推動血液循環,并通過血液循環而宣發到全身各部,以維持各臟腑組織的機能活動。也就是說,血液運行,雖然由心所主,但必須有肺氣的輔助才能保持其正常的運行。肺主治節,肺朝百脈,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2)主肅降,通調水道肅,是清潤肅靜的意思;降,是下降。由于肺在體內所起的作用(主氣、司呼吸、主治節、朝百脈、通調水道等)和所居部位(居于胸中,為五臟之華蓋),決定了肺氣必須是在清潤肅靜和下降的情況下,才能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人體內的水液代謝,不但與脾的運化有關,與肺氣的肅降也有密切關系。肺在水液代謝中的作用有二。一是將脾上輸來的水液中的精微,通過肺氣的宣發作用,使津液溫潤于皮膚;二是通過肺氣的肅降作用,來通調水道,使其不致于發生潴溜的現象。因此,小便的通利與否,常與肺氣肅降功能有關。 (3)外合皮毛,開竅于鼻,主聲音皮毛、汗孔具有調節呼吸的作用,鼻竅是呼吸出入的門戶,因此,皮毛與鼻都是肺的外候。皮毛潤澤、鼻竅呼吸通利、嗅覺正常,即是肺氣功能調和的一種表現。反之,皮毛干枯,汗孔當開不開、當閉不閉,鼻竅不利,則是肺功能失調的一種表現。 肺又是發聲音的器官,喉嚨與肺相通,是聲音之門戶。如果肺部有了病變,往往會引起喉嚨的疾病,而影響到聲音的變化,甚至語言嘶啞。 5、 腎(附:女子胞) 腎是人體生命的根源,所以有“腎為先天之本”之說。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作用,推動這一作用的動力叫做“命門”,又叫“腎陽”,或叫“元陽”。因此,有腎主命門火和腎藏精的說法;二是主水液,對體內水液代謝平衡起著主要作用。 (1)藏精,主發育生殖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藏精的含義有兩個,一是后天之精,是指由五臟六腑化生出來的精氣,它包括著能夠滋養臟腑、肢體、五官等各部組織的精微物質(如精、血、津液),這種精氣,來源于飲食物里的精華部分,是維持人的生命,營養人體各部組織、器官,并促進其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二是先天之精,它又分兩部分,一部分是指人體生命活動在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物質根源,即所謂的“先天之本”。另一部分是指人類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質(與男子的精室,女子的胞宮有關),這部分精的生成、貯藏和排泄也是由腎主管。 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是相互為用的,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營養,才能繼續維持其生命的活動力,后天之精有賴于先天之精的蒸化。兩者是共處在一個統一體中,一方衰竭,必定影響另一方的功能。存則共存,亡則共亡。 (2)主水液代謝的平衡腎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人體中的水液必須保持一定的相對平衡,既不能太過(太過會引起水腫),也不能不及(會出現脫水)。水液的調節主要是依靠腎氣的開合作用。開即指輸出,消耗與排泄;合就是關閉,以保持一定的貯藏量。在整個水液代謝過程中,脾是主納入(通過胃)和轉輸的,肺是主宣發水液中的精微和通調水道的,腎是主開合以調節水量的。這三部分功能的總和叫做“三焦氣化”。所謂氣化,就是通過一定的熱能使之發生變化,這一熱能的發源地,就是腎的陽氣,所以說,腎主水。 (3)生髓、通腦、主骨,其華在發,開竅于耳,通于二陰髓,是由腎精所化生,髓能養骨,骨能藏髓,髓又通于腦(“腦為髓之海”),所以說,腦、髓、骨均屬腎所主。同時,這三者與頭發、兩耳和前后陰又都是腎的外候。腎氣充沛,腎精盈滿,人的記憶力就強,身體也輕勁多力,能勝任較繁重的工作,同時牙齒堅固。牙齒的堅固與松動是骨質再生能力強弱的外候,頭發的光澤、生機,根源于腎,所以說發是腎的外華。此外,發的營養來源于血,故又有“發為血之余”之說。耳的聽覺靈敏,大小便排泄正常,都說明腎氣充足。反之,記憶力衰退,腰肢屢軟,牙齒松動,頭發枯落,耳鳴耳聾,性機能衰弱,大小便失禁等,即是腎之精氣虛衰的表現。 (4)命門的作用命門是腎臟生理功能的動力,即人體熱能+的發源地,又叫“元陽”、“元氣”或叫“真火”。腎所藏的精都需,要一定的溫度,才能發揮其營養全身各部組織、器官和衍生后代的作用。這兩種精氣中的溫度和動力,就是命門之火的表現,如果命門火衰,一方面在男子可以出現陽萎或精冷無子;在女子可以出現胞宮虛寒、白帶多或不孕等病癥。另一方面也可以出現脾胃消化功能低下,而造成泄瀉或下利清谷。 上面已經談過,在水液代謝方面,三焦氣化的功能,也是依賴命門火的作用。如果命門火衰,就會引起水腫或大小便失禁等病癥。 此外,命門之原氣與胸中之宗氣,也是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的。宗氣以原氣為根,下達納入于命門,故有“腎為氣之根”和“腎主納氣”的說法。元氣亦以宗氣為養,以保存元氣的持續力。 附:女子胞女子胞又叫胞宮(即子宮、卵巢、輸卵管的總稱),具有通調月經和孕育胎兒的功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腎臟及經絡中的沖、任二脈(沖脈為血海,任脈主胞胎)的關系最密切。胞宮能否正常排經和孕育胎兒,決定于沖、任二脈的盛衰,而沖任二脈的盛衰又決定于腎臟,腎精充沛,機能(命門)旺盛,則沖任脈盛,女子就能正常的通行月經和生育子女。反之,腎精虛虧和命門火衰,則沖任脈虛,就會引起月經不調或閉經而不能生育子女。由于月經與懷孕都和血液運行有關,而心是主血液循環的,肝是調節血量的,脾是統攝血行的,所以子宮的生理活動和心、肝、脾也有一定的關系。當肝氣不能正常疏泄,或心、脾生理機能失調時,也都能影響沖任二脈而發生月經失調等病癥。 二、六腑 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其總的生理功能,是受納和消化飲食物,輸出營養和排泄糟粕,運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關飲食消化方面新陳代謝的。 1、膽膽有兩種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膽汁),是指輸出膽汁,以助消化。膽雖屬六腑之一,但不與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像胃腸容納飲食物那樣時入時出,輸瀉而不藏,所以又把它列為“奇恒之府”。膽的病理特點是易生熱象。二是主決斷,即指精神意識方面判斷事物,作出決定的能力。如俗話說“膽大”“膽怯”等。 2、胃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納食物和腐熟(即消化)飲食物。故有“胃為水谷之?!敝Q。胃的功能叫做“胃氣”,由于胃需要把消化后的飲食物下輸到小腸,所以,胃氣的特點是以下降為順。如果胃氣不降而上逆,就會引起惡心、嘔吐、噯氣、呃逆等癥狀。 3、小腸小腸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泌清濁。凡經胃腐熟的飲食物,由小腸承受下來,進一步加水消化,把其中“精”的部分(指飲食物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吸收后,通過脾的運轉到全身各部,濁的部分(指消化后的糟粕)下注到大腸或滲入膀胱,變成大小便排出體外。所以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大小便的排泄,都和小腸有直接關系。 4、大腸大腸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腸下注的東西,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養分,使之變化為成形的糞便,然后由肛門排出體外。所以說,大腸是傳導糟粕的通道。如果大腸的傳導功能失常,就會出現泄瀉或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癥。 5、膀胱,膀胱的主要作用是“化氣行水”、貯尿、排尿。尿是人體水液代謝的產物,貯存在膀胱,到一定量后排出體外。貯存與排出,都是通過“氣化”這一功能來完成的。“氣化”(即化氣行水)就是通過體內的熱能,從水液中蒸發出一定量的氣體來控制體內水液的出入量。因此,氣化功能失調,就會導致小便不利,或尿閉或小便頻數、失禁等病癥。 6、三焦三焦分上、中、下三部分。相當中脘(胃胱)部位(包括脾胃)為中焦,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腎等諸器官)為下焦。焦就是熱的意思,這種熱能的表現叫做“氣”,所以三焦總的功能是主持諸氣,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道路。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所長。 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發積于胸中的“宗氣”,將其輸送到全身,供給體內各組織器官的機能活動(主要是心肺的功能)。 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轉輸飲食物(包括脾胃等功能在內),蒸發津液,把營養物質化生營氣(即血液的組成部分)。 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把人體內消化后的殘余物質,加以分別清濁,食物的殘渣通過大腸排出體外。水液代謝過程中的剩余水分,經過氣化由腎通過膀胱排出體外。 綜上所述,三焦總的生理功能是體腔內幾個臟腑在飲食物?肖化吸收營養、排泄等功能方面的總和。而這一總的作用,又是元氣(命門)、中氣(脾胃之氣)、宗氣三者相輔相成的集合體。因此三焦的病變也就大都表現在胸腹體腔內有關輸送飲食物中的精華和排泄糟粕等幾個方面。一般說來,表現在心肺的叫做上焦病,表現在脾胃的叫做中焦病,表現在肝腎的叫做下焦病。三焦是祖國醫學臟腑組織中的一個特有名稱。由于歷史條件限制,各人有其實踐體會,未能得到統一認識,尚有待今后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三、臟腑組織間的關系 人的生命活動,是靠臟腑間的密切聯系所構成的人體生理功能的整體性進行的。這些臟器雖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彼此之間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 1、臟與臟之間的聯系 (1)心與肺”心主血、肺主氣。心與肺之間主要是氣與血的關系。血液的運行要靠氣的推動,氣也只有貫注于血脈之中,才能通達全身。故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的說法。反應在病理方面,心肺不正?;ハ嘤绊懀缈人匀站?,肺氣損傷,推動心血的功能不足,就會導致心氣虛而出現心悸氣短,甚至心區疼痛等癥。心火熾盛,消爍肺的津液,則見咳痰咯血、鼻燥,咽干等癥。 (2)心與肝心與肝之間主要是血液循環與血量調節的關系。若心血不足,可以影響肝的調節而引起失眠多夢、眩暈等癥,肝血不足也可以影響心的功能而出現心悸、怔仲等癥。又如臨床上高燒、昏迷、抽風的病癥,也是心肝相互影響的一種病理變化。另一方面,心主精神意識,肝主疏泄條達(即情緒舒暢)。精神與情緒也是相互影響的,如精神不足,就會影響情緒的愉快,情緒抑郁不暢也會影響精神的充沛。 (3)心與脾脾的運化功能,,需要心陽的幫助,心血的再生又必須依靠脾的轉化為其來源。如果心陽不足,影響脾的運化,除心臟病癥外,還會出現食少浮腫等癥;若脾的運化失常,影響了心血的再生,就會出現貧血心悸等癥。此外,心與脾還有循環與統攝的關系,如果脾虛不能統攝血液,”就會引起各種出血的疾患。 (4) 心與腎心與腎之間的關系有二,一是陰與陽(又叫水與火)的互濟,二是精與神的互根。心居上焦,其性主動,故以陽(火)為主,腎居下焦,其性主靜(藏精氣而不泄)故以陰(水)為主,心陽下降,溫暖腎陰,腎陰上濟,滋養心陽,上下相交,動靜結合,形成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始終使人體保持在一個相對的平衡狀態,這種現象又叫做“水火既濟”、“心腎相交”。若陽氣不足腎水不化,水氣逆而上犯,就會造成“水氣凌心”的心悸癥,如果腎水不足,不能上濟心火,心火獨亢,也會出現失眠健忘、多夢遺精等現象,這就是“心腎不交”的病癥。 心主藏神,腎主藏精,精與神也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精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精的外在表現。先天之精是神的物質基礎,后天之精是神的給養,精氣充沛是神志活動正常的條件。神機旺盛是使精氣再生的條件(又叫互根),所以,對于人體的健康狀況,一般都以精神二字來形容。 (5)肝與肺肝與肺主要是治節與調節的關系。肺主治節,肝主調節全身的血量,而肝向全身輸送血液,必須依賴于氣,如果肺氣虛弱,即影響肝的調節與疏泄功能,而出現乏力少氣、情緒抑郁等癥。反之,肝氣壅滯,也會影響肺的治節與肅降,而出現咳痰、咽痛或咯血等病癥。 (6)肝與脾肝與脾之間主要是疏泄與運化的關系。脾的運化,必須通過肝的疏泄。若肝氣郁滯疏泄失常,會影響脾的運化,就會出現腹脹、脅痛等癥。并伴有食欲不振、腹瀉等病癥。反之如果脾失健運,也會影響肝的疏泄,引起腹脹脅痛、黃疸等病癥。 (7)肝與腎肝與腎主要是互相滋養的關系。肝臟疏泄條達與調節血量的功能,必須依賴腎陰的滋助,腎陰(精)再生的物質來源,又需通過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腎。因此有肝腎同源之說。如果腎陽不足,肝失儒養,就會導致肝陽偏亢,而出現眩暈頭痛、急躁易怒等病癥。古人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水不涵木”。 (8)脾與肺,脾與肺主要是益氣與主氣的關系。脾所轉輸的飲食物之精氣,上輸于肺,與肺吸入的氣結合變化而形成“宗氣”,這就是脾助肺益氣的作用。另一方面,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又需借助于肺氣的肅降。如果脾氣虛弱,運化失常,就會導致肺氣不足,而引起氣短、喘息,甚至浮腫等癥。 (9)脾與腎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的運化功能,必須得到命門火的溫煦蒸化才能完成。反之,命門火又賴于后天之精氣滋養。因此,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如果命門火衰,就會引起脾的運化失常,就會出現食少腹脹、久泄不止等癥。此外,脾與腎在水液代謝上也是相互協調的,若脾虛失運,導致水濕停蓄,影響腎的氣化,就會出現水腫等癥。 (10)肺與腎在水液代謝上,肺主通調水道,腎主開合,故有“腎主一身之水”,“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在呼吸方面,肺與腎之間又有著呼吸與納氣的關系*肺的呼吸功能,要靠腎的納氣,所以有肺主呼吸,腎主納氣之說。若腎虛不能納氣,就會造成呼吸淺表的病態,一些慢性氣喘病,往往與腎不納氣有關。 通過以上臟與臟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五臟之中均有氣血陰陽之分。不過根據各臟生理功能的不同特點,在氣血陰陽之中,又各有所偏重而已。如肺以氣、以陰為主,其性喜溫惡寒,喜潤惡燥;心以陽、以血為主,其性喜熱;脾以氣、以陰為主,其性主升,喜燥惡濕;肝以陰血為主,體陰用陽,性喜柔惡剛;腎以陰、陽為主,其性主封藏。 2、腑與腑之間的關系六腑的生理功能雖然不同,但它們都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器官。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輸布、廢物的排泄等一系列的過程,就是在六腑既分工又合作的情況下,共同來完成的。胃、膽、小腸、大腸密切協作,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并將其糟粕傳人大腸,經過大腸的再吸收,將廢物排出體外。膀胱的貯尿排尿與三焦的氣化也是相互關聯的。三焦則是概括了它參與的消化、吸收、排泄等各方面的功能。因此,六腑之間,必須相互協調,才能維持其正常的出入升降的生理狀態。 3、臟與腑之間的關系五臟主藏精氣,為陰,主里;六腑主傳化物,為陽,主表。臟腑間的關系,就是一臟一腑、一表一里、一陰一陽相互配合的關系。臟腑表里相合,主要是通過經脈來實現的。如肺與大腸、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腎與膀肌、心與三焦均相互為表里。它們之間的表里相合是以其生理功能上的相互連結,相互為用而存在的。 (1)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的傳導功能,有賴于肺氣肅降。若肺失肅降,往往會影響大腸的傳導,出現大便異常,反之,大腸停導通暢,肺氣才能和利。若大腸壅滯不暢,也會影響肺的肅降功能,而引起氣逆咳嗽。 (2)心與小腸相表里心氣正常,小腸才能發揮其分別清濁的功能,小腸的分別清濁正常,有助于心氣的正?;顒?。 (3)肝與膽相表里膽汁來源于肝,肝疏泄失常,則影響膽汁的正常分泌,而膽汁分泌失常,反過來又影響肝的功能,造成黃疸(消化不良等癥)。 (4)脾與胃相表里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性本濕喜燥,胃性本燥喜潤。二者一納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運化飲食物的全過程。 (5)腎與膀胱相表里;腎主水液,膀胱具有排泄小便的功能,共同完成水液代謝。 (6)心包絡與三焦相表里心包絡與三焦也是在絡脈上存在絡屬關系。一內一外,互為表里。 四、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及其表現 人體生命主要是依靠臟腑機能活動,而臟腑機能活動又是以精、氣、血、津、液為其物質基礎。在人體生理活動的過程中,這些物質由于臟腑的活動而不斷地被消耗,又不斷地得到補充和滋生。人的精神、意識、思維、知覺、運動等是臟腑機能活動的表現的總稱,叫做“神”。概括的說,精、氣、血、津、液是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吧瘛笔桥K腑機能活動的表現。 1、精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構成人體之精的精叫做生殖之精;維持生命之精,叫做水谷之精。生殖之精是指繁衍人類,具有生殖能力的物質,也是人體生命的原始物質,當男女兩性之精相結合后,就在母體中孕育構成身形,所以又叫做“先天之精”。 水谷之精是指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是經過脾胃消化、吸收的作用而獲得的,所以又叫做“后天之精”。 人體生命的維持,必須依靠后天之精來滋養,平時五臟六腑的精氣充盈,則歸藏于腎,當生殖機能發育成熟時,它又能化生為生殖之精。在人體整個生命過程中,精不斷地消耗,也不斷得到“水谷之精”的滋生和補充。 精是富有生命力的,。它不但具有生殖和生長發育的能力,并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于疾病。因此,精的盛衰是人體生老病死的最基本的內在根據。 (1)血本源于先天之精,但其再生則是來源于飲食物的精華,也就是“營氣”。營氣是化生血液的物質,血是營氣的依附所在,血液的來源旺盛,則身體強健,若來源不足或耗損過多,則百脈空虛而身體虛弱。如肌膚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會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夠的血液,就會手足不溫,甚至痿廢不用。總之,內在的組織器官和外在的皮毛筋骨,都必須在血液運行不息的狀態下,才能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其生理功能。 (2)津權津液是人體體液之一,因其液質和分布部位以及具體功能的不同,有“津”與“液”之分,津:質稀而清,隨著三焦的氣化,滲透浸潤于肌膚腠理之間,以溫養肌肉,充潤皮膚;液:質稠而濁,也是由三焦布散,而流行浸潤到關節、腦髓、空竅以滑潤關節,補益胸髓,潤澤耳、目、口、鼻等空竅。概括地說,津液本屬一體,都是由飲食物化生,分布在表的叫津,分布在里的叫液。津與液在環流周身的過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轉化的,故在臨床上常常津液并稱,不予嚴格區分。 津液的生成、布散、環流和排泄,皆與三焦的氣化功能有關,也就是與肺、脾、腎三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例如汗、尿的排泄,就是津液環流代謝的表現。假使腠理閉塞汗孔不暢,是屬上焦不宣,責之于肺;膀胱不利、小便隆閉,是屬下焦不通,責之于腎;若胃烷不和,水飲停蓄,是屬中焦失運,責之于脾。 由此可見,津液的代謝,是維持體內液體平衡的重要環節。倘若津液生成不足,或大汗、大吐、大瀉、大出血之,或持續高燒、耗傷津液過多,就會產生皮膚于皺,口唇燥裂,舌面無津,口渴咽燥、目澀、鼻干、大便秘結、小便短少等一系列燥癥。反之,津液環流障礙,造成潴溜,也會發生水腫或痰飲內蓄的病態。 2、氣氣的含意涉及面較為廣泛,總的來說,可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指體內流動著的,富有營養的微細的精密物質(如營氣、衛氣等);一是指臟腑功能活動的能力。 在人體各部均分布有流動著的精微物質,由于分布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如聚在上焦的叫做“宗氣”,聚在下焦的叫做“元氣”(或原氣),宣發在肌膚腠理的叫做衛氣,運行在血脈之中的叫做“營氣”,現分述如下: (1)元氣發源于腎,包括元陰、元陽(即腎陰腎陽)之氣。因其由先天之精化生,所以叫做元氣。元氣是人生生化的原動力,它的作用是激發和推動五臟六腑的功能活動,元氣的持續有賴于后天營養的不斷滋生。 (2)宗氣積于胸中,它是飲食物所化生的精微之氣和吸入的自然空氣相結合的產物。因其是內在之氣與外在之氣的綜合體,又是貫注于全身之氣的起點,故叫“宗氣”。“宗氣”的作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把水谷之精的膘悍部分,宣發于脈外,反水谷之精的精華部分貫注于脈中,以營養全身,凡是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多與宗氣有關。 (3)營氣營氣是由水谷之精氣所化生,營氣運行在脈中,屬于血液的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以血脈為軌道,晝夜不息運行于周身上下表里各部分,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以此為營養。 (4)衛氣衛氣是由水谷之悍氣所化生,由宗氣宣發于脈外。它是人體陽氣的一部分。因其具有保衛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叫做“衛氣”。衛氣在內有溫養五臟六腑的功能,在外有溫養肌肉,潤澤皮膚,滋養胰理,啟閉汗孔等作用。因此,人體的臟腑活動,特別是肌表皮膚的功能是否正常,與衛氣的強弱有密切關系。若衛氣不足,肌表不同,外邪就會乘虛而入。 營氣與衛氣都是由飲食物中化生出來的。營氣是飲食物中的“精氣”,衛氣是飲食物中的“悍氣”,營氣運行在脈中,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衛氣運行在脈外,具有溫養肌腠,保衛體表的作用。 綜上所述:元氣為先天之精所化生,營氣、衛氣由中氣(脾胃之氣)所生,營氣、衛氣與自然之氣相合即是“宗氣”。元氣、宗氣、營衛之氣與各臟器功能(又名臟氣)的總和,叫做“正氣”或叫“真氣”。 總之,精氣是維持臟腑正常生理和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但它們的生成與轉化,又是臟腑生理功能綜合活動的結果。這兩個方面(即物質與機能)是互為消長、相互促進的。例如人體的各項機能活動,必須要消耗一定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而這些物質的生成又必須消耗一定的能量。這樣不斷地彼長此消,彼消此長,并經常地保持其相對平衡,正是人體不斷發育成長的必要條件。 3、神神是臟腑機能活動的外在表現,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它包括人的感覺、聽覺、視覺、動作、思維等一系列的精神活動。 古代醫學家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與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精、氣、血。津液充足,臟腑機能活動正常,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就旺盛。反之,物質缺乏,機能活動衰退,人的精神就會表現為萎靡不振。因此,精、氣、神三者可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三者之間又具有相互資生的關系。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