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講究“物以稀為貴”,這一道理同樣適用于職場。 要做,就要做人才,做“稀缺貨”,做不可替代的那一個。 01 區分競爭力和品格特質 每一回面試,求職者都會遇到同一個問題: 你覺得,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核心競爭力”經常被提及,說來說去好像都是一個意思: 比起其他人,你的優勢是什么? 因此,很多人把它理解為——優點。 給大家分享一個經典案例。 一個年輕人應聘總經理助理,當他還在默背公司資料時,總經理突然走了進來。 還沒等他做好準備,總經理就直接問了一句: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年輕人當場就慌了,好不容易冷靜下來,才回答: 和別人相比,我更加勤奮好學,學什么都快,而且對工作特別負責。 這些只是你的品質,并不是競爭力。總經理一臉無動于衷地看著他。 之后,年輕人還說了些什么,不過毫無意外,他把面試搞砸了。 問非所答是面試大忌,不僅浪費了時間,還顯得不夠專業。 一定要明白,核心競爭力不同于品格特質,而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每次提及個人優勢時,你馬上想到的都是: 「勤奮好學」、「觸類旁通」、「認真負責」…… 可這些品質人人都有,甚至,別人比你還優秀。 而且,這些品質對于一個企業精英來說,對于一個行業標桿來說,只是錦上添花。 唐納德·克雷斯說過:真正的問題不在于你比過去做得更好,而在于你比競爭者做得更好。 也就是說,你所擁有的知識儲備和實操技能,才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02 核心競爭力的4大特點 不管對于員工還是對于公司,核心競爭力是他們存在的最大理由。 杰恩·巴尼在《從內部尋求競爭優勢》中,提出了VRIO模型。 所謂VRIO模型,就是價值(value)、稀缺性(rarity)、難以模仿性(inimitability)和組織(organization)模型。 有價值(Value):企業的資源和能力能否增加價值? 稀缺性(Rarity):有多少競爭企業獲得了這些有價值的資源和能力? 難以模仿(Inimitability):未獲得這些資源和能力的企業會否出現劣勢? 組織(Organization):企業是否被組織起來,充分開發和利用它的資源和能力? 如果你讀不懂,不妨將以上4個問題中的“企業”換成“個人”,就能充分理解了。 簡單來說,核心競爭力就是一個人有價值的資源和能力。 也就是——“閃光點”。 別人不能做的你能做,你能做的別人做不了; 別人能做的,你也能做,而且做得更好。 打比方說,有些程序員一輩子只會用同一套編程,而你卻找到了其中的精髓,不斷精進、 創新與提高。 同為業務員,別人依賴老客戶簽單,你卻不斷找到新客戶,每一筆訂單都給公司賺很多。 核心競爭力是指你相對于競爭對手所具備的優勢,以及核心能力的差異。 它不是一種能力,而是綜合能力的組合,是真正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 03 能夠讓你脫穎而出的優秀能力 在一期《快樂大本營》中,何炅這么介紹一位嘉賓: 這位嘉賓是演戲里最會拍戲的,拍戲里最會做生意的。 仔細想想,這不就是核心競爭力嗎? 能夠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又能夠做好別人未必做得好的,就是一個人最大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當被問及“你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時,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介紹: 專業領域技能: 專業技能越強,說明不可替代性越高。 當你已經擁有了別人看不到的視野,勝任別人做不好的事情,深挖出行業背后的門道時,你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 “我已經基本掌握了這個領域所有基礎操作,能夠熟練解決大部分常規問題。在工作以來,我取得了哪些成績,完成了哪些業績,為公司創造了多大的收益。” 跨領域的技能: 每個人都不應滿足于自己小圈子里,只掌握了本領域的技能,你只領先他一個身位,若成為多領域人才,就真正拉出差距。 “我具備跨領域的遷移能力,曾經深入了解了相關的領域,學習和拓展了相近領域的知識與技能,以進一步提高本職工作的應用。” 不斷學習能力: 終身學習的能力,應該是所有創新型人才必須擁有的。 “工作以來,我堅持學習本領域與跨領域的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與個人技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和個人發展需要。我認為學習遷移能力也是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
|
來自: blackhappy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