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訴各位一個恐怖消息 再有不到倆月 春!節!就!要!來!了! 是的!就是那個每年一度 頭痛欲裂也要承受 “七叔八嬸之靈魂拷問”的日子 以往,這類“春節應對家屬秘籍” 都是教你做個“不懂事辯手” 無視家庭輩分與潛規則 不噎得別人進ICU誓不罷休 今年咱換套說辭 本著“找茬不尋笑臉人”的思路 來瞧瞧“高情商、大智慧”做法 ——說吉祥話 要論“說吉祥話”這種事兒 最有發言權的還得屬廣東人 畢竟,粵語可是漢語中 特別強調“口彩”的一種方言 ▼ 如果你能仔細回憶下 便不難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 粵語,四舍五入壟斷了 全國春節檔的賀歲歌曲 無論你地處南方,還是人在北方 相信那段時間內 都會在超市商場、大街小巷 輪番接受著粵語新年歌的洗禮 即便耳戴AirPods Pro,不懂丁點粵語 也會忍不住哼哼兩句“公嘿公嘿內” 比如春節起手式《恭喜你》 這首詞曲皆源自大才子黃霑 洗腦力max的新年歌 用了僅僅150多個字兒 便精準定義了“人生贏家” 事業——有房有錢又有田 身體、家庭——健康有娃合家歡 心理——無愁無憂又無恨 運氣——吉星高照、得心應手 貌似口水話啥都沒說 實則概括了一名普通中國老百姓 能想到的所有美好愿望 除了這首“通用模板”外 還可以從粵語新年歌中偷點師 學做個隨機應變的“甜嘴兒” 例如被鄭少秋×汪明荃帶火的《迎春花》 這首借物抒情的歌 就給那些想說吉祥話 卻不知道怎么開口的孩子 提供了一個完美思路 先從眼前事物入手 捯飭一通“賦比興” 再見縫插針地獻上“祝福哈達”收尾 不僅不會顯得突兀 還能令人印象深刻 又或者不整那么復雜的 拿小本本抄幾個經典詞句 反復背誦,現場堆砌 左手事業,右手家庭,一應祝全 保證你比那些 “祝你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顯得用心思、有文化的多 讓別人還不好意思找你要禮品 而粵語新年歌聽上頭了 再去接觸些普通話版的“春節神曲” 《恭喜恭喜》《恭喜發財》 反而還覺得特別別扭...... 年味也不咋有了呢! ▼ 除了新年祝福歌曲 其他喜慶場合 廣東人也是吉祥話信口拈來 影視劇里便有諸多體現 在《整蠱專家》中 劉德華與吳孟達給周星馳過生日 就唱起了粵語里經典的《祝壽歌》 此外,粵語區的人還特別擅長 把吉祥話融入生活場景之中 TVB古裝劇《皆大歡喜》里的金家人 就連吃飯的時候 都不忘多嘴捎幾句吉祥話 要說最登峰造極的 還得數廣東人發明的 花樣百出“吉祥成語” ▽ ▽ ▽ ▽ ▽ ▽ ▽ ▽ ▼ 粵語地區大多經濟發達,經商者居多 眾所周知,商業本身存在著不確定性 這便促使人們做啥都先圖個吉利 粵語也就逐漸變得 集諧音、意頭、禁忌于一身 只要把握好這點 分分鐘變身“會說話”的廣東人! 在廣東,因“橘”和“吉”同音 為了祈求吉利,人們在春節期間 都以橘子招待和饋贈客人 表示祝食橘者“萬事大吉” 沒人住的屋子不叫“空屋”,得叫“吉屋” 因為“空”與“兇”在粵語里發音相似 聽著十分喪氣 便用“吉”/“旺”替代 所以粵語地區的招租宣傳單上 會經常寫有“吉屋出租”、“旺鋪出租” 身邊萬事萬物都要有好意頭 如果沒有,那咱就人為地造個好意頭 就算在美食里 也不允許它們出現 “牛舌”、“豬肝”便是典型案例 為了避免“蝕”“干”等喪氣字出現 廣東人硬生生地找了“利潤”當代替詞 所以“牛舌(蝕)”變成“牛脷” “豬肝(干)”也變為“豬潤” 一聽就有利可圖,有肥水能撈 又或“通書”,我們都知道 通書是一種指導人如何改變運勢的書 相當常說的“老黃歷” 但由于“書”與“輸”同音 “通書”等于“通輸”,十分不吉利 因此廣東人一不做二不休 干脆換成“輸”的反義詞 “通書”也就成了“通勝” 要是觸犯了語言禁忌 比如聽到不吉祥的事情,或說錯了話 那該怎么辦呢? 不怕!將“壞事好說”精神發揚到底 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撞到頭,腫了個包 大人會趕緊說句 “起高樓啦” 既是安慰孩子,也是在討吉祥 祝孩子以后狂買大別墅 不小心把碗打碎 則用一句“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來補救 盡管有人覺得這窮講究 但誰也說不準 哪天把老天爺哄開心 遂了你一夜暴富的愿呢? 要知道,這么經常說的廣東人 可是實打實地常年制霸 “國內GDP榜單”第一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