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發如新,傾蓋如故”,大概就是因為有這樣一見如故的知己,所以古人對待送別總是傾注了太多不舍之情。 說來好玩的應該是這樣一則小故事,說有位書生去自己朋友家做客,結果那位朋友不太愿意接待了,就留了這樣一個紙條“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沒有句讀,這位書生看到了自然明白,但又是巧用句讀改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古來像上述這樣的畢竟少數,僅以分別為類,就有不少詩人留下佳作。詩仙李太白就有這樣的句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用這樣的描述表達朋友與自己之間的深情厚誼,這深潭縱然千尺百丈,也比不上我朋友的饋贈,依依不舍之情便躍然紙上了。 說起送別,最膾炙人口的應該是李叔同寫詞譜曲的這首名叫送別的歌。 這首歌雖說不完全算是作者原創,歌詞與曲中意境卻不輸古人,一度以為這是哪位詞人遣懷之作。 長亭長,入目四望,芳草萋萋,知己從此別,雖說人生聚離多,下一次相聚,可千萬莫有徘徊之念,天涯海角,知己零落,今宵夢中必會寒冷難抵,來來來,且以酒作和,盡此余歡吧。 與這首歌相似意境的,有一首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因此詩而成曲的還有一首古琴曲,名字是陽關三疊。 陽關,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因位于玉門關之南面(山南水北謂之陽),故得名。曲子中分三大段,每段用此詩開頭,后面加部分抒情之詞,而因為基本就是在用一個曲調反復變化,故稱“三迭”。最后一句是:“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說是以酒作別,故人相送,此后若再有音訊,便是鴻雁傳書之時了,或許雖非戰亂,書信也有萬金之重。 李清照曾有一首清新閨思之作,說荷花衰敗,枕席秋涼,云中誰寄錦書來,鴻雁尚有回家團聚之期,月滿之時,是否只有西樓之高,才可望良人之歸期? 古人一度以鴻雁傳書寄托思念,或許便是雁子群居更合團圓之意。不然,信鴿也可傳書,卻為何言之者少?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秦觀這首詞中一次用了兩個典故表達友人傳書信之念。“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我將這江南所有春色傳給你,這漫天春色也望你能與我共賞。“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那鯉魚形狀的木盒中裝的是一尺長的白色生絹,寫的盡是思念之言,小心翼翼倒真如烹魚一般。 未得相見,也只有這親手所寫書信寄托一二思念,暫寬懷。 若說友人離別之后的寥落,便是“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雨下西樓”,不過是歌一曲送別行舟,紅葉青山不變,這滔滔江水卻疾馳而下,等我酒醒回過神來,這蕭蕭寂寥,滿天風雨,唯我一人獨下高樓。如此心緒,李白也說“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確實寂寥,但天下既在,分別之后總有相聚之期,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如此想來可會灑脫豁達了些? 高適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如此豪邁樂觀的轉話題倒是不由得淡了幾分離愁別緒。 最該說的,還是王勃筆下的那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天下是一統之天下,四海八荒之內知道有知己相伴,雖有天涯海角之遠,如鄰居也并無分別。為官便免不了四處走動,旅居也是常事,如此下來,也不必跟個小兒女分別似的,哭得淚滿衣襟,多不應該? 團聚有期,人力總有難為之處,但也是有此分別,團聚才會更加圓滿開心吧,來時莫徘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