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舉人、進士相當于現在的什么學歷?可以說很難有非常準確的界定。科舉制度是隋煬帝楊廣改進推廣,并逐漸形成了國家招賢納士的手段之一。要弄清楚秀才、舉人、進士和現在的學歷對比,需要先弄清楚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制度和我們現在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有些相似。古代的學歷晉升是縣、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通過私塾或者自通、甚至只要識字的,都可以參加縣、府試,通過了縣、府試可以參加院試,通過院試的被稱為秀才,秀才可以參加鄉試,通過鄉試的被稱為舉人,舉人可以參加會試,通過會試的被稱為貢士,貢試可以參加殿試,而通過殿試的,被稱為進士。 其實這個制度在明清時才形成,從隋煬帝用科舉制取代之前的九品中正制開始,到清末慈禧廢除,科舉制一共實行了1300多年。在這1300多年里,科舉制經過了很多的改進,這些改進里有利有弊。比如明清時期時,科舉制逐漸僵化,形成了八股文取士的局面。武則天、唐玄宗、宋神宗等人對科舉制度都做出過貢獻,殿試就是由武則天開創的,她還開了武舉。 秀才其實在各個時期代表的含義并不一樣,隋文帝曾經用考試制度選拔優秀人才,通過考試的僅10人。唐朝初期,秀才是最高等級,每年僅一、二人能中,宋朝基本延續唐朝的科舉制度。到了明清時期,秀才才成為我們現在所認知的“秀才”,即通過了院試的童生。秀才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成為秀才就代表了有“功名”在身。秀才已經具備一些特權,比如見知縣不跪、知縣不能隨意對其用刑、有公事可以直接找知縣,免除差役、徭役等。 舉人則具備了當官的資格,但不一定能當上官。舉人可以參加會試,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被錄取的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貢士參加殿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如果連續中了解元、會元、狀元,則被稱為連中三元。 如果中了進士,則意味著國家直接安排工作,發放工資。明朝神宗時期,形成了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進士發榜時用黃紙書寫,稱為黃甲,也稱金榜,金榜題名就是指中了進士。 根據以上來看,秀才、舉人、進士和現在基本沒有完全對應的學歷,因為他本身就不是一個學歷稱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可以算作一個功名的稱呼。以現在來看,就算是考上了清華北大,也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也就沒有飯碗可言了。若硬要對應,個人認為,秀才可以對應大學,舉人對應碩士,進士對應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