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總會遇到一些困境而心生痛苦或者不適的情緒,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處理好不良情緒呢? 不如我們來聽聽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治療焦慮癥的專家艾麗莎(Alissa Jerud)博士的看法。 她近期在《今日心理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旨在提醒父母如何幫助孩子更積極地應對不良情緒,而不是一味逃避它,對于身為父母的你也許會有所啟發。(以下為第一人稱闡述) 1.逃避是應對痛苦的唯一策略? 作為兩個小孩的媽媽,我經常驚訝于自己對孩子的愛之深沉。 和大多數父母一樣,物質上我想要給孩子最好的一切,我也會因為他們身體或情感上的傷痛而感到難過不已。 有時候我發現自己幾乎無法抵抗一種情緒,那就是想要把孩子從沮喪或心煩意亂的狀況中解救出來的沖動,以此來緩解他們(以及我)的痛苦。 然而,作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多年的工作經驗使我相信,我能給孩子們最有愛的禮物,就是無論他們多么痛苦焦慮,都不要試圖分散或者消除它們,而是為孩子們的每一種情緒留出空間。 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夠做得到。 曾幾何時,我認為好父母的標志是培養出一個不會感到焦慮的孩子。 我也曾默默地評判那些孩子在公共場合鬧情緒的父母,對于那些能夠立即安撫孩子哭鬧聲、全程沒有不耐煩的父母,我總是由衷地感到欽佩。 分散注意力、“物質賄賂”似乎是他們的重要策略,他們會在換尿布時給蹣跚學步的孩子喂一顆軟糖,以此來避免反抗情緒的發生或者讓身邊的人感到不適。 但這種做法真的可行嗎? 通過避免所有潛在的誘因來消除一些痛苦,并鼓勵我們的孩子也去這樣做。 這種做法可能會幫助我們在一段時間內暫時感到舒服輕松,但可能會留下不幸的長期風險。 首先,如果我們默認逃避為我們首要的應對策略時,我們的個人世界會開始縮小,并把自己局限,從而在“人生無法完成的事情清單”上又添加了一項。 其次,若是逃避仍然無法避免地讓痛苦蔓延到我們生活之中時,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疲于應對或者說束手無策,因為所有相關的經驗都是空白的。 2.學會間接性地戰勝痛苦 相較之下,既然痛苦有時候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可是試著換一種方法,即期望通過經常性地體驗來戰勝它。 首先要做的是,承認并“歡迎”不良情緒的到來,這是最為重要的一步,這種不排斥的態度會幫助你提高效率,以及為日后的成功做好心理準備。 選擇以這種方式去接受痛苦,就像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開著一輛四輪驅動的汽車,你不會為了繞開崎嶇不平的道路而經常停下來尋找替代路線。 你要做的,就是開著車在上面行駛,這樣還可以幫你節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當然,你可以選擇一輛價格低廉的笨重汽車,但它很有可能會大大降低你的行車速度,甚至無法讓你到達目的地。 同樣地,逃避可能是一種更輕松、更權宜之計的應對策略,但它也有可能會讓你接下來的人生旅途變得更加艱難且耗時,還有可能阻礙你實現人生目標。 每個人都討厭痛苦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就像如果人生永遠不必去經歷一些痛苦,生活會變得輕松許多。 但現實是,痛苦總會或多或少地出現在我們生活之中,它的無處不在,正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必然性的事情。既然我已為人母,意識到這一點似乎尤為重要且正確。 沒錯,為人父母真的是一件百般辛苦的事情,然而,就像這世間上不可避免的事情一樣,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與痛苦情緒有效地聯結,以及在這方面我們可以為孩子作出什么樣的榜樣來教導好他們。 3.父母要做好行為榜樣 遺憾的是,處在當今提倡快速解決問題的社會之中,大多數父母都傾向于避免痛苦這種權宜之計。 不知不覺中,他們也向孩子傳達了一個訊息:逃避是應對痛苦的首選策略。 這種普遍做法,可以從父母對著嬰兒哭泣發出噓聲安撫、或者立馬找一個替代品來轉移孩子失去玩具的失望情緒來得到佐證。 或者在任何一種游戲場景中,你至少能夠看到一些父母試圖說服發脾氣的孩子不要過于強調自己的情緒。 然而,這種早期情緒管理的引導過程一旦無功而返,會導致孩子們去質疑自己情緒的正當性,并可能導致他們發展出不健康的、逃避為主的應對機制。 即便是哄騙犯錯的孩子道歉或者分享一個玩具,都有可能告訴他們,他們的感受并不重要,適當的“虛偽”比因沖突造成的困擾更為明智可取。 作為一名治療焦慮癥的專家,每次當我試圖說服我的患者(其中很多人是父母)要有意識地尋找解除煩惱本身的意義時,我發現自己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我也意識到,讓孩子們“歡迎”痛苦情緒的想法可能聽上去是有些極端且不合常理的。 但我希望父母們能夠知道, “允許你的孩子感受一些他們不想要的情緒,并為他們樹立一個處理情緒的良好榜樣;引導他們去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而不是一味地被這些情緒牽著鼻子走。” 這是我所認為父母的情感支持,也是現代社會的孩子需要父母教會他們的技能。 你認同這位心理學家的說法嗎?關于情緒管理,你有沒有比較好的方法分享一下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