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變現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前段時間,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我國成年人紙質圖書人均閱讀量是4.66本,但對熱愛讀書的人來說,閱讀量遠不止這個數。 保守按照一個月一本書,一年就能讀完12本書,堅持5年就是60本書。60本書,是什么概念呢。日本著名的“筆記本作家”奧野宣之做過一系列書評連載,主題是“只用三本書提高工作能力”,也就是讀三本相同領域的書,就能解決上午人士發煩惱,諸如溝通、職場方面的問題。所以,反過來看,如果我們認真消化了60本書,大概也是某方面資深的大咖了吧。 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好像我們讀過的書不只60本,但讀完之后,我們也并沒有變成權威的專家。為什么讀書好像對我們的工作并無裨益呢? 在弄清楚原因之前,先來看看下面的場景自己是否有中槍呢? 讀書后,總是無法準確地像別人轉述書里的內容; 當覺得一本書不錯,想要像別人推薦,卻除了“好”之外,再說不清書籍具體的優勢; 當需要用到曾經閱讀過的內容時,卻根本不知道怎么從書堆里找出需要的內容; 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經歷,那么你的讀書經歷可能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 怎樣才能把書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知識,怎樣才能對得起自己在閱讀上花費的時間呢?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將為你打開通往高效閱讀世界的大門。書中創新性地提出了一元化筆記讀書法,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到活用5個步驟,全方位地創造了一套完善高效的閱讀方法。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新聞行業出身,并長期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于各大媒體節目及網絡,無論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這種生活方式在NHK和TBS電視臺的節目中播出后引發了熱烈反響。 筆記本讀書法應該如何操作?它真的能讓讀過的書籍變成自己的知識儲備嗎?帶著疑問,讓我們翻開書頁,走進筆記本讀書法的高效閱讀世界吧。 信息一元化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核心就是利用筆記本將所有信息一元化。 具體在筆記本讀書法的實操中,信息一元化即是在一本寫什么都可以的筆記本里,增加關于讀書筆記的記錄。相比較按功能區分使用不同的筆記本,流水賬式的記錄可行性更高,因為信息的“雜亂無章”,更便于及時找到所需的信息。 圍繞信息一元化的筆記方法,奧野宣之從選書購書、讀書、筆記和活動的角度,為我們打開了高效閱讀世界的大門。 筆記本購書法 首先,讓我們回想一下,自己有過這樣逛書店的經歷嗎? 看到顯眼位置的人氣新書,大致看了封面,覺得大概會是自己的菜,然后就拿著書走向收銀臺。買回去以后,又發現自己并沒有那么需要那本書,然后,書籍就被束之高閣,漸漸堆積成山。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告訴我們,看清自己的讀書讀書需求很重要。告別了沖動消費,以及被出版商的各種廣告安利,利用筆記本列出購書清單,就可以只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動選書,這樣就可以減少在書店漫無目的瞎逛的時間,并讓入手的書投入實用。 日常生活中,一閃而過的想法、電視節目、網絡信息都可以成為我們書目清單的信息源,我們只需要按照書名、作者名、出版社名、備注為表頭,就能逐步建立自己的購書清單。 當購書清單過于冗長時,也要大刀闊斧地進行刪減,因此,決定將一本書加入自己購書清單時,積極閱讀各家媒體的書評,也能夠幫助我們準確判斷書籍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 這樣,當我們再次走進書店,就可以拿著購書清單,分批購入長草已久的書籍啦。 書簽閱讀法 熱愛讀書的人,閱讀時常常容易走兩種極端:要么從來不做筆記,一口氣讀到結束,看完書也就丟到了一邊,很難再回憶起書中的內容;要么邊看邊記,完整的書被人為打成了零散的片段,時間久了,自然也就在“處處是重點”的摘抄中失去了閱讀興趣,書籍也極有可能還沒讀完就被束之高閣。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將讀書過程分為通讀、重讀和標記三個階段,通讀階段只要專心閱讀,遇到有價值的部分折上書角,重讀階段則是對通讀階段折了書角的內容加以篩選,認為更有價值的內容折下書角,到了標記階段,再次重新研習那些折了兩個書角的頁面,以劃線高亮的方式對覺得重要的內容加以標記。至此,一本書的閱讀工作就算完成了。 對于淺顯的內容來說,通讀、重讀和標記依次進行也不會耗費很多時間,但對于內容繁多的長篇巨著來說,一次進行閱讀的三個階段就會稍顯乏味。書簽閱讀法讓通讀、重讀和標記階段得以并駕齊驅,讓冗長的閱讀變得輕松靈活起來。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做好讀書的標記之后,就進行到讀書筆記的整理階段了。在標記了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后,就進入到讀書筆記的主體階段了。 首先重讀一遍用筆做標記的內容,摘抄出有價值的內容;接著,在摘抄完的內容后面留出一些空白,寫上自己的評論。之所以把這種讀書筆記取名為“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是因為其摘抄和評論并存的特征,猶如這道菜中魚肉和大蔥的關系一樣。 摘抄+評論的筆記方式,可以強迫自己去思考,趁著對所摘內容有感的當下,及時記錄下實時的感想,更有助于捕捉靈感迸發的瞬間。相反,如果全部摘抄完再回頭做筆記,十有八九會與當時的想法失之交臂。 內化閱讀內容 做完讀書筆記后,并不是就表示和書的交集到此為止了。 閱讀的目的,是讓書籍變成我們靈魂和思想的組成部分,需要用的時候可以迅速地調取引用。同時,積極地將讀書筆記活用到生活中,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書中內容。 固定的時間或場景重讀讀書筆記,可以建立復習的儀式感。溫故而知新,重讀的過程也許會有“原來當時我是這樣想的”驚喜發現,當然也可能在閱歷增長了之后,對書籍有了新的理解。重讀讀書筆記,尤其讓長篇復雜內容的“書讀百遍”變得可行,每一次重讀,都會獲得不同的收獲,及時更新筆記內容,更能看到自己進步的軌跡。 學習了奧野宣之的筆記本讀書法,反過來再看前面“為什么自己讀了很多書,卻收獲寥寥”的問題,似乎就有了答案。翻譯大師許淵沖說過,“生命不在于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引申到讀書亦然,不在于你看了多少,而是你記住了多少。因此讀書不只是走馬觀花地過目消遣,更應當在閱讀后有所感悟,并將書中的內容融入自己的生活。 《美國派》中說,“浪費時間不算什么,但請不要浪費人生”,所以花費大量時間在無效閱讀上時,無疑也是對人生的一種褻瀆。如果你還囿于“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的困境中,請一定好好研讀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它能幫助你踏入高效閱讀的世界,不辜負你花在閱讀上的每一寸光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