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講“汗法”要穴——二扇門。 1.什么是汗法? 汗法由清朝名醫程鐘齡在他的著作《醫學心悟》中提出,他將中醫的治療之法明確歸納為八類“論病之方,則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 這里的“方”與其說是方法,更接近方式或者原則,不單單是“術”,更是“道”。 這八字統稱為“醫門八法”,被后世醫家推崇和采納,是中醫內治法和外治法的重要指導原則之一。 汗法指的是通過發表宣散的方法使在表之邪隨汗而解的一種治法。簡單的說,那些停留在體表部位的、病情比較淺病邪,通過發汗的方式來祛除。比如發汗解表的中藥,麻黃、桂枝;比如蒸熨法(熱敷);比如小兒推拿中的“掐揉二扇門”,都屬汗法。 2.“二扇門”有什么作用? 功效:發汗透表,退熱平喘。 主治:高熱、驚風、無汗等。可用于外感發熱、陰虛內熱、氣虛發熱等各種熱證。 《實用小兒推拿》中說,一窩風與二扇門都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差異在發汗的程度。掐揉二扇門時出汗較多,多用于高熱者,掐揉一窩風則汗出較少,微微出汗。 3.“二扇門”在哪?如何操作? 本穴位于手掌背中指指根末節兩側凹陷處。 操作手法多用拇指甲掐與指肚揉相結合的掐揉法,300下或患兒手掌心出汗即可。操作時速度要稍快、力度應稍重,方能有顯著發汗效果。 此外,《海派兒科推拿》一書中提到,掐揉二扇門與揉腎頂、補脾經、補腎經等配合,可用于平素體虛易感的患兒。我覺得,這么講是顧忌到二扇門發汗力量較強,發汗太過,會傷津耗氣,體質虛弱者無法承受,所以取其他滋陰補腎健脾的手法來調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