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跟別人聊天,通常都會遇到一個問題。 就是有時候不管你展現出來的姿態是多么友善,別人也不一定愿意跟你聊天。你希望能夠打開別人的話匣子,對方卻總是有一句沒一句的敷衍了事,好像不想跟你多說幾句似的。 拋開對方有事情正在忙這些客觀原因,很多時候別人無法敞開心扉跟我們聊天,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給對方營造出一個有安全感的聊天氛圍。 很簡單一個例子。一個男生想跟一個女生聊天,假如這個男生給到女生某種心懷不軌的感覺,這個女生是不是不會愿意繼續跟他聊下去呢? 在平常的閑聊溝通當中,盡管這種“對話安全感”的需求不會像男女之間的程度那么大,但卻也不是完全沒有。 我們可以跟好朋友無所顧忌的開玩笑,是因為我們跟他們已經建立起足夠的安全感,想聊什么就聊什么。 但對于一些不太熟悉的人,為了避免跟別人聊天時被對方“拒之門外”,我們就必須懂得如何通過初始接觸時的對話,構建安全感了。 什么是聊天的安全感我們每個人,從嬰兒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就需要一股來自外部世界力量的保護,這股力量就是“母愛”。 當我們哭鬧的需求能夠被母親滿足,我們就會感到很有安全感,反之,我們對外部世界就充滿焦慮和恐懼。 但問題是,無論我們的母親多么偉大,我們這種人類原始本能的需求,是很難一一被滿足的,自然而然地,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對外界都會先天性地或多或少缺乏一些安全感。 即便長大之后,我們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平靜、強大,但在其內心深處,則隱藏著各種的危險感或叫不安全感(insecurity)。 某程度上,這種“不安感”是一種保護我們的很好機制,例如當我們身處險境,只要周圍的環境讓我們產生擔心,我們自然就會選擇遠離。 而這種機制應用到聊天上面就是,當我們本能地感覺到面前這個聊天對象,從他的言行當中察覺到會帶給我們某種“危險”,我們也會自然地選擇遠離。 當然,這里所說的“危險”,不僅僅局限于“打砸搶燒”這類明顯的傷害行為,還包括我們內在的心理需求,在這個聊天對象面前,無法被他恰當地滿足到。 是什么“心理需求”呢?其實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已經說明到這一點了: 第一層:生理需要:維持個體生存和延續種族發展的需要,如人對飲食、睡眠、性、休息等的需要。 第二層:安全需要:個體要求穩定、安全、受到保護、免除恐懼和焦慮、獲得安全感的需要。 第三層:歸屬與愛的需要:個體要求被接納、愛護、關注、鼓勵、支持等的需要。 第四層:尊重需要:獲得并維護個人自尊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 第五層:自我實現的需要:個體渴望充分實現自我價值、自我潛能得以發揮的需要。 如果用通俗的方式去解釋它們,就是: 1,被尊重的需要,如你會不會尊重我的身份和地位,會不會說一些傷害我的言語,跟我開一些取笑我缺點的玩笑。 錯誤說法:現在房價貴不貴也跟你無關啦,以你的能力想要買得起房子,不要笑死人了。 2,情感上的需要,如你會不會主動去關心我,懂不懂正確表達出你對我的贊賞,有沒有恰當滿足我被愛的需求。 錯誤說法:創業成功有什么了不起?要不是你有一個好的父親,你會有錢去做生意? 3,交往距離的需要,如你跟我聊天是不是有保持分寸,說什么做什么都不超出彼此當下應有的社交距離,有沒有對我的生活構成影響。 錯誤說法:雖然我們認識才不到一個星期,但我真的好喜歡你,可以嫁給我嗎? 4,安全感上的需要,如你的言行會不會對我構成危險,我能不能對你感到放心,你的人品值不值得信賴。 錯誤說法:既然沒地方去,我去你家去坐坐怎樣?順便了解一下你平時生活的樣子。 諸如此類。 當你跟別人聊天時,一旦沒有按照這些需求去操作,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地觸碰到對方的底線,那么對方心里那種“不安感”就被激發,從而就會慢慢變得不想跟你聊了。 相反,如果你在聊天的時候,懂得根據這些需求,有分寸地去滿足對方,那么別人就會更樂意跟你聊天了。 構建安全感的自我袒露既然按照這些需求法則跟別人相處,就能夠提高聊天的成功率,那為什么依然有很多人,卻還是無法獲得別人的信任,導致對方不想跟你說話呢? 我相信這種情況,在我們生活周遭有很多。一些男生,對女生在態度上還是言行舉止上,都給人友善、禮貌、真誠的感覺,但到頭來,還是。 為什么呢?原因大致有三個: 1,我們的第一印象,在感官上給人一種不安全、不舒心的感覺; 2,我們是用了什么方式,去給別人表現這種真誠、友善和禮貌; 3,對方很難分辨得出我們的真誠、友善、禮貌背后動機的真與假; 對于第一個原因,只要你能夠稍微整理一下自己的外表,注意一下打扮,給自己塑造一個良好的形象,那么基本上這對聊天不會造成什么太大的阻礙。 而對于第二個原因,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卑躬屈膝地對別人好,跟不卑不亢地對別人好,你認為哪一種別人會跟愿意跟我們做朋友呢? 前者給人強烈的需求感,好像心術不正那樣,別人就會覺得你是不是有不軌企圖,所以才這樣對我好呢?這樣就會激發別人的“不安感”了。 后者就不同了,由于對他人沒有強烈的需求感,我不欠你,你也不欠我,自然就能夠自然、大方、坦然地跟別人相處。 不要小看這種自我態度上的變化,你留給別人什么樣的感覺,取決于你用什么方式去表現出來。 例如男生約女生出來吃飯,以下兩種方式,你認為哪一種說法更好? 用卑躬屈膝的方式去說話:“我明天想請你吃飯?請你答應我好嗎?我只是想請你吃飯而已,沒有別的想法。你吃什么都可以的,我都無所謂,只要你喜歡就行了。” 用不卑不亢的方式去說話:“Hello,我想問一下你明天有空嗎?我想請你吃飯。畢竟我們認識之后,都沒有正式出來聊過天,實在有點對不起‘朋友’這兩個字啊!所以你有空的話,我請你吃個飯,當做正式認識啦!” 是不是第二種說法,會給人更為正常的觀感?有理有據,又光明正大。 如果你認為第一種說法不好,那么這種說法到底是觸犯了哪一條需求準則呢? 當然,就算你做到不卑不亢跟別人說話,別人對你還是無法感到完全放心的——事實上,要別人對你感到百分之百的放心,是不太可能的,只要你盡量做到讓別人放心就足夠了。 怎么做呢?這時就需要你通過“自我袒露”的方式,讓對方有了解你的機會了。 所謂“自我袒露”(self-disclosure),是一種讓交談雙方的關系更為融洽,迅速建立一種親密感、安全感,讓彼此溝通更加清楚和生動的方式。 我們在跟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都會流露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就算你不理睬這些感受,沉默的態度和表情也會傳遞出某種信息。 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你如何恰當有效地進行表露,讓對方知道你的想法,你的感受,你的故事,或者你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如果你對自己的任何情況都藏著掖著,那么別人無法了解到你的真實狀況,自然就很難對你感到放心了,這就是戒心的觸發機制。 不過,自我袒露并不是毫無保留,毫無章法那張去表露自己,這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則的。 袒露自我的5-3-2法則當我們跟別人溝通時,最健康的做法應該是“問中有答,答中有問”,你來我往這樣雙方都有交流的情況。 所以既不能只是別人一直說,而你不做任何搭話,也不能是你一直說自己的事,不把表達的機會留給別人。 最好的方式,就是根據5-3-2法則進行聊天:5%的時間留給別人說話,3%的時間你用來搭話和自我表達,然后再夾雜2%自我袒露的內容。 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欲望,就要看他面對的人,能不能讓自己敞開心扉。 剛開始的時候,由于別人還處于有戒心的心理,對你不會有太多的聊天欲望,那么你可以多說一些,5%的時間用來構建別人感興趣的話題,擴展大家都能夠交談的內容,留給別人3%的時間去回應搭話就行。在這期間,你依然要自我袒露2%的內容。 一旦別人的話匣子打開了,你就可以少說一些,讓別人多說了。這就是5-3-2法則的具體應用。 但要怎么自我袒露才會讓別人對你感到有安全感呢?可以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陳述一些自己遇到的事實; 跟別人聊天時,一旦大家聊天的話題跟你的某些客觀事實相關聯,你就可以把這些事實分享出來,讓別人知道你也有類似的經歷或遭遇。 好比是你的工作狀況,剛剛結束的假期你也有同樣的安排,或者曾經有趣的經歷等等。如: “你之前是在XXX公司上班嗎?很巧啊,我也是,辦公室就在你們的上一層,我在那里工作了也有一年多了,居然都沒有遇到過你。” 這種事實的分享,你無需添加任何感受和看法。只要切合當下的話題,主動說出來就行。 第二步,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要。 陳述事實只是第一步,有時候大家聊天,不可能只是講述事實,你還要針對事實,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這一步的表達,同樣也需要根據話題或者別人的言談,恰當地插入你自身的觀點,讓別人知道你跟他是否有同樣的感受。這種自我袒露,可以拉近彼此的關系。如: “對啊,現在結婚的成本比以前真的高太多了,什么都要考慮。我和男朋友已經定好日子打算結婚了,但由于被買房子的事阻礙了一下,又不想這么快就去結婚了。” 當然,如果你表達的感受跟別人不一樣,同樣也會拉遠彼此的距離,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展現出“求同存異”的態度。 第三步,適當展現出你的個人情緒。 這時自我袒露最難的一個交流層次,因為你要懂得根據聊天的變化,適當展現出你當下這一刻的情緒。如果別人說什么你都全程冷漠,別人無法感受到你的情緒,自然就很難感到有安全感。 試想一下,你跟一個被稱為“開心果”的人相處,你會覺得放心,還是對她充滿戒心呢?肯定會很放心了。 因為對方這種樂天、有趣、開朗的姿態,展現了她積極的個人情緒,你會覺得這個人很可愛,自然就很難跟不好的情況聯系起來了。 所以,聊天的時候,如果別人說到有趣的地方,展露一下你的笑意;別人說到傷感的地方,你展露出沉默的表情。 這不僅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也能夠讓對方知道,你此時此刻的想法, 從而對你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畢竟你不是一個在執行任務的特工,無需全程保持冷淡的面容,讓別人無法看透你。 懂得區分你的表述類型我們與他人的交流,可以劃分四種類別: 1,觀察; 2,思想; 3,感受; 4,需要。 這四種類別所構成的話語,會給別人留下不同的觀感,想要通過說話構建安全感,你必須懂得區別這四種類別。 例如你看到朋友穿了一條樣式老舊的裙子,按照這四種類型的表述就是: 1,這條裙子太短了,很容易讓別人留意到你的大腿。(觀察) 2,我覺得你穿這條裙子去男生約會,不是一件好事。(想法) 3,如果你穿這條裙子上街,我擔心你會遇到危險。(感受) 4,你可不可以穿一條長一點的裙子呢?(需求) 與人聊天,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從第一類別的觀察,慢慢上升到第四類別的需求。否則一個男生,一上來就跟一個女生說“我想娶你”,對方會覺得正常嗎?只會對你感到不安全而已。 所以,想要通過對話給對方構建一個有安全感的聊天氛圍,一定要循序漸進,根據彼此的關系,適當分配四種類別的聊天內容。 當別人真正了解到你的為人,確定你真的是一個“人畜無害”的人了,自然就樂意跟你好好聊天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