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江蘇省泰州市博物館 年代:清 質地:紙本設色 館藏地:江蘇省泰州市博物館 鄭板橋墨竹作品流傳甚多,江蘇省泰州市博物館珍藏的這幅《墨竹圖》別有韻味,它是鄭板橋辭官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所畫的一幅作品,畫面上,幾竿橫斜穿插的竹子,在微風的拂動下競展風姿;幾層濃淡相襯的竹葉,呈現了前后近遠的竹林景色。竹竿清秀勁挺,竹葉偏鋒取勢,用個字和介字法畫出,傾側多姿,疏與密、舍與取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中國畫墨分五彩的特點。 畫中題詩也讓人回味三分,詩云“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上巳初。說與廚人休斫盡,清光留此照攤書。”詩與畫相配得宜,頗有情趣。 這首七絕詩句用板橋自創的“亂石鋪街”體寫出,從形狀到詩意都是墨竹的延伸,詩中回味了家鄉的一道佳肴“鮮筍燒鰣魚”,他所說的鰣魚是泰州江邊的特產,它與河豚、刀魚齊名,并稱“長江三鮮”。 板橋由墨竹想到了竹筍,想到了鰣魚,想到了舌尖上的家鄉,更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沒有在竹影下讀書來得那么美妙,也許這就是古代文人的一大樂趣吧。 鄭板橋(1693年—1765年),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泰州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1732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責任編輯:劉樂新 清朝藝術家鄭板橋的墨竹圖賞析(2017-01-13 10:55:11)
鄭板橋(1693-1766),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后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來源:淳道字畫網 時間:2015-09-22 文章瀏覽次數:3653次 |
|
來自: 相逢就是緣 > 《每日鑒賞、每日物種故事、每日三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