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15) 科舉考試制度(下) 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頭,分別在南方的南京、北方的順天等地方舉行鄉試。考試的日期是每年的八月初九到十七日,因為時值秋天,又稱“秋試”或者“秋闈”。民間所謂“槐子黃,舉子忙”,說的就是鄉試。鄉試考中了,就成為“舉人”。舉人實際上就已經是候補官員了,按照清朝科舉制度的規定,舉人可以到吏部注冊,就是人事部門注冊了,等候任命,可以取得一定的官職。當然舉人的任職機會是很少很少的,全國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個人的名額,一般舉人當任教職,比如縣學的訓導等等這樣的職位。舉人考中以后,接下來就是會試,也是三年一科,各地舉人在鄉試第二年,就是在丑、未、辰、戌這一年的三月,到京城的禮部參加考試,就是現在的北京了,參加禮部的考試。考試日期是三月初九到十七日,因為正好是春天,又稱“春試”或者“春闈”。會試錄取的考生稱為“貢士”也稱為中式進士。貢士經過皇帝主持的考試——殿試以后,就被正式的稱為“進士”。殿試在會試以后的第二個月,實際上殿試是一個排名考,會試是個資格考,資格才中了以后排個名次,殿試在會試以后就是第二個月,四月二十一日舉行,由皇帝在太和殿親自考試,只考策問,按成績分為三甲就是三等,一甲三人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稱為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為同進士出身。考中以后都是欽定的進士,可以直接做官了。以上介紹的就是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實際上從明代開始就形成了非常嚴格的這種科舉考試制度,清代延續的基本上就是明代的這種科舉考試制度,所以《儒林外史》寫的是明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它和清代的科舉考試制度是一樣的。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測試的內容主要是經義,在《詩》、《書》、《禮》、《易》、《春秋》這五部經書里頭,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考生可以選《詩經》、《書經》、《易經》、《禮經》、《春秋經》這五部里頭任何一本,那么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剛好四個段落。排比的段落是兩兩相對的,所以就叫“八股”。四筆么,每一個排筆名是兩個對句,所以就叫做八股,八股文的名稱就這么來的。八股文在明清時期是非常重要的,它關系到一個人能不能科舉考試中舉人、中進士,甚至關系到一個讀書人能不能做童生、做秀才。那么在《儒林外史》中就說到:“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指的是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代的詩歌,那個是科舉考試不考的,那么現在要考的文章就是八股文,所以最重要的是八股文,明清時代讀書人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因為只有八股文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以上是對清代科舉制度的一個簡單的介紹。知道了代科舉制度的基本情況,我們就知道周進、范進等等讀書人在科舉道路上的跋涉是多么的艱難的,也可以知道周進、范進等讀書人在科舉過程中都讀了些什么書,他們學問上的訓練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