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混亂的時候,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的貼身環境,那就是衣服。——張愛玲 對當時的人們來說,民國,便是那樣一個混亂的時期。 而服裝對于民國,變成了那最值得追尋和回味的元素。 從垂衣而治到剔發易服,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任何時候,服制都是開篇最隆重的一筆。在歷史上,恐怕沒有比中國更重視服制問題的國家。 古代的中國是不斷強化專治的,越往后越專治,至清為極點。隨著清王朝的終結,西方列強的外力入侵,動搖了中國根深千年的封建統治,同時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文化思潮。 1840年,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朝廷未變,時代已在動蕩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時的人們,認為中國早就該斷發易服,更有人將其與富兵強國聯系起來,認為中國不能與西方國家,都是因為“實以剪發易服未斷行”。而日本,俄國的崛起正是因為“斷發短服”。 自戊戌變法起,康有為正面提出了斷發易服,要求與西方同步,與世界大同。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庚子事變后,清政府痛定思痛,也開始了一些改革,歷史進入了著名的“晚清十年”。 服制改革從軍隊先開始。為了“經武振軍”,模仿歐美等國,《奏定陸軍制服折》中說到:凡制造各衣褲,必須合體,于操作運動,務求便利,宜酌采西式縫紉,務求堅實。 改革更是自上而下的,上層人士往往最先與潮流接軌,除了新軍裝要求新制式,其他沾帶新洋的衙門也開始騷動起來。一些留洋過的清廷貴族更是為洋風所迷,不理祖制的穿起洋裝。1903年,德齡,容齡兩位公主從法國留學歸來,便身著洋裝覲見慈禧太后。一時間,效仿之風更盛。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在一片混亂中成立,并宣布,廢除清朝官服,新的國家服制卻沒有建立。一時各路風潮四起,制度無度,時尚變無序的野蠻生長。服飾文化,在傳統與時尚間紛擾喧囂。時尚此時也染上了革命與前衛,固守與開放,墮落與崇高的斑駁色彩。 效仿西人,以廣州為最早,“原廣東通商最早,得洋氣之先,類多效泰西所謂”。所以,后來的成衣鋪必冠以“蘇廣成”,其意為:蘇州做工,廣州式樣。然而真正其影響作用的,是上海開埠進入“蘇廣成”時代。 上海開埠后,快速成為遠東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也成為中國的時尚中心。各種款式的服飾無不“爭奇斗巧,別出心裁”其影響力遠遠大于此前的廣州。北京,南京等地,好時髦者,紛紛追蹤于上海樣式。比如,北京婦女衣袍襖的立領的高低。衣服上的滾條、花邊越來越多,號稱“十八鑲”,被人們稱作“鬼子欄桿便體沿”。這種改變源于西式衣裳,間接地是由上海時尚影響而來。上海時尚之風,風靡民間同時也感染了當時的官府朝廷,從而引起當時政府在易服問題上的深層思考。 舊制度與新時尚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摩擦與碰撞,拉開了中國服飾是上第四次變革。 回看民國,無論是著革命的腥風血雨,還是十里洋場的繁花似錦,無論是當年的霓裳艷麗,還是民國特有的時代氣息,都值得如今的人們認真的紀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