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娜·西格爾 ——走近心理學大師系列微課 (Hanna Segal) 漢娜西格爾,(1918-2011)是克萊因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英籍波蘭心理學家,她即使克萊因的學生,也被克萊因分析,她的臨床思想深受克萊因所影響,她對象征的研究有力的銜接了克萊因的雙位理論,象征等同是偏執分裂位的特征,恰當象征是抑郁位的特征。 西格爾出生于波蘭,母親在她幾個月時生病,沒有辦法照顧她,在很早是小西格爾不得不和母親分離,大家知道,在生命極早期,母親的照顧是孩子積累好客體的前提條件,這個早期的分離對漢娜司格爾的影響很大,父母為她請了一個保姆照顧她,漢娜司格爾有一個姐姐,姐姐長得很可愛,漂亮,而西格爾小時候長得又小又黑,不如姐姐漂亮,但是姐姐很愛她,姐妹倆的關系很好,然而不幸的是,姐姐在她 4 歲的時候生病去世。這對漢娜西格爾又是一次巨大的創傷性事件。 西格爾感覺一直很怨恨她的父母,她覺得早年自己被父母拋棄了,,對于姐姐的去世她也覺得父母每天忙于工作,沒有得到很好照顧所致,她很憎恨父母對她和姐姐的忽視,在她記憶中,他很少感覺到父親的陪伴,而她對母親幾乎沒有什么印象,沒有被母親陪伴的記憶,也沒有玩伴,漢娜司格爾覺得整個童年都是很孤獨的,直到 10 歲她才去上學,他很喜歡學校,因為在那里,她可以結交朋友,不再感到孤獨。 漢娜司格爾16歲認識了父親做精神分析的朋友,父親的這個朋友是弗洛伊德的學生,當時她治療的一個病人,對她產生了情愛的移情,這個精神分析師走到哪里,她的病人就跟到哪里,16 歲的西格爾覺得父親的這個朋友很有意思,從那時起,漢娜司格爾開始對精神分析感興趣。 漢娜西格爾在英國愛丁堡遇到了費爾貝恩,菲爾貝恩是客體關系之父,克萊因被譽為客體關系之母,這是她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因為正是費爾貝恩把她第一次真正引進了精神分析的殿堂。費爾貝恩告訴她如何才能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師,并給她說,安娜弗洛伊德和梅蘭妮克萊因正在為誰才是真正繼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精髓而論戰,論戰的焦點是關于兒童是否可以做精神分析,安娜弗洛伊德認為兒童不可以精神分析,只適合教育,因為兒童沒有辦法自由聯想,梅蘭妮克萊因認為兒童也是可以精神分析的,克萊因發明了自由游戲來替代成人的自由聯想,費爾貝恩對她選擇跟隨論戰的哪一方持中立態度,并讓她自己做出決定,費爾貝恩給了她兩本書,一本是克萊因的,另一本是安娜·弗洛伊德的。 她讀了這兩本書,更喜歡克萊因的理論,后來她去見克萊因,并且希望克萊因能夠為她分析,克萊因被她打動了,答應收她為學生并為她分析,后來漢娜司格爾得到了一個和克萊因共同工作的機會,從此她走上了精神分析之路,并在精神分析的象征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很快,她就被克萊因所吸引,對她觸動最大的是克萊茵生動地描述了兒童內部世界,以及她成功地把握了在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之間進行的活動。她決定去倫敦接受克萊因的分析并訓練成為一名精神分析師。 2011年7月5日,93歲的西格爾去世。 漢娜西格爾區分了象征等同和恰當象征,前者是在偏執分裂位,后者發生在抑郁位,嬰兒剛生下來只有微弱的自我,此時的自我還很薄弱,但可以保證嬰兒可以具備原始的分裂功能,分裂是嬰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前提條件,隨著嬰兒自我的發展以及自我與客體關系的變化, 嬰兒從偏執分裂位到抑郁位之后,象征性等式) 會逐漸的被恰當的象征取代,西格爾認為, 這種象征機能上的變化發生在由偏執-分裂樣心態到抑郁性心態的轉變時期。在抑郁性心態中, 嬰兒客體關系的主要特點是客體被感知為了一個整體。與此相聯系的是, 嬰兒會更容易地意識到并區分出自我和客體。 同時, 由于客體被感知為一個整體, 嬰兒會出現更強烈的矛盾心理,內疚,我咬了乳房一口,但我發現她是 我愛的,給我營養的媽媽,我傷害了媽媽,嬰兒很內疚,想要修復,也只在幻想中很魔術般的修復,需要媽媽配合,就是媽媽可以回來,離開半年就修復不了啦,在正常的發展中, 如果嬰兒能夠重復體驗到客體的喪失、恢復和重建, 那么好的客體就會在自我中安全建立。隨著矛盾心理的增強、投射強度的減弱以及自我和客體不斷的區分, 內部和外部的現實感也都會增強。嬰兒將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區分開來, 早期階段的特征即全能感會逐步讓位于更現實的想法, 回收投射,換客體本來的面貌,自體和客體可以區分開。 漢娜司格爾把象征分為兩類,象征等同恰當象征,比如拉小提琴,象征手淫,如果是一個精神病性的象征等同的話,這個病人無法區分,真正意義上的那個是手癮和拉小提琴的區別,如果是個神經癥水平,在他的世界里,拉小提琴也象征手癮。然后你請他上臺,他還是去了,拉小提琴是拉小提琴,手淫是手淫,雖然可以建立象征關系,但現實中它們不是一回事,象征等同這是精神病的思維,和神經癥的思維不一樣的,神經癥病人可以區分替代物和象征物。 恰當象征,象征物與被象征的課題是可以分離,象征等同時的客體和字體之間沒有分離,這是一種偏執分裂位的想這個點等同,或精神病性的,總是用投射來控制客體,因為嬰兒和精神病人象征物和被象征的客體是一樣的,他通過控制自己來控制外部客體,而在抑郁位的恰當象征,他知道內在的東西投射到外在,有外在客體來替代我內在這一部分,從而達到一種象征的鏈接,但是我同時又能區分他們是外在,還是內在,說明這個人心理發展可以區分內在和外在,這樣子的一個狀態,可以使外部的客體跟內在是一個分離的,而不是把自己內在東西直接投射出來。 偏執分裂位的象征等同,不能夠使象征物和被象征物分離是病理性哀傷的根源,他就采取象征通過內部客體跟外部客體畫上等號。 在一個電影故事中,妻子和丈夫吵架把孩子誤傷打死了,妻子接受不了這個事實,關上門每天給孩子送飯,用紙條交流。她認為兒子是網癮少年,不上學,不出門,不交流,也沒辦法,就每天給他送飯。她丈夫有一天打開門,看看里面又沒有兒子,沒有兒子,只有一大堆他給兒子寫的永沒有回復的紙條,她丈夫要她趕快回到現實,不要在拒絕接受兒子已經死亡的現實,這就是病理性的哀傷,通過象征等同否認了真實的客體。 漢娜西格爾對象征的研究對我們的臨床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病人給我們談的很多話,看似沒有意義,但當我們如果能夠關注到象征的無意識含義,病人的主訴會無意識的留下很多重要線索,我們注意到了這些線索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病人,并把我們的理解返還給我們的病人,使病人獲得領悟得意成長。 熱愛學習精神分析的你,要來嗎? 報名請掃描二維碼 微課系列|走近心理學大師近期精彩 (點擊圖片閱讀) 視頻、音頻平臺 公眾號 藍爸爸 藍妹妹 ![]() 【藍天提供服務】 點擊可查看服務詳情 2.系統培訓:客體關系、自體心理學 3.長程督導:武漢地面督導組、成人網絡督導小組、兒童督導小組、家庭督導小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