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朋友從農村老家探親回來跟我聊起姐姐家外甥和外甥女的事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朋友有一個大自己七八歲的姐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今年21歲,已經結婚生子,兒子今年剛滿周歲,很可愛。二兒子比老大小十幾歲,現在才上小學。對于姐姐來講老二算是老來得子,小時候非常疼愛,是姐姐一手帶大的。姐姐年輕,公婆身體都還好,家里七八口人的莊稼地都是老兩口在操持;大兒子很早就輟學工作了,近兩年奉子成婚,結婚前家里給蓋了三層小樓;姐夫壯實能干,常年早出晚歸奔波賺錢。在周圍人的眼里,一家人的生活其樂融融,讓人羨慕。然而,朋友跟二外甥交流之后,對其心理健康甚是擔憂。 小學生,本應該是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因為朋友每每談起自己小時候跟小伙伴玩耍的場景都神采奕奕,兩眼放光,所以在她心目中自己的外甥及外甥女也應該是天真無邪,無憂無慮的。然而事實真好相反。二外甥在學校里不喜歡與人交往,還總是被人欺負。回到家,大部分時間在看電視或是玩媽媽的手機。當跟他聊起家人的時候,他最痛恨的人竟是自己的爸媽,甚至有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媽媽死去。他覺得家里所有人都疼愛自己,只有爸媽不喜歡自己。他們眼里只有哥哥的兒子,自己的侄子。朋友跟姐姐聊天后了解到,自從上了小學,姐姐對其學業要求不較高,經常訓斥他;有了孫子之后,因為媳婦年輕不會帶孩子,大部分時間是自己在照顧。姐夫天性靦腆,不愛說話,忙碌一天回家后很少與家人溝通,對于“不聽話”的兒子更是不愿意與其講話,有倒是經常逗剛滿周歲的孫子玩耍。爸媽對小兒子和孫子的態度,讓尚年幼的兒子心理不平衡。當爸媽知道了兒子的抱怨心理之后,不但不安撫,媽媽竟然火冒三丈,嚷著要打他。 最近騰訊網有一篇文章《被忽視的農村兒童,“原生家庭”成了流行病》,講的是農村留守兒童,缺少家人陪伴,精神空虛的事實。朋友的外甥不貧困亦非留守兒童,爸媽在身旁,可是跟他們面臨著一樣的問題,原生家庭的痛。在自己咨詢的案例中,很多青少年都是因為原生家庭的傷害讓自己多疑、敏感、焦慮、抑郁、不擅交際······研究依戀理論的鮑爾比認為兒童如果沒有得到安全型依戀可能表現出部分剝奪或完全剝奪的跡象。部分剝奪表現為對愛或報復的過度需要、嚴重負罪感以及抑郁。咨詢中的案例、文章中的留守兒童、朋友的外甥都是沒有得到安全依戀的孩子。 咨詢經歷告訴我,早年缺乏母愛本身并不是最嚴重的危害,最嚴重的的是童年之后,他們似乎再也無法成長、無法快樂、無法設定自己的目標并實現它。當貧窮成為過去式,孩子的心靈,卻面臨著比貧窮更可怕的困境,農村孩子的心理誰來救贖?又該如何救贖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