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柳汀雪
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古代很多皇帝也都稱自己為真龍?zhí)熳印?/p> 那么龍到底是什么?龍子又有哪些特點?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事兒,讓我們通過本期內(nèi)容了解一下。 一、中外定義的龍有哪些不同?傳說,龍是一種上古時代的生物,會騰云駕霧,能控制風雨。 其實外國也有龍,叫Dragon,希臘的源詞是巨蛇。外國人現(xiàn)在說的龍是在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流傳的英雄史詩《貝奧武甫》中確定下來的。 外國人把龍這個形象分為4種。 第一種真龍,是我們現(xiàn)在電影電視里熟知的形象,第二種叫Drake,是真龍的弱化版,發(fā)育不良,或常扮演反派角色的惡龍,可以噴火。第三種是Wyvern,只有一雙翅膀和兩條腿。最后一種是Wyrm,接近蛇,沒有翅膀。 具體戰(zhàn)斗力排名為Dragon>Drake>W(wǎng)yvern>W(wǎng)yrm。 總之,外國人是把龍當做一種奇異的作戰(zhàn)生物來養(yǎng)的,跟養(yǎng)蛇、養(yǎng)象、養(yǎng)鷹一樣。 我們中國人就不一樣,把龍作為一種圖騰象征。 傳說中與伏羲結(jié)為夫妻的女媧氏為蛇首人身,與黃帝爭奪中原的蚩尤傳說也是蛇形,他的部落里也把蛇作為圖騰。 《說文解字》載:“蚩尤, 蟲也”,“蚩尤,異也。” 蚩尤的形態(tài)是奇異之蟲,也就是北方人所說的“長蟲”,蛇。 雖然黃帝時期已打敗蚩尤, 但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勢力仍很強大。 后來,隨著上古時代兼并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有越來越多的部落加入到了黃帝的大家族里,部落的圖騰中又吸收了其他部族的圖騰,形成了“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的龍形象,并最終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象征。 所以說,我們中國人的龍,不單單是一種生物形態(tài),更包含了我們上古先民征伐的歷史和各民族的團結(jié)融合。 現(xiàn)在我們中國人在國際社會上發(fā)出的聲音就是,“我們不惹事,也不怕事”、“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的民族?!?/p> 你知道這種精神源自哪里了吧?就是源自我們祖先英雄善戰(zhàn),又兼收并蓄的精神。 不光我們的圖騰龍英武不凡,祖先還把傳說中龍的九個兒子都列為了神,并讓這些神保佑著我們中國人。 二、龍的兒子們古代流傳著一句話“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不同?!?/strong> 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龍生了九個孩子,結(jié)果都沒有變成龍,并且各不相同。 那么為何龍的九個孩子都不能成龍呢? 那是因為,他們的母親各不相同。龍跟不同的動物交合,生下了長相各異的兒子們。 我們有句話叫對牛彈琴,是形容牛不解音律,即使技藝再高超的琴師對牛彈琴,它仍然無動于衷。 《治世余聞·》有云:“囚牛,龍種,性好音樂?!?/p> 傳說中,囚牛是龍子中性格最溫和的一個。而且他跟希臘神話里的俄耳甫斯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喜好音樂。 如果有人問你,中國有沒有音樂之神,你就告訴他,我們龍的長子囚牛,就是音樂之神。 囚牛因為喜好音樂,經(jīng)?;没扇说哪?,偷偷到人間去看一個名叫瑪雅的姑娘彈琴。它屢屢私下凡間,時間一長就被天庭發(fā)現(xiàn)了。按照天規(guī),囚牛被抓回天庭問斬。 他死后,龍王把他的頭顱安放在瑪雅的琴上,以慰相思之苦。 后來,不光立在漢族的琴上,彝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的一些樂器上也有其揚頭張口的形象,這個裝飾現(xiàn)在一直沿用下來。
我們說一個人又小氣又記仇,就可以用睚眥必報。那么睚眥是什么意思?就是瞪眼的意思。 《史記》里就講到這么一個人: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從前有一個魏國人名叫范雎,在魏國時曾隨“中大夫”須賈到齊國去過一次,須賈懷疑他同齊國私通,報告了宰相魏齊。魏齊叫人把范雎毒打了一頓,范雎裝死,才得脫險。 后來范雎逃到秦國,憑借一身本事做了宰相。秦國要討伐魏國,魏國派范雎的老相識須賈來求和。范雎化妝成又老又丑的乞丐,來看須賈,須賈覺得他可憐,便順手取件綈袍送給了他。 后來,當須賈知道范雎就是秦相,想起舊事惶恐萬狀,立即光著上身,跪在范雎面前請罪。范雎大罵須賈,當眾列舉了他的罪狀。姑念他贈送綈袍,不忘舊情,饒了須賈的性命。 可是,范雎要求須賈告訴魏昭王,把魏齊的頭送來,否則就要發(fā)兵打到魏國的國都去。 《升庵外集》:“龍生九子老二,嗜殺喜斗?!?/p> 傳說中,睚眥的母親是豺狼,它既遺傳了母親能征善戰(zhàn)的優(yōu)點,又遺傳了母親性格兇狠霸道、狡猾記仇的缺點,導致龍王非常不喜歡它,“其父嗔,欲棄之,幸而母親哀求,得以茍全性命?!?/p> 后來龍王把睚眥封為兵器之神,常常被雕刻在刀環(huán)、劍柄吞口這樣的地方,用以增加武器的威力。 嘲風是什么?這可真沒聽說過。 我們平常在古建筑上看到的檐角獸,其中就有嘲風。傳說中它的母親是猞猁,長得像貓,喜寒。所以嘲風的形象帶有貓科動物的影子,它的下巴上有一小撮胡須,形象憨態(tài)可掬。 《淵鑒類函·鱗介·龍》四引(明陳仁錫)《潛確(居)類書》云:“龍生九子,……嘲風好險,形殿角上?!?/p> 在《淵鑒類函》里說,嘲風平生好險又好望。 房頂上、城樓上,不正是它的好去處么?所以龍干脆派這個兒子當屋頂?shù)氖刈o神好了,一有風吹草動,馬上告訴家人。 后來,龍就把嘲風封為了鎮(zhèn)宅獸,后被用作了檐角獸,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zāi)禍的功能。 比如故宮太和殿上騎鳳仙人后面的的10個檐獸,分別是:龍(嘲風)、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行什。 嘲風的安置,使太和殿頂?shù)脑煨蛧勒指挥谧兓瑢崿F(xiàn)了莊重與生動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tǒng)一。 蒲牢是龍的第四子,也是長得最像龍的兒子。
古籍傳說里說,蒲牢比較膽小,尤其害怕海面上的鯨魚。當鯨魚浮起來換氣,噴起水珠的時候,蒲牢就害怕得大叫。 龍也沒想到自己會有這么膽小的兒子,于是說,要不你去廟宇里守鐘,爸爸也給你封個守護神。 蒲牢比較乖,也沒問為什么,聽話地就去了,盤在大鐘上,作為鐘紐。 沒想到,龍命人把敲鐘的木杵刻成鯨的形狀。 結(jié)果可想而知,蒲牢一見著鯨就嚇的大吼,真應(yīng)了那句“聲若洪鐘”。 現(xiàn)在我們敲鐘的時候,好的鐘“響入云霄”且“專聲獨遠”,都有蒲牢的功勞。 狻猊是龍的第五個兒子,母親是獅子,所以狻猊的外貌形如獅。 傳說中,它的性格也比較獨特,喜煙好坐。 這是什么奇怪的愛好? 就像我們生活中有的人喜歡聞汽油,有人喜歡聞下過雨的味道一樣,雖然狻猊喜歡聞煙味兒,但總歸是自己的兒子。 于是龍王跟兒子說,既然你這么喜歡聞煙味兒,你就當個香爐的守護神吧,可以天天在香爐上聞各種香料發(fā)出的煙味兒。
狻猊有點不滿意,跟父親討價還價,“我雖然喜歡聞煙的味道,可每天聞也熏得慌。” 于是龍也讓他當了檐角獸,偶爾出門換換空氣。?
《堅瓠集》云:“霸下,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p> 霸下和龜乍看之下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卻沒有。 我們知道龜類的性格是比較溫順的,可沾了龍血統(tǒng)的霸下卻非常皮,而且跟鬧海的哪吒有一拼。 傳說中,霸下常背起三山五岳來興風作浪,人間的百姓可就糟了殃。好在我們有夏禹這樣的治水英雄在,用了特殊的方法降服了霸下。霸下從此跟著大禹開山治水,立下了汗馬功勞。 雖然霸下已經(jīng)改邪歸正了,可是他的父親龍還是有點擔心,于是就用一塊比三山五岳還要重的石碑鎮(zhèn)住了霸下,讓霸下成為石碑的守護者。 以后的中國人,看著石碑上的碑文,就想起霸下的付出,從前的過錯便能功過相抵了。 狴犴又名憲章,狴犴的母親是虎,所以狴犴形似虎。 《龍經(jīng)》有云:“狴犴好訟,亦曰憲章。” 傳說狴犴的性格黑白分明,嫉惡如仇。從小時候起,家里凡是有不公平的事,狴犴總是要出頭。 狴犴的形象虎視眈眈,威風凜凜, 龍很喜歡它。 于是,他的父親龍就把他封為人間正義的守護神,在官衙和監(jiān)獄門口當——門把手。 我不知道狴犴有沒有后悔,但是很多國人都喜歡它, 認為狴犴就是人間公平和正義的底線。
負屃的外形與龍非常相似,所以有傳說負屃的母親是一條龍,但是因為沒有進化完全,所以生出來的負屃也不是真龍。 《中國吉祥圖說》記載:“負屃身似龍,雅好斯文?!?/p> 因為他跟霸下的關(guān)系特別好,所以跟父親申請到石碑上去陪霸下。 石碑上雕刻的龍是負屃,在地上馱著石碑的是霸下。 中國古代的建筑物,大多都是木制結(jié)構(gòu)的,最怕火。 這龍的第九個兒子就是能噴水的,叫螭吻。螭吻的母親是一條魚,所以它被認為是龍和魚的結(jié)合體。 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虬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 根據(jù)可以噴水這個特性,龍也把小兒子螭吻派上了房頂,封他為屋脊獸,主管家里的防火事宜。 由于螭吻長得像魚,體型比較小,但也貴為龍族。后人提出了“鯉魚躍龍門”的說法,為了激勵寒門學子奮進。 三、總結(jié)
它不僅包含了中國人絢麗又浪漫的想象,也包含了因材施教的高明智慧,更蘊含了祖先對于后人的守護和祝愿。 特別的是,龍安排的家宅守護神有三位之多,可見我們祖先對于家庭的看重。 最后,我們來總結(jié)一下龍之九子各自充當了中國人的哪些守護神。 囚牛——音樂之神 睚眥——兵器之神 嘲風——鎮(zhèn)宅之神 蒲牢——鳴鐘之神 狻猊——香爐之神 霸下——石碑之神 狴犴——訴訟之神 負屃——文學之神 螭吻——防火之神 以上就是本期內(nèi)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冊,我們下期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