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朝初露猙獰顯王十九年(辛未,公元前三五零年)秦商鞅筑冀闕宮庭于咸陽,徙都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內息者為禁。并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廢井田,開阡陌,平斗、桶、權、衡、丈、尺。 公元前350年衛鞅第二次變法時,將秦都由櫟陽(今陜西富平東南)遷至咸陽(今陜西咸陽西北)。當時秦國對魏國的斗爭已取得一系列勝利,秦國統治者急欲向東發展。原來的國都櫟陽位于關中平原的中部,對魏作戰比較有利,而今河西地區已被秦收復,斗爭的中心由河西地區轉移向函谷關以東(中原地區),如仍都櫟陽,則難以向東發展。 秦在統一少數部族地區的同時,也受到戎狄風俗的影響。為了加強秦王朝的封建統治,衛鞅按照中原民族的風尚,習俗改革秦的社會風俗。下令革除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 井田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出現于商朝,到西周時已發展很成熟。到春秋時期,由于鐵制農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諸多原因井田制逐漸瓦解。實質是一種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商鞅“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準器。 我們看商鞅變法,都是圍繞當時秦國的弊政,第一解決限制發展的核心問題,就是土地問題、度量衡問題,第二是為擴張做準備,包括移風易俗、遷都、加強中央集權。 秦、魏遇于彤。 彤,周朝諸侯國彤國,在今陜西華縣。這個諸侯國的疆土有多大?有怎樣的興衰變化?以致最后是什么時候滅亡的?我們都不清楚,但其消亡后,其地被稱為彤城、彤邑、彤地等。這一年秦孝公與魏惠王在這里見面。 趙成侯薨,公子緤與太子爭立。緤敗,奔韓。 趙成侯去世。公子趙緤與太子趙語爭立君位失敗,逃奔韓國。于是太子趙語即位,是為趙肅侯。 顯王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三四八年)秦商鞅更為賦稅法,行之。這一年商鞅變更稅法,并開始實行。 顯王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三四七年)趙公子范襲邯鄲,不勝而死。趙國公子范襲擊邯鄲,未能取勝卻被殺死。 顯王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三四六年)齊殺其大夫牟。齊威王殺死大夫田牟。據說死因是田牟舉薦人才不當。 魯康公薨,子景公偃立。魯康公去世,他的兒子魯景公,即姬匽繼位。 衛更貶號曰侯,服屬三晉。衛國徹底淪敗,把自己的爵位降低為侯,不再服屬齊國,改臣服于韓、趙、魏三國。 顯王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三四四年)諸侯會于京師。關于這次諸侯們在京師的會議,是戰國時期的一個大事件,由于魏以武力迫使韓獻出大量土地,國力大增,使韓、魯、宋、衛前來朝會,主持了“逢澤大會”,率12諸侯朝見周天子,成為盟主。其實這也是魏惠王自編自導的一部“稱王劇”。 逢澤之會魏惠王二十六年、秦孝公十八年(前三四四),魏國試圖以朝見周天子為名,邀集宋、衛、鄒、魯等小國會盟,并聯合攻秦。衛鞅認為秦的國力尚難與之相抗,建議秦孝公尊魏為王,以此麻痹對方。秦孝公按受了衛鞅的建議,并派他去游說,說服魏惠王除號令宋、衛、鄒、魯等小國以外,北面要爭取燕國,西面要爭取秦國。衛鞅利用魏君一心想稱王的心理,勸他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圖齊、楚。魏惠王果然中了衛鞅的緩兵之計,取消了進攻秦國的計劃,去做稱王的準備。他“廣公宮,制丹衣,旌建九旌,從七星之旊”,“乘夏車,稱夏王”,儼然以天子自居。不久,魏惠王約集宋、衛、鄒、魯等小國到逢澤(今河南開封市南)會盟,秦國也派公子少官前往參加。會上,魏惠王自稱為“王”,滿足了他的虛榮心。會后他帶領其它國君去朝見周天子。 顯王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三四三年)王致伯于秦,諸侯皆賀秦。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帥師會諸侯于逢澤以朝王。周天子(顯王)見到秦國突飛猛進,在公元前343年派人到咸陽.送秦伯(秦孝公)以祭祀祖先以后的“胙肉”,同時獎稱他為諸侯之伯(諸侯之長。這個伯字,與公侯伯子男的伯字不同)。秦孝公也就派了一個兒子公子少官,到今日開封之東的逢澤,大會諸侯,率領他們去洛陽,朝拜周天子,作為報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