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洗干凈、搞成小塊方便吃以后 直到后來 春秋戰(zhàn)國 時期 秦、漢、三國時代 不僅在炮制方法和技術上有所改進 對制藥工具的選擇也進行了研究 如 切制骨碎補時須用銅刀 石榴皮忌用鐵器 煎藥用瓦罐等 陶宏景的《本草經集注》 提到蜜的煉制方法, 認為“凡用蜜皆先火煎 揀去其沫,令色為黃 則丸藥經久不壞”。 這給后世煉蜜法提供了寶貴資料 唐、宋、金、元 時代 醫(yī)學昌盛,藥物炮制亦隨著不斷進步 我國第一部制藥專著《雷公炮炙論》 書中記述了藥物的各種炮制方法 將前人的炮制方法歸納為 炮、烯、博、炙、煨、炒、煅、煉、 制、度、飛、伏、鎊、搬、曬、曝、露十七種方法 即稱雷公炮炙十七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所載的炮制法 則強調了不同煨法 同一煨法,就有面裹煨、紙裹煨的分別 明代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專列“修治”一項 所載炮制方法,極大部分仍為今天藥學界所遵循 繆希雍的《炮炙大法》是一部論述炮炙的專著 依據(jù)藥物類別 分成水、火、土、金、石、草、木等十四都 敘述了四百多種藥物的炮制方法。 陳嘉謨的《本草蒙筌》炮制問題作了概括性的總結 制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 火制四:煅、炮、炙、炒 水制三:漬、泡、洗 水火共制二:蒸、煮二者 對于藥物的研究,大多致力于藥物的臨床應用 炮制方法只附載于各家本草中。 解放后 各地將長期以來所積累的炮制經驗進行了總結 制訂了地區(qū)性的中藥炮制規(guī)范 并不斷修繕應用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