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古玩買賣的經(jīng)營特點是采取等主候客的經(jīng)營方式,由藏家主動打聽尋覓藏品,除了經(jīng)常光顧的熟客或朋友,古玩業(yè)經(jīng)營的商家從不招呼生意。可是現(xiàn)在做古玩生意的,站在店門口大聲招呼拉客。這種行為無異于,歷史上北京八大胡同的妓 院招攬生意。把古玩這樣高雅文明的傳統(tǒng)行業(yè),搞的十分低俗,毫無規(guī)矩和自尊。有的看見地攤上與博物館國寶一模一樣的器物,便花大銭買到手,然后再找專家鑒定,這種鑒定根本說明不了真假。既使非要鑒定,也是應該買之前,找專家行家鑒定,業(yè)內(nèi)的鑒定是有一套規(guī)矩的。 金元寶是古代的一種貨幣,由貴重的黃金或白銀制成,一般白銀居多,黃金稀見。在中國貨幣史上,正式把金銀稱作“元寶”,始于元代。不過,早在唐初開元通寶行世時,民間就有取其碩大、貴重之意,旋讀為“開通元寶”的。而元代呼金銀錢為“元寶”,則是元朝之寶的意思,黃金叫作:金元寶,銀錠叫作銀元寶,既有含義,也是對金銀貨幣約定俗成的通稱。 中國用金銀作貨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就出現(xiàn)了金質(zhì)的楚國郢爰和具有一定形狀的銀幣——無字銀貝。至漢代,金銀元寶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形狀統(tǒng)一的“金餅”、“馬蹄金”和船形條形的“銀鋌”等。爾后,隋唐又不斷傳承發(fā)展,鑄造了各種“銀餅”“銀笏”“銀鋌”等,其作用則主要用于窖藏及保值。及至宋金時期,金銀開始用于大宗商品交易。 自元始,終于確立了銀本位的貨幣制度。白銀成為社會日常主要的硬通貨。元代把“銀鋌”統(tǒng)稱為“元寶”,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但并不指形狀,而是金銀錠的泛稱。明代至清代,元寶的流行更為普遍:重量也由每枚100兩、50兩、逐漸細分到10兩、1—5兩“錁子”、1兩以下“福珠”。整個金銀元寶的歷史,集中體現(xiàn)了我國的貨幣發(fā)展史。對金銀元寶的收藏研究,對了解中國歷代的制度、經(jīng)濟社會生活、貨幣貿(mào)易發(fā)展、冶煉工藝美術、民俗民風等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走進寧海城關一處普通的住宅,39歲的就迫不及待地捧出了自己收藏多年的寶貝疙瘩———銀錠。近300枚不同朝代、形態(tài)各異的銀錠一下子擺在眼前,讓人恍然間有穿越時空之感。 銀錠作為貨幣始于漢代,以白銀熔鑄而成,因以“兩”作為主要貨幣單位,也稱之為銀兩。直至1935年,中國進行法幣,白銀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作為曾經(jīng)的流通貨幣,銀錠吸引藏家的便是其千變?nèi)f化的造型、銘文。原來,銀錠在鑄造時刻下的字樣或圖案,明確繳納地方或關口、熔鑄人及熔鑄年份,以方便追溯管理。而民間使用的銀錠,大多是和官員流傳出來的碎銀,普通百姓通用的貨幣仍以銅幣為主。所以,銀錠為后人的收藏與研究留下了豐富的素材。 其實,古代的元寶并不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元寶中間部份并沒有凸出來的形狀,顏色也不是金而是銀色。它演變成今日的樣子,或許是基於它原本的形狀有點像,深為人們所避忌。另一方面,為了讓元寶的造形美觀,顏色更亮麗,因而成為今天元寶的模樣。 據(jù)介紹,在收藏市場里,前幾年只賣兩三千元的浙江十兩銀錠如今漲到了70000元,原先只賣1萬元的清代私鑄五十兩銀錠漲到了40萬多元,如是品相好的則漲到了六七十萬元,特殊的官鑄精品甚至漲到了一百多萬元或更高。 2007年公司秋季拍賣會“古錢、金銀錠專場”為例,上拍金銀錠共299件,額6665.6萬元。其中一件明代“永樂六年銀作局”五十兩銀錠,終以156.8萬元的天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