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乾德三年(965)冬,北風呼嘯。 宋太祖率領的部隊齊聚后蜀王城成都,鼓角聲聲,催得城內的百姓俱是一陣膽戰心驚。 昏庸膽怯的蜀主孟昶(chǎng),帶著十幾萬軍隊奉表投降。 便在這一片亡國聲中,一個柔弱的女子卻發出了自己慷慨的陳詞,為那片愁云慘霧添去了一抹亮色。 她便是后蜀王孟昶的寵妃“花蕊夫人”,而這首詩正是《述亡國詩》:
花蕊夫人是青城人徐匡璋的女兒。 公元943年,二十三歲的孟昶下令廣選良家女子入宮。時年十七歲的花蕊夫人,憑著自己秀麗的姿容、出眾的才華,贏得孟昶的百般寵愛。 據說有一個盛夏時節,花蕊夫人和孟昶在成都摩訶池上避暑。孟昶特地為她寫下了《玉樓春》詞:
許多年后,北宋詩人蘇軾根據這首詞及兩人間的愛情故事,寫下了清麗婉約的《洞仙歌令》:
然而這樣的閑適生活并沒有多久,965年,宋軍平蜀,后蜀滅亡。 孟昶由水路被押解入汴京,花蕊夫人則由陸路獨自被押送北行,一路經劍門、關中,再入汴京。 當時正值暮春時節,花愁月慘,杜鵑哀啼,好不凄涼。 花蕊夫人想到自己以囚徒之身,遠離巴蜀,國破家亡,從此故土故人皆拋卻,內心傷懷不已。 便在道經葭萌驛時,她在墻壁上題下了《采桑子》詞:
然而她還沒來得及將另半闕寫完,宋兵便已催促上路。從此,那另半闕詞便永遠地沉寂在了心頭。 在到達汴京后不久,孟昶就莫名其妙地橫死,花蕊夫人卻被留在宮中。 趙匡胤垂涎花蕊夫人的美貌與才情,想要立他為后,花蕊夫人卻感念孟昶深情,堅決不從。 有一次,趙匡胤問花蕊夫人蜀亡的原因,認為孟昶是因為貪戀美色而致使國破家亡。 便在這樣的情形下,花蕊夫人寫下了《述亡國詩》。 從商紂王時妲己,到周幽王褒姒,再到唐明皇楊貴妃,歷朝歷代凡是有國破家亡,便都將罪過歸結到女子身上。 可其實女子何其無辜,在那樣一個男權至上的封建時代里,女子生存本就不易。 如果可以,她們又何嘗不想橫刀立馬,征戰沙場,保衛家國。 但偏是有那樣一些當權者,因昏昏碌碌導致國危,國破之際,既沒有殊死為國的勇氣,又沒有慨然赴死的豪情,便只好向敵軍妥協。 終了,又把亡國的所有罪過都推脫到女子身上。 想后蜀亡國之時,尚有精兵14萬人,而宋軍兵力不過3萬,人數如此懸殊,但最終,反倒是十四萬人齊齊解甲,向宋軍投降。 花蕊夫人以“更無一個是男兒”作了辛辣的諷刺,一氣呵成,字字鏗鏘,其見識勇氣,令趙匡胤都為之刮目相視,更令天下男兒都為之俯首。 清代詩人黃俞就曾寫詩夸贊花蕊夫人:
關于花蕊夫人的死,歷史并沒有詳細記載,但有兩種說法: 一說她因為不忘故君,最終被賜死; 一說她欲毒死宋太祖報仇,反被射死。 但無論怎樣,她的芳名早已隨著那一首詩留名青史,她的骨氣與堅貞,更世世代代受到人們的敬仰。 版權聲明:本文由詩享書局原創,作者葉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