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鰱鳙找魚層其實是非常關鍵的環節,水層找對了,那么魚層就好對了,作釣起來就便多了,基本上都是以正口為主。但是找水層只是釣鰱鳙的一個環節,其前期后期的工作同樣很重要。 一、鰱鳙的介 要想釣鰱鳙,就得先來了解一下鰱鳙,了解它的名稱由來以及各自的生活習性。 1、名稱的解釋 鰱鳙是兩種魚的統稱,同屬于四大家魚的兩個席位,都是淡水魚,鰱是指白鰱,嘴大,體白,鱗細。鳙是指花鰱,嘴特大,占身體三分之一的長度,細鱗,呈現黑白相間的顏色,所以得名。由于二者的生活習性及進食特點極為相似,所以被放到一起來說。 2、生活習性 鰱鳙的外表最大的特點就是最大,看著挺嚇人,其實那是它們的生存法寶。它們的進食主要就是通過不斷張合大嘴,形成水壓差,將周圍的食物吸進嘴里,再通過鰓過濾掉,以得到水中的有機營養物質。它們對溫度非常敏感,喜歡水溫高的地方,所以主要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層。其生長的速度是和水域食物多少相關的,比如水體較肥的話,它們長的就快,水體瘦的話,長的就慢,在一些純野外的水域,由于沒充足的食物,到最后只剩下一個魚頭一樣。體型大小大的可達大幾十斤。 二、水情和魚情 鰱鳙不同于其它魚類,由于其進食行為比較特殊,所以在真正作釣前,就要針對性地分析一下所釣水域的水情和魚情。 1、水情 一般鰱鳙生活的水域,如果數量多的話,其水質就比較好,這種情況下對作釣是有利的,當水肥的時候,就不怎么好釣了,一來它們在吸食的時候力度不夠,很難將魚鉤吸進嘴里,二來它們行蹤不定,很難把握具體的魚層。在水溫方面,鰱鳙屬于喜陽魚類,尤其在最熱的天氣是它們最活躍的也是生長最快的時候。此時它們會選擇一處靜水無風,太陽直射的水面,安安靜靜地張大嘴巴游來游去。 2、魚情 由于鰱鳙的繁殖需要在流水水域完成,所以其主要分布在江河湖泊等有水流的地方,但是由于其具有很好的經濟價值,所以有許多人工開挖的塘都會人工放養,比如農村生產隊大塘,不僅可以凈化水質,還能得到經濟利益。鰱鳙的進食特點決定了它們屬于群居動物,這樣就具有集聚效應,更加節省體力消耗,更容易獲取食物,所以在釣鰱鳙的時候窩點魚的密度就會非常的大。它們通常喜歡吃酸臭味的食物,最主要的是霧化效果要好,但是也不一定,根據具體的水域情況,也有特殊情況,我就用腥味餌料釣到過的,可能是霧化效果在起作用。 三、如何作釣 鰱鳙的釣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需要餌料的霧化,以前在沒有餌料的時候,就不知道怎么作釣。現在不論是自己配置的餌料還是成品的濕餌,對于作釣鰱鳙來說還比較單的,但是要真正釣好的話,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尤其是在自然水域。下面就具體介紹兩種釣鰱鳙的方法吧。 1、臺釣法 裝備選擇:臺釣是我們釣魚人經常能用到的釣法,也是最有趣的釣法,它同樣能用來作釣鰱鳙。但是在線組和魚竿上還是區別于釣鯽魚的,一般使用的是大號的線組,大號吃鉛量的浮漂,漂尾要醒目清晰,同時魚竿要硬挺,主要應對鰱鳙力氣大的特點。 餌料:餌料的話,味型方面還是以酸臭為主,如果魚有偏口再調整,狀態方面要注意控制霧化時間,有時需要短有時需要長。比如在剛作釣的時候,就要快速霧化,并保持高頻率的拋竿,以保證充足的窩量來誘魚,當魚進窩之后,就要適當延長餌料的霧化時間,可以通過沿著盆壁揉打餌料來增加它的黏度。 作釣手法:通過搓大餌的方式來作釣,餌料的大小根據浮漂的調釣來決定,一旦確定好了釣目,就要基本上保證餌料的大小一致,不然釣目的改變也會影響魚的吃口觀察。作釣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搜尋魚層,可以從離水面半米處開始搜索,每隔十分鐘,再上拉浮漂座十公分繼續搜索,當然上拉的距離越短,搜索的水層越精確。一直到魚吃口為止,如果一直沒魚,就從下往上搜,這樣立體式的誘魚肯定會引來目標魚的。 中魚:手竿中魚時切不可慌張,由于鰱鳙力道大,有時候中魚由于沒有很好的心理準備,第一時間沒有把桿子豎起來,那么再想牽回來就比較困難了,經常性地會掛到其它地方,不是正口的情況下也是很有可能切線拔河的。正確的做法是在中魚時,通過手腕發力,刺透魚的上顎,然后快速往岸邊退,注意不要慌張,不要將它頂到水面上來。只要魚竿繃直在可操控的范圍內慢慢溜魚就行了。 2、海竿餌籠水怪釣法 裝備選擇:水怪套裝這種裝備是特意為釣鰱鳙而設計出來的,超大浮力的大肚漂牽著餌籠浮在半水處,餌籠上面的條狀能使餌料順利霧化下落,便于鰱鳙吸入。主線的選擇要和魚竿的硬度搭配,魚竿硬就要選粗一點的主線,避免在大力拋投的時候甩飛線組,得不償失。 餌料:餌籠裝餌,一次的填裝量比較大,如果配合多支海竿的話,基本上不用怎么打窩,只要一開始的時候,裝餌稍微蓬松一點,讓它霧化快一點就行。等連續打過幾竿后,就可以稍微按一按,讓餌料更板實一點,延長霧化時間,提高中魚率。 作釣手法:海竿作釣其實沒什么技術難度,只要會扔海竿就行,不會的話,最單的方法就是肩背海竿,打開線杯,食指扣住主線,瞄準12點鐘方向,用力甩出去,甩的時候注意在桿子快越過頭頂的時候松手。同時要配合其它海竿釣不同的魚層,從距水面半米處作釣,隔十公分再釣一支桿子,直到找到魚層再定點作釣。 中魚:海竿水怪中魚后,基本上可以放心溜魚,只要一開始不要大力揚竿,就不會跑魚,而且在魚的掙扎時會被其它魚鉤掛住,萬無一失。在卸魚的時候同樣需要注意魚鉤多且大,不要誤傷自己。 四、注意事項 1、手竿不可拋滿竿 這是在釣大魚時就應該注意的基本常識,但是許多釣友都會忽視這一點,最悲催的結果就是在中魚的時候,沒有回旋余地,桿子打不起來,眼睜睜地看著竿線繃的筆直而束手無措,最終導致拔河。所以在開始作釣時一定不能拋的太滿,在浮漂站立起來后,要適當地將魚竿往回拉二三十公分,甚至更多。 2、刺魚不可太用力 這也是經常導致跑魚的原因,由于淡水魚的上顎魚唇都是非常脆薄的,經不起大力的拉扯。尤其是海竿,竿硬線粗,在揚竿的瞬間,拉力非常大,只是我們感覺不出來而已,只要正常手速往上一抬就行。手竿也是一樣,要靠手腕的力量來刺魚,速度要快,讓魚感覺不到疼痛一樣。 3、霧化和找水層 釣鰱鳙,霧化要擺在第一位,即使是餌料不怎么對味,只要形成大面積的立體霧化區,誘魚的可能性大增。只有等霧化起到效果之后,魚進窩后,才能有針對性地找水層找魚層,要不然都是白找。 最后總結 針對題主的問題,釣鰱鳙,找水層是個常態化的事情,魚進窩之前,我們要找水層,為的是能立體做窩誘魚,當魚進窩之后,我們還是要找水層,為的是確定魚層,魚的位置,當我們釣到魚之后,魚層發生變化之后,我們還是要找水層。這樣重復地找,不斷地找,魚不來我們就要動起來。當然釣無定法,有的高手是可以控制魚層的,但是人找魚是高手進階的必然之路。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一波,互相探討釣魚經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