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詩壇,杜甫的詩沉郁,王維的詩空靈,白居易的詩通俗,劉禹錫的詩豪情,但若想用一個詞來概括李白的詩風(fēng),卻是極有難度的,于是文史專家們想出了兩個字:浪漫。 不好概括詩風(fēng)的原因是李白寫詩確實太隨意了!《贈汪倫》的“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用自己的名字開篇,這也就幸虧是詩仙寫的,要是旁人怕是要被老夫子打手了。除此之外還有《將近酒》中開篇兩個大長句“君不見”,《秋風(fēng)詞》、《蜀道難》中的長短句相接,哪一首詩其實都寫得不合規(guī)矩,但卻都成了千古絕唱。 到了晚年,李白的筆法更加老練,寫起詩來也更加隨意了。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李白在寶應(yīng)元年,也就是其臨終前寫的一首調(diào)皮之作,詩名叫《九日》。因為是大醉后所寫,全詩連犯寫詩3大忌諱,明明寫得像首打油詩卻受到了名家的好評,照樣成了千古名作。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九日》 今日云景好,水綠秋山明。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松石古,風(fēng)揚弦管清。 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流放夜郎遇大赦后,60歲的李白來到了當(dāng)涂投靠族叔李冰陽,這首詩就寫于此時。在寫完這首詩沒多久后,李白就離世了。 詩的首句開篇就犯了大忌諱:寫得太直了。雖然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但卻同樣忌淺忌直,但開篇的這5個都完全毫不顧及。不過這也正是李白寫詩與眾不同之處,不細寫山中之景,只用一個“好”字來概括,其實倒給了讀者想象空間。“水綠秋山明”則抓住了山與水最重要的特點,輕輕一筆,詮釋了上一句的“好”字。 接下來的4句繼續(xù)犯忌,寫古詩講究章法,不能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三、四兩句則分明犯了這樣的忌諱。前兩句寫景,這兩句寫自己帶著酒杯上山了,后兩句則寫山勢和秋風(fēng),一般詩人是不會這樣的布局的,要么將中間兩句放景后,要么放在景前。很顯然詩仙是故意這樣寫的,因為這樣才能寫出他的閑適和隨意,這與詩境是統(tǒng)一的。 最后的落筆犯了寫詩的第三忌:俗。酒照歡顏還算勉強,而“落帽”之舉則確實有些過俗了。不過這并非李白第一次用自己的形象來烘托心境,《夏日山中》中的“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一句,完全不顧形象卻詼諧可愛,這首詩也是這般調(diào)皮。詩人此時已然大醉,而秋風(fēng)揚起時,風(fēng)吹落帽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這般不拘小節(jié)的形象,正寫出了詩人“空歌懷友生”的狂歌醉態(tài),也讓全詩的感情達到了高潮。 縱觀這首詩雖從用字上來看,甚至有點兒打油詩的風(fēng)趣,但確是一首挺有水平的五言古詩,后世名家們都給予了好評。因為雖然他通篇犯忌諱,但卻樸素清新,用筆揮灑自如,寫詩對李白來說或許早就不是需要在意什么條條框框的事了,大家覺得這首詩寫得怎么樣?歡迎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