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4月16日,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文學大師川端康成,以口含煤氣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73歲的生命。噩耗傳開,震驚了整個文學界。 人們對于川端康成之死,除了扼腕嘆息,感慨世界上從此少了一位文學大師之外,似乎對于川端康成的非傳統死亡方式并不詫異。 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原來,早在1962年,川端康成就曾對自己的死作出了預言:“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川端康成的人生經歷、文學作品、精神信仰等三個方面探尋川端康成對于生命的獨特認識。 1、人生經歷:參加葬禮的名人1899年6月14日,日本大阪市北區的一個普通家庭里,一個男孩呱呱墜地。但是男孩降生不久,這個家庭便陷入了悲慘與不幸。 男孩兩歲時,父親因肺結核去世; 第二年,母親也因感染肺結核死去; 十歲時,姐姐因患熱病,并發心臟麻痹無聲死亡; 接下來幾年,撫養他的祖父母也相繼病故; 男孩徹底成了孤兒。 這個男孩名叫川端康成,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 早期生活的不幸,形成了川端康成憂郁悲苦的性格。生離死別見多了,讓年少時的川端康成,早早便學會用一種感性的思維,去看待和解讀人存在的意義。 早在中學時代, 他便用筆記錄親人病逝前后的細節。當時他立志成為一名小說家,似乎并沒有多么崇高的目的,就是為了排遣內心的苦悶和憂愁。 中年時,川端康成經歷二戰時日本社會的狂熱與病態,對底層民眾的生活、生命有了一種虛無、徒勞的體會。 川端康成對宏觀世界的認識越透徹,便越不愿觸摸它;他潛心感受卑微的個體存在,如舞女、藝妓、幫傭等,用纖細的筆觸表現她們悲苦的宿命。 生命后期,川端康成因其在文學上的卓越成就,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 巨大的榮譽似乎并沒有帶給川端康成多少快樂,此時的他,已經飽受疾病帶給他的肉體和精神的雙層摧殘。反復發燒、失眠、肝炎、盲腸炎等疾病讓他長期臥床療養,他又成了“經常進出醫院的名人”。 1970年,好友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川端康成大受打擊,曾沮喪地說:“三島被砍下的頭顱應該是我的。” 由此可見,川端康成已有死意。 只不過相比三島由紀夫高調的死亡方式,川端康成更希望自己的死,如秋葉寥落般靜美。所以最后川端康成選擇口含煤氣管,悄無聲息地死去。 2、文學作品:死亡是最高的藝術川端康成從少年時便深受日本傳統古典文化的影響,其創作的文學作品文風幽雅悲哀,語言秀麗纖柔,他將西方文學的現代意識、寫作技巧和日本傳統文學的古典美完美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學之美。 愛情和死亡,是文學的兩大主題。 愛情寓意生,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在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中,愛情似乎總透著一種幽玄和悲觀。 川端康成筆下的愛情,沒有纏綿悱惻和驚天動地,平淡、感傷、朦朧、徒勞是他描寫愛情的底色。 如在《雪國》中,駒子對島村愛的深沉,島村對于駒子的愛,雖然有所體會,甚至感動,卻始終感覺是一種徒勞。《伊豆的舞女》中,男主人公和阿薰雖然都能感受到對方對自己隱隱約約的情愫,但是至始至終都沒有相互傾訴過愛慕之情。《古都》中,千重子面對青梅竹馬的男伴水木真一的愛情告白,并沒有表現出一位正常花樣少女應有的喜悅和甜蜜,內心滿是凄冷和憂傷。 所以在川端康成看來,愛情應該是在平淡中開始,平淡中發展,亦在平淡中無聲息地結束,這樣是最好不過的了。 死亡,是恐懼的代名詞。但是川端康成卻認為:死亡是最高的藝術,是美的一種表現。 川端康成的文學作品中,對于死亡的描寫總透著一種絕美。《千只鶴》中,沉淪父子兩代孽緣,飽受罪惡煎熬,最后選擇自殺的太田夫人,作者對她的死進行了極致細膩的描寫。在文中,菊治和文子都感到死亡后的太田夫人,比活著時更美,甚至成了“美的化身”。在《雪國》中,葉子因蠶房著火而死亡時,島村卻對葉子的死有這般感受:
島村認為“葉子并沒有死,她內在的生命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 在大多數人看來,死亡是生命的結束。而川端康成卻認為死亡是另外一種形態的開始。 3、精神信仰:美與悲縱觀川端康成的一生,悲哀常伴左右。 正是這種人生的不幸,加上日本傳統古典美的影響,形成了川端康成的美學思想。 在川端康成看來,美與悲是密不可分、融會貫通的。 美因悲而存在,悲讓美升華。 所以川端康成用悲來表現自己對于美的追求。 在川端康成的世界里,萬事萬物都帶有一種悲哀的色彩,一切的存在似乎都是徒勞的。這種物哀的格調,透著風雅和幽玄,形成了一種潔凈、哀傷的美。 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辭這樣評價川端康成:
深受佛教禪宗思想影響的川端康成,對于生命的看待,有著超脫的認識:生亦何歡,死亦何苦;滅我為無,即是解脫。 作為一位唯美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川端康成畢生都在悲哀中尋找和創造美。 直到有一天,川端康成發現內心的悲哀無以復加,難再承受時,他決定用自殺這種方式,來成就自己最藝術的美! 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