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萬歷二十九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整頓編制編成四旗。萬歷四十三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八旗之制確立。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斗力。 有人說元清是華夏慘遭亡國滅種之后的殖民地政府。這里持保留意見。畢竟民族問題太過敏感。不過,相比后世西方的殖民政策,(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必定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又(不可洗白)的污點。 相比于后世八旗紈绔子弟的頹廢,前期的八旗還是相當有戰斗力的。加上明末東林黨眼看國家危急還在搞的黨爭。滿清順利入關。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 上三旗與下五旗,雖同為八旗,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 上三旗是清代由皇帝直接統轄的三個旗。清軍入關前,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是皇帝的親兵,稱為“上三旗”。余下的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白旗、鑲藍旗,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貝子掌管,駐守各地。 入主中原后,多爾袞將自己所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此后未再變動。多爾袞病逝后,順治皇帝接管正白旗的統領權。 同為八旗,人人都想混到上三旗,希望依靠軍功被抬旗;同時不希望降旗,就是由上三旗降到下五旗。上三旗與下五旗的差別不僅僅是榮譽與俸祿上的。因為上三旗還有諸多專權可以享受。 悲催的兩紅旗,代善之后,不給補充兵員和人口 代善最為兩紅旗的首領,因為當年的政治站位問題。以及和最高統治者的意見不合。晚年生活壓抑。作為報復,一直到清末。兩紅旗都沒有在被補充一次兵員和人口。所以,當年可以和上三旗一交高下的兩紅旗正式衰敗。慢慢的變成八旗中最弱的存在。 直到清中葉,兩紅旗出身的和珅才給兩紅旗爭回來一點面子。不過,就算是和珅也沒有給兩紅旗帶來轉機。兩紅旗一直衰敗下去。直到清朝滅亡。 蒙古八旗和漢人八旗,八旗制度的附屬品,只能說是附庸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指代八旗中的蒙古旗份佐領,并非單獨有八個蒙古旗,部分誤稱為“蒙古八旗”。 與八旗滿洲、八旗漢軍構成八旗軍的整體,皆以兵籍編制。分屬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八旗蒙古產生于盟旗制度之前,與蒙古地區盟旗不同,直屬清廷八旗編制。惟地位略低于八旗滿洲,而高于八旗漢軍。 八旗漢軍是清朝八旗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指代八旗中的漢軍旗份佐領,并非單獨有八個漢軍旗,部分誤稱為“漢軍八旗”。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構成八旗軍的整體,皆以兵籍編制。分屬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八旗漢軍的主要來源是明末主動歸附后金或在之后的戰爭中被及其繼承政權清朝擄掠于遼東的人丁,以漢人為主,也有少部分漢化女真人和曾入明為官的蒙古人等等的“重炮兵部隊”。 八旗漢軍深受皇太極信賴,在清朝初期統一戰爭及穩定漢地局勢做出了重要貢獻,出任清朝高官者也屢見不鮮,清朝中期逐漸衰敗失去了影響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