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國瓷器窯口大全

     天德元寶 2019-11-25

    中國瓷器窯口大全

    中國瓷器窯口大全

    (浙江篇)  
        甌窯:在今浙江溫州一帶,漢代已燒造原始瓷器,至唐宋時期成為浙江境內僅次于越窯的青瓷 瓷窯。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瓷胎呈色較白,白中略帶灰白。三國西晉時胎質較粗,坯體沒有完全燒結,到了東晉,胎質細膩,有很大提高。唐至宋瓷胎呈灰白或淡灰白。(2)三國兩晉時釉色淡青,透明度較高,亦有少量青黃色和青綠色。南朝時釉色普遍泛黃,開冰裂紋,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唐代早、中期釉色呈現黃或淡黃色。晚唐至宋出現純粹的青色或青黃色,胎釉結合緊密,少有剝釉現象。(3)產品品種和造型大多與越窯相同,但也有特色產品,例如,東晉時期的牛形燈、褐彩蓋罐和五聯罐等,而三足洗、槅 、獅形燭臺、蛙形水盂及隨葬的明器極少生產。唐代撇品璧形底碗,腹壁作45度傾斜,較越窯為高。五代北宋的印盒,造型趨于寬和扁。(4)裝飾比較簡單,常見的有弦紋、蓮瓣紋和褐彩,其中褐彩頗有特色,普遍使用于東晉至南朝的瓷器上,特別是那種繪長條形的紋飾,起筆細,收筆粗,為其它瓷窯所不見。唐宋時期紋飾簡樸,不見繁縟的刻劃花,這與北宋時的越窯不同。
        余杭窯: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繼德清窯之后發現的又一處早期黑瓷產地。 窯址共發現兩處,所燒器皿與德清窯近似;黑釉雞頭壺地面遺留較多, 有大中小三種形式,當時產量較大。
        婺州窯:在今浙江金華地區,唐屬婺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于三國,唐宋時窯場擴大,成為著名的青瓷生產地區。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三國時期的胎普遍呈淺灰色,斷面較粗,沒有完全燒結。西晉以后,一部分產品改用含鐵量較高的紅色粘土作坯,胎色較深,多呈深灰或紫色。唐至宋胎色呈深灰或紫色。(2)三國時期釉色一般呈淡青色,也有呈青灰或青中泛黃的。釉層厚薄不勻,常凝聚成芝麻點狀,釉面開冰裂紋,在胎釉結合不緊密和釉面開裂處,往往有奶白色的結晶體析出,這是婺州窯青瓷特有的一種現象。西晉晚期釉色青灰或青黃中泛一點褐色,釉面開裂和晶體析出更多。南朝時釉色普遍呈青黃色,易剝落。唐至宋釉色青黃,帶灰或泛紫,釉面開裂處仍可見星星點點的奶白色晶體析出。宋代的精致產品中,也出現過色澤青翠的色調,并具有較強光澤感。(3)婺州窯的歷代制品均屬一般民間用瓷,品種比越窯少,主要生產盤口壺、罐、碗、盆、碟、水盂、盞托、瓶等日用器皿。三國西晉時曾生產豬圈、雞籠、谷倉、水井等明器。產品的種類和造型多數與越窯、甌窯類似,獨特的造型有三國時的人形五聯罐、三圓柱形足水盂,西晉時堆貼龍紋盤口瓶,唐代的蟠龍瓶、多角瓶,五代至宋的堆紋蓋瓶、糧罌瓶等。其中多角瓶為直口圓腹,腹部一般呈三級葫蘆形,上小下大,每級裝圓錐形角個,至宋代演變成堆紋瓶,肩腹部堆塑人物、飛鳥及禽獸等,均為明器。
        德清窯:因地在浙江德清縣,故名。窯址在德清縣境內已發現幾十處之多,是以黑瓷與青瓷兼燒,以青瓷為主而以黑瓷聞名的古窯場。是浙江地區最早發現黑瓷產地之一。燒造歷史較長,上溯商周,歷經漢、六朝直至唐宋,影響很大。朝初100多年間。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黑瓷胎中鐵、鈦含量較高,普遍呈磚紅、紫色或淺褐色。青瓷胎一般呈深淺不一的灰色或紫紅色。 (2) 黑瓷釉層較厚,呈黑褐色或黃褐色,佳者釉面滋潤,色黑如漆。青瓷普遍在胎外上化妝土,釉色一般呈豆青、青綠或青黃色、釉色比較深,具有較好的光澤. (3) 所燒黑瓷和青瓷,造型大體相同。產品有碗、碟、盤、耳杯、盤口壺、雞頭壺、唾壺、虎子、香爐、罐、盒、燈和盞托等,造型風格與婺州窯、越窯相似。特色產品有直筒形小蓋罐、扁圓形蓋盒和茶盞、淺盤形盞托配套的新型茶具等。為其它同期瓷窯少見。(4) 裝飾十分簡單,通常是在器物的口沿和肩腹部劃幾道弦紋,或在青瓷上飾幾點褐色點彩。
        鄞縣窯:在今浙江鄞縣,故名。已發現小白市、沙葉河及郭家峙三處, 以小白市窯歷史為早,燒瓷在東晉、南朝時期;另兩處均為五代、 北宋時期。造型、紋飾及支燒方法與余姚上林湖越窯極其近似, 所燒瓷器多供吳越王錢氏進貢之用。

        龍泉窯:

    在今浙江龍泉縣,故名。創燒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進入鼎盛階段,到明代中葉以后漸趨衰落,以燒青瓷聞名于世。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北宋時施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光澤較強。早期產品胎薄而較白,施淡青釉,器物以盤、碗、壺為主、盆、罐等少見。中期以后胎呈灰或淺灰色,釉色青黃;裝飾普遍使用刻花,輔以篦點或篦劃紋,此外還有團花、波浪、蕉葉紋等紋飾。盤、碗內常刻團花和波浪紋,內填篦紋,外壁常劃篦紋和直條紋。瓶、執壺腹部常見刻牡丹紋。圖案花紋一般對稱。

    (2) 南宋以后施石灰堿釉,釉層厚,柔和淡雅。南宋胎色白,深中泛灰。除繼續生產北宋原有器物,出現了鼎式爐、八卦爐、奩式爐、渣斗、盆、塑象、膽式瓶,龍虎紋瓶、五管瓶等等,五管瓶腹部呈多節葫蘆狀,瓶上部的豎管, 三至七管都有,以五管多見。碗、盤器底較厚,挖足一般很淺,圈足寬矮,外底露胎。裝飾以刻劃花為主,線條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凸起五條直線,碗內刻云紋的較多,也有內劃“S”形紋飾的,碗心印陰文“金玉滿堂”或“河濱遺范”四字的也較多見。北宋末期浮雕蓮瓣紋開始流行,在盤、碗的外壁較多使用,至南宋晚期,蓮瓣紋變得短而寬,互相緊靠 ,瓣中脈線突起。

    (3) 南宋晚期產品可分白胎厚釉青瓷和黑胎厚釉青瓷兩大類。白胎青瓷胎質細膩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層豐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處呈紫色,俗稱"朱砂底"。器物造型除碗 、盤、碟、水盂、香爐等,還出現不少仿古器物,如鬲、觚、琮等器。紋飾以蓮瓣、弦紋為主,南宋末出現雙魚、龍紋和貼花牡丹紋等。黑胎青瓷胎薄釉厚,胎色灰黑,俗稱"鐵骨".釉色青,多紋片,部分器物的口沿隱露胎色,呈紫褐,圈足底端則呈鐵黑色,俗稱"紫口鐵足"。器形以瓶、爐、尊、洗、筆筒、燈為主,紋飾少見,與南宋郊壇下官窯瓷器有許多共同之處。

    (4) 元代器物特點造型高大,胎體厚重。胎色與南宋基本相同,釉色青中泛黃。仿古器物少見,新創器型 有高足杯、菱口盤、環耳瓶、鳳尾尊、荷 葉蓋罐等等,高足杯足較短,上下大小基本一致,元竹節裝飾,足內空心且較深。裝飾采用劃、刻、印、貼、鏤、堆等多種方法,以劃花為主,劃花紋粗略,線條奔放,并出現了褐色點彩。器物普遍飾有花紋,紋飾題材以云龍、飛鳳、雙魚、八仙、八卦、梅、菊、馬上封侯等多見。此外,還大量出漢文和八思巴文字款銘。盤、碗外壁的蓮瓣紋長而窄,排列較疏,瓣中間一般無脈線突起,不同于南宋。盤、碗底足一般挖足較深,有的深過外墻壁,外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露胎泛紅 ,中心有釉。到元代晚期有的底足內全無釉,中心有乳丁狀凸起。

    (5) 明代制作工藝與元代基本相同,但趨于粗糙。胎較粗,釉色青灰,釉薄而 透明,光澤較強,盤、碗器底一般不施釉,也有如元代底足中間刮去一圈釉的。器物以高足杯、菊瓣紋碗、玉壺春瓶、執壺、蓋罐多見,高足杯的足較高,有竹節裝飾,一節或多節,挖足粗率且較淺。紋飾有人物故事及花托吉字、福、壽、金玉滿堂等字。 

    (6)從裝燒方法認識各時期器底特點: 1北宋早期用托珠墊燒,器底留有托珠痕. 2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采用圈足內放墊餅墊燒,足端無釉.碗、盤底較厚,與此裝燒方法有關。 3南宋晚期至元中期采用墊餅托住整個器足墊燒,足端無釉,普遍為"朱砂底"。 4元代中期以后采用盂形墊具,器物外底中間一圈刮釉,中心有釉,似澀圈。 5明代又恢復圈足內放墊餅墊燒,外底無釉。
        官窯:宋室南渡后,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官窯,先置修內司官窯,后立郊壇下官窯,修內司窯址迄今尚未發現,現已確認的只有杭州烏龜山郊壇下官窯一處,專燒青瓷。其特征和堅定要領是:(1) 產品有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青瓷兩種,胎質較松,呈紫灰色。(2)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外底留有 3至4個或更多支釘痕。(3) 薄胎薄釉青瓷采用墊餅墊燒,釉多開片不透明,釉色以粉青為主,也有淡黃和青灰色,紋飾少見,有紫口鐵足現象。(4) 器形有碗、盤、洗和各式瓶、爐等,仿古銅、玉器造型較多見。
        武義窯:在今浙江武義,故名。文獻未見記載,近年經調查在境內發現 青瓷窯址數十處,絕大部分均屬宋代,燒瓷以碗較多,碗里多刻 花蓖點紋裝飾,外部刻復線紋,這類碗盛行于宋元時期,在浙閩 瓷窯發現最多。元代遺址多燒龍泉釉盤碗,器里中心多印陰紋花 卉,偶有帶八思巴文者,為數不多。
        西山窯:在浙江溫州西山,故名。燒造時代五代、 北宋、青瓷。胎色灰或淡青白色,質較細膩。釉層肥厚,以淡青為主,少數開片。裝飾以刻劃蓮瓣紋為主。
        吳興窯:在浙江吳興,故名。為東晉唐宋瓷窯,胎色呈灰白,器物以平底居多。青釉釉色內呈黃色,有的在釉上加褐色,釉有開片。
        象山窯: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據明清著錄謂燒白瓷,似定窯瓷器而粗; 經查,判明唐已燒青瓷。遺址面積不大,遺留標本不多,所燒以盤 碗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與浙江麗水、吳興、余姚等窯相同,屬唐代前期流行式樣。
        紹興富盛窯:因窯址在浙江省紹興縣富盛而名。是戰國時 期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同窯合燒的窯場,這類窯 場分布在紹興市、肖山市一帶。印紋硬陶和原始 青瓷雖同燒一窯,但產品迥然不同。陶器質地粗 糙,一般都燒制容量較大的罐、壇一類貯盛器; 原始青瓷則胎質細膩,白中泛黃,器形多為碗、 盤、缽等飲食器。器物造型有自己獨特風格,如碗、缽灑盅等大宗產品。給人以輕巧的感覺;鼎 多取銅器形式。器形規整,器壁厚薄均勻,器內 底有細密的螺旋紋,器外底有切割線痕,說明系 用陶車位坯成形。紋飾多為吳越地區盛行的S紋。
        黃巖窯:在浙江省黃巖市而名。時代從東漢 到唐宋都有發現,以青瓷為主。
        紹興窯:在今浙江紹興,故名。已發現窯址兩處:一在富盛區長竹園一帶, 時代屬春秋戰國,遺物有原始瓷碗缽等器,器里有螺旋紋,是浙江早 期窯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帶,出土罐壺等遺物多印有帶狀網紋及鋪首裝飾,具有吳、西晉時期特征。
        蕭山窯:地在浙江省蕭山市,故名。燒造時代上至春秋戰國下到東晉。東晉窯址于1954年發現,以燒造青瓷為主。胎色灰,碗盤為平底足有支燒痕。器物以盆、碗、盂等大口器為多。此外有天雞壺、四耳雙鋪百銜環壺、燈和盞等。盆、盂、碗的口沿上,有排列整齊的褐色斑點,是其特征。
        麗水窯:在今浙江省麗水市而名。屬龍泉窯系統,已發現窯址堆積二十余處。主要燒造年代為元代。瓷質較粗。釉有青釉、灰青釉、黑釉。灰青釉的釉色接近影青。從出土的龍泉釉盤,碗一類器物中,有的器心印有蒙古官書“八思巴”文。元瓷帶"八思巴"文字的目前共發現四處,即龍泉縣二處,廣東南海窯一處,麗水窯一處。龍泉縣出土的為陰文小字,多印于花卉紋飾之中;麗水窯的則在碗的中心印陰文大字;而南海窯的則是圖章款,有長方形、方形、銀錠形三種,文字有"八思巴"三字的,也有三個中的一字或二字的。
        泰順窯:在今浙江泰順,故名。燒青白瓷,復燒窯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體,裝坯時先裝小器,依大小可裝九件,上面一件口徑最大。所燒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簡練的刻花紋飾。
        慈溪窯: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濱湖地帶,故名。為新發現的一處青瓷產地, 與余姚毗鄰。產品以壺灰較多,壺有多種式樣,腹部多有刻花與劃 花裝飾,肩部多帶雙系,系面也有多種紋飾;釉色多呈青灰,色調特殊,但瓷質松脆易破。
        東陽窯:在今浙江東陽,故名。六十年代發現窯址九處,七十年代后期又續有發現。始燒于唐而終于宋,其地屬婺州,所燒瓷器屬婺州窯系。
        寧波窯:在今浙江寧波,故名。已發現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處窯址, 以郭堂岙窯燒瓷歷史最早,東漢后期即燒青窯、黑瓷,與上虞、小仙壇窯近似。云湖與郭堂岙隔嶺相望,燒瓷始于東晉終于南朝,以 青瓷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窯標本具唐代特征,以碗為主,光 素無紋者多,少數印有雙魚紋;有于碗口里外飾以半圓形褐色斑點 者,與金華地區唐婺州窯有相同處。
        哥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南宋時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窯,史所燒者曰“哥窯”, 弟者曰“弟窯”。兩窯的記載最早見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 “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主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 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此后有關兩窯的著錄漸多,均源于此。 哥窯多仿三代銅器式樣,釉開片形如冰裂,紋片呈黃黑二色,因有金絲鐵線 之稱。傳世品較多,多收藏于故宮博物院。龍泉窯經多次調查與發掘,迄未 發現傳世哥窯標本,哥窯是否屬于龍泉窯系統的問題還有待于證實。
        江山窯: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于遼晚期,盛于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上虞窯: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發現窯址達三百處以上,是國內發 現窯址最多的縣。燒瓷自東漢迄于宋。東漢小仙壇窯址出土標 本,已具備成熟瓷器的各種條件,當時除燒青瓷外,還燒黑瓷。 三國、兩晉、南朝窯址也發現很多,江蘇墓葬出土有上虞窯帶 紀年銘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窯址最多,所燒瓷器與鄰近地區 余姚、寧波、鄞縣等窯關系密切,造型、紋飾有共同點,同屬以余姚上林湖越窯為主的越州窯系;吳越王錢氏用以供奉的瓷 器,絕大部分都取給于這些瓷窯。
        臨海窯:在今浙江臨海,故名。共發現窯址兩處,均燒青瓷,一在五孔岙,燒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間,所燒瓷器以碗為主;一在許市,燒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間,器物胎薄,釉 色青綠,有雕鏤極精的香薰,屬越窯系。
        秘色窯:即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的浙江余桃上林湖越窯。秘色之名始見 于晚唐徐寅的《貢余秘色茶盞詩》,唐人對此未加注釋;南宋趙德麟 《侯鯖錄》釋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有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中國瓷器窯口大全
    (河南篇)  
        扒村窯:在今河南禹縣扒村,故名。創燒于唐,終于元,屬磁州窯系,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其產品特征是: (1) 胎色深灰或米黃,白釉呈乳黃色。 (2) 白地黑花與磁州窯風格相似,不同處是紋飾筆調粗放凝煉,黑彩濃厚,也有在白釉上畫紅、綠、黃等彩色花卉的。 (3) 器形主要有瓶、盆、罐、盤、碗、枕等,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盆內用黑彩繪蓮花、荷葉、水波等紋飾,紋飾布局層次繁多,為扒村窯裝飾一大特色。

        汝窯:
    在今河南寶豐縣,宋屬汝州,故名。以燒青瓷為主,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質細潔而呈香灰色. (2) 釉色以純正的天青色為主,有淡和深兩種.此外還有卵青和粉青等色.釉面較為光亮,一般都是細密開片,無紋片者較少見. (3) 器形有盤、碟、洗、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三足洗、撇口碗、十瓣葵花口碗、葵瓣盞托、橢圓形水仙盤等。盤的圈足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狀。 (4) 燒造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支釘支燒,一種是墊圈或墊餅墊燒。采用支釘支燒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留有支釘痕,支釘細小如芝麻狀,且多靠近圈足內墻,支釘斷面處一般呈白色;支釘數為3、5、6個,以5個為多,橢圓形水仙盆則采用6個支釘。采用墊圈或墊餅墊燒的器物圈足足端無釉,但少見。 (5) 少數器物有銘款。見有兩種,器底刻"奉華"和"蔡"字款。

        鈞窯:
    在今河南禹縣八卦洞與鈞臺一帶,金代屬鈞州,因鈞臺或鈞州,故名。始燒于唐代,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以燒制乳濁釉青瓷為主,兼燒黑瓷及白地黑花瓷,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宋代產品 <1> 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
        當陽峪窯:在今河南修武縣當陽峪,故名。燒瓷于宋代,燒制白瓷、黑瓷、醬色釉瓷、白釉剔花及絞胎等品種。其特征是:當陽峪窯(1) 胎色以赭灰居多,故多施用白化妝土。(2) 以白釉剔花最富有代表性,紋飾流利灑脫,尤以黑白、褐白對比強烈的色彩獨具一格。瓶罐一類器物上除主題紋飾外,剔刻方塊形組成的幾何圖案作輔助紋飾,為其它瓷窯所不見。(3) 絞胎器的特征是用白、褐兩種色料絞在一起,組成對稱整齊與羽毛相似的紋理。

        臨汝窯:
    在今河南臨汝縣,故名。燒瓷于宋、金,以燒制青瓷為主。其青瓷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胎較厚,胎色有灰白和淺褐兩種。(2) 釉色多青中閃綠,釉層較厚。(3) 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以印花為主。紋飾與耀州窯有不少共同點,但比耀州窯遜色,題材多見纏枝、折枝的菊花或牡丹花,團菊花常見。海水紋具有獨特風格,布局多為圓圈形式,一般8-10圈,形成多層波浪式水紋,中心常為一朵花或田螺紋。(4) 宋代碗、盤圈足較寬,足端一般無釉露胎,足內有釉。金代產品則挖足較深,足內一般無釉,器內底刮釉一圈,有"澀圈"痕。
        鶴壁窯:在今河南鶴壁市,故名。始燒于唐代而終于元代,唐代燒白、黃、黑瓷;宋金時期以燒白地黑花瓷為主,屬磁州窯系。其產品特征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器物有短流壺、花口缽等。(3) 宋金時期除燒白地黑花瓷外,還有白釉劃花、褐黃釉刻花及鈞窯系青瓷。白地黑花彩色烏黑;褐黃釉刻花最富代表性,有鵝、蓮花與兔吃草等紋飾,在紋內敷一層薄薄的白化妝土,然后施釉,在深褐色地上托出褐黃色紋樣,具有特殊風格。(4) 白釉劃花大碗與磁州窯風格相同,碗心有5個長條狀支燒痕。盆口徑一般都在40厘米以上。

        密縣窯:
    在今河南密縣,故名。始燒于唐而終于金,品種較多,有白瓷、黑瓷、黃瓷、 青瓷及珍珠地劃花。其特征是: (1) 唐、五代以燒白瓷為主,胎較粗糙,普遍使用白化妝土,以增加釉層白度 。器物以碗、盤、壺等生活用具為主,碗多唇口外侈,圈足平面寬、淺,足外側 邊棱用刀削去;壺頸較寬,柄與口沿齊平,均具有唐代特征。 (2) 晚唐、五代創用珍珠地劃花裝飾,至宋代流行,紋飾具有仿唐金銀器鏨花 工藝特征。 (3) 還燒制白地黑花瓷,瓶、壺等器物上多畫簡潔的花草紋,畫花紋的較別致 ,是此窯獨創。 (4)采用三岔形支具墊燒,有的器底留有3個支燒痕。

        登封窯:
    在今河南登封縣,故名.始燒于唐代,北宋為其繁盛時期,終于元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及三彩陶器,白釉珍珠地劃花最具特色.其特征是: (1) 胎色灰白. (2) 以白瓷為主,有白釉綠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劃花及白地黑花等品種,珍珠地劃花受密縣窯影響,產量在同類瓷器中最大。 (3) 器型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較多。瓶有兩種形式,一種形似橄欖;一種為小口,長身,瓶高在40厘米以上。 (4) 裝飾以珍珠地劃花為代表,如瓶的下部常劃不規則蓮瓣紋,中部突出位置珍珠地劃纏枝花卉紋。珍珠地劃花卉紋腰圓形枕最為多見。 (5) 柳斗杯剔花也有一定特色,有兩種不同,一為白瓷,先剔刻后上化妝土及釉;一為淡赭色,先上化妝土,然后剔刻,再罩以透明釉。取得不同的裝飾效果。

        魯山窯:
    在今河南魯山縣,故名。創燒于唐代而終于元代,燒制花釉瓷。
        郟縣窯:在今河南郟縣,故名。創燒于唐代而終于元代,燒制花釉瓷、黃瓷及白瓷等。其特征是:(1) 胎色灰白。(2) 唐代花釉瓷器與魯山窯不同,就釉色與彩斑特色來看,有黑色、月白和鈞藍釉,飾以天藍色細條紋彩斑,器物有壺罐。(3) 唐代黃釉瓷器物主要是碗、罐和壺等,以碗為多,碗內只施半釉,碗底有五角形或六角形露胎,這種施釉方法是為了疊燒的需要。罐的造型為口唇微外撇,短頸,平底,口部都不施釉,有一層白化妝土,一般高度在20厘米以下。壺流呈短小的圓柱形,多有雙系,壺身印有席紋裝飾,較為特殊。(4) 唐代黑瓷碗的施釉方法與黃瓷碗相同,有的還在五角或六角形的中心部位繪一朵花蕊。金代則采用中心刮去一圈釉疊燒(即澀圈)。 

        內鄉大窯店窯:略
        鞏縣窯:
    在今河南鞏縣,故名。燒瓷于隋、唐,隋代燒青瓷,唐代以燒白瓷為主,此外還燒三彩陶器,黑瓷、絞胎與茶葉末釉也有一定比例。其唐代產品特征是: (1) 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膩,質量較好,黑瓷胎白釉黑。 (2) 器形有碗、盤、壺、瓶、罐、枕等,以盤碗為最多。白瓷碗的特點是侈口,有的口緣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條直棱,地足有淺圈足、圓餅狀實足和玉璧形足數種造型。盤類以直口、平底淺盤多見,裝飾與碗相同,口緣四花瓣形,缺口處凸起成四條直棱。 (3) 黑瓷態體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盤的造型與白瓷盤相同,施釉亦是里白外黑,但口沿不施釉露胎,為鞏縣窯的獨特制法。瓶類器物修坯精細,制作規整,在北方唐代黑瓷中少見。 (4) 所制絞胎特征多模仿漆器紋理。 (5) 器物裝燒墊具有三岔支具和長方形或圓珠形托珠,碗盤器內或足端一般留有3-4個墊具痕。
        宜陽窯在河南宜陽三里廟等處,故名。為宋代瓷窯。以燒青釉為主,兼燒白釉,白釉黑花及黑釉等品種。青釉施釉較厚、色多樣。裝飾有印花、刻花等。青瓷刻花先刻出花葉輪廓線、花筋葉脈以蓖狀工具劃刻,風格與耀州窯完全相同,碗內滿刻菊瓣紋,罐的蓋面刻百折紋,也與耀州窯風格相近。

        寶豐窯:
    在河南省寶豐縣,故名。為宋代陶瓷窯。 產品有白瓷、青瓷,低溫三彩陶器等。青瓷 裝飾有印花、刻花、印花纏枝菊花為多,紋 飾清晰,線條細而圓潤,與耀州窯風格雷同 。刻花花紋輪廓用刻花法,花葉筋脈用蓖劃, 與耀州窯風格相同。近年在寶豐清涼寺一帶 發現了燒瓷類似汝官窯產品的窯址,被認為 是汝窯的所在地。
        安陽窯:在今河南安陽北郊安陽橋附近,故名。 經過小規模試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窯址。 據此,可確定安陽地區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 窯所產。五十年代在善應、天僖二鎮還發現宋 元時期窯址,前者專燒鈞釉瓷器,后者燒白瓷; 二鎮距磁州較近,但未發現有磁州窯風格的瓷器。

        汴京官窯:
    北宋后期設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由官府直接經營的瓷窯,故名。 官窯專為宮廷服務,有南北之分,宋代顧文薦《負宣雜錄》有“宣政間 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記載,明代《事物紺珠》、《留留青》因 襲此說。此窯繼汝窯之后為宮廷燒制瓷器,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質晶瑩潤澤,有紋 片,有紫口鐵口特征,底有支釘燒痕。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東窯: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附近。專燒磚瓦。《宋會要》窯務條文載: “京東西窯務掌陶工為磚瓦器給營繕之用,舊有東西二務景德四年廢止, 大中祥符二年復置東窯務。”明代曹昭《格古要論》有董窯條,調其特 征與官窯相似,而且又不及,今亦少見。明清兩代談瓷筆記多引用之。 但董窯實物未見傳世,窯址亦無明確地址,或為東窯之誤會。

    中國瓷器窯口大全

    (福建篇)  

        建窯:在今福建建陽縣,故名.晚唐、五代燒青瓷,宋代以燒黑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和青瓷。建窯以宋代盛產的黑釉瓷器最為聞名,所制供飲茶用的"兔毫盞"最受人歡迎,北宋后期曾為宮廷燒制御用茶盞,元以后黑釉器停燒。其黑釉茶盞的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紫黑。(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黃色或褐黃色的細毛狀花紋,俗稱“兔毫盞”。(3)產品多為碗盞類,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弇口二種,以弇為多。(4)底足為淺圈足,可見旋坯紋。(5)有的器物底足內有“進琖”、“供御”等字,是朝廷貢品。
        德化窯:在今福建德化縣,故名。創燒于宋代,宋元時期燒青白瓷,明代盛燒白瓷,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2) 明代白瓷胎質致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 豬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5) 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圖案花紋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 在今福建德化縣,故名。創燒于宋代,宋元時期燒青白瓷,明代盛燒白瓷,清代又有進一步發展,除燒白瓷外,還燒青花和彩繪瓷器。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宋元時期所燒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劃紋裝飾。器物中盒子多見,式樣有圓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種,蓋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紋飾。(2) 明代白瓷胎質致密,透光度極好。釉面為純白色,色澤光潤明亮,迎光透視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色,故被稱為“ 豬油白”、“象牙白”。(3) 清代德化白瓷與明代白瓷的區別是釉層微微泛青,與明代相比釉感較硬。(4) 白瓷產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爐、瓶、壺、碗、洗及瓷塑等。一般來說,明代以生產供器和瓷塑為主,清代以生產碗、壺等日用器物為主。(5) 德化瓷塑極為著名,白瓷觀音、達摩等塑像,胎釉渾然一體,不僅面部刻劃細膩,衣紋深而洗練,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這類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張壽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記。(6) 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藍色的線痕,圖案花紋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題材也常見。
        同安窯:在今福建同安縣,故名。創燒與唐代,宋元時期鼎盛,以燒青瓷為主,兼燒青白瓷。同安青瓷,日本人稱為"珠光青瓷"。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體較厚重,胎色有灰黃、灰白、粉黃多種。 (2)釉色青黃或灰黃,尤其宋代,釉色偏黃。 (3)產品以盤、碗為主,還有瓶、罐、爐等。唐代青瓷以厚胎平底碗為主,無紋飾。宋代青瓷在盤、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劃紋飾,器外刻復線裝飾,碗心多有凹入的圓窩,有的在圓窩內劃花卉一朵。爐分兩式,其一敞口,下部浮雕蓮瓣紋,下承以撇足座;其二直筒形,圈足,爐身刻劃蓮瓣紋。瓶口多下折,瓶身劃復線紋。元代青瓷盤心印陰紋雙魚。 (4)青白瓷紋飾與青瓷基本相同,碗心多有一個小圓窩,瓶罐的外壁多刻劃由細線 條復線交叉的斜十字形紋。
        泉州窯:在今福建泉州市,故名。共發現碗窯鄉、磁灶、童子山等窯址十一處,主要燒青白瓷、青瓷和黑瓷,時代均在宋元時期。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青白瓷產品以碗、盤、洗為主。碗外壁多刻蓮瓣紋。盤類以折沿大盤居多,盤心留有疊燒粘結的條形支具痕。洗類器皿胎薄釉潤,采用覆燒法,口邊無釉,與景德鎮同類器物相比,口緣較厚;器內心印有花卉紋飾。(2)青瓷產品中的壺胎較薄,器形很小,與其它地區不同。(3)黑瓷產品以碗為主,兼燒長流曲柄壺。另有黑釉、綠釉軍持,主要外銷菲律賓等國。(4)童子山窯專燒青黃釉褐色彩繪大盆,有直口與折沿兩種造型,器內多畫折枝花卉紋,有寫壽山福海或其它詩句的。日本福岡曾出土該窯所燒制的彩繪盆。
        安溪窯:在今福建安溪縣,故名。宋元時期以燒青白瓷為主,明清燒青花和紅綠彩瓷。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青白瓷產品有各式盤、碗、瓶、壺、盒子、軍持等。碗的造型有模印成菊瓣狀的,也有外印重疊菊瓣紋,內刻纏枝花卉的。盒子有大小各種式樣,盒外多模印紋樣,有的在盒外底印有花卉紋,印紋線條比德化窯同類產品粗。軍持胎較厚,腹部比較飽滿,有的在器身堆貼烏龜并施醬褐彩,是其特色。(2)明代青花產品,有在盤心寫"一葉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詩句的;青花盤的圈足多有粘砂。明末清初有紅綠彩繪花卉紋碗產品。
        南安窯:在福建南安縣,因名。為宋代窯場,有窯址近五十處。主要燒造青瓷和青白瓷。器形以盤、碗等日用器皿居多。青白瓷碗多由碗里刻花或蓖劃紋飾。胎質細潔,致密。
        崇安窯: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發現窯址十一處,屬宋代者八處。 因距建陽較近,發現有專燒黑瓷的窯址,造型與建窯相似;燒 青白瓷者發現兩處,出土器物有盤、碗、杯、碟、洗及盒,質 量以苑埂窯所燒者為精。因地鄰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鎮、南豐 兩窯一定影響。
        福清窯: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閩東沿漲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五十年代在縣東門外東張區發現宋代窯址五處,均燒青釉刻花 筐點紋及黑瓷兩類器物,風格與福建各地宋代同類窯址出土遺 物基本屬于同一類型。
        光澤窯:在今福建光澤,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發現宋代窯址一處, 遺物有青白瓷及黑瓷兩類,青白瓷數量多胎潔白,造型多種多 樣,裝飾僅印花一種,紋飾題材有雙鳳、飛鶴、蝴蝶、雙魚、 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黃;黑瓷多為各式茶盞, 有兔毫與醬斑,但為數不多。
        連江窯:在今福建連江,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建國初在浦口、魁岐發現宋元時期窯址群。浦口鎮所屬井頭里、 錦上窯及西山頂三處遺址鈞燒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者為白 胎,數量較少,粗者釉偏灰。三處遺址也燒少量青瓷碗,碗里 飾以刻花篦劃紋,碗外刻龍泉窯浮雕蓮瓣紋碗的,胎釉紋飾均很相似。
        閩清窯:在今福建閩清,故名。燒瓷于宋元兩代,共發現遺址四處, 專燒青白瓷,胎質堅細,造型多樣,紋飾較豐富,釉呈淺灰色, 青的色調少,有福建地區特色。
        莆田窯: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閩東沿海地區古外銷瓷產地之一。
        浦城窯: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燒瓷約在南宋到元代前期。 共發現窯址兩處:一在碗窯背,燒青瓷,遺物以碗最 多,瓶、罐等器少量發現,有雙耳活環扁瓶,瓶身兩 面印福壽字,這種瓶在距浦城較近的浙江龍泉窯有大 量燒制,可見受龍泉窯一定影響;一在大口村,以青 白瓷為主,器身多印有陽紋裝飾。
        仙游窯: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窯址于1953年發現,遺留有青瓷、 青白瓷及黑瓷標本,屬宋代瓷窯。文字記載最早見于明弘治 《興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縣萬善里潭邊有青瓷窯, 燒造成器皿頗佳;……北洋澄林有瓷窯燒粗碗碟”

    中國瓷器窯口大全
    (江西篇)    

      景德鎮:在今江西景德鎮,故名.據文獻記載始燒于唐玄德年間,但目前考古發現瓷窯遺址,最早為五代,燒青瓷和白瓷。宋代燒制青白瓷。元代青白瓷繼續燒制,并創燒青花、釉里紅及卵白釉瓷。明代一躍成為全國瓷器生產中心,明清兩代燒制青花、彩瓷及單色釉瓷,成就卓著,名聞暇耳。
        洪州窯:在今江西豐城縣,唐代屬洪州,故名。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始燒于東晉,終于晚唐。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骨堅硬,胎色灰白;胎體厚但勻稱,旋削規整,多數器壁下端有一道規整的旋削面。(2)以青瓷為主,釉色有青綠、黃褐等色。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燒成后釉面光亮,青中泛白。多數器物有開片現象。(3)器形常見碗、盤、杯、豆、盞、碟和缽等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樸實,但富于變化,并具有仿金銀器的特點。(4)裝飾技法有刻花、劃花、剔花、鏤空、堆塑和模印等;紋樣線條清晰,刻劃紋樣有蓮瓣、蓖紋和水波紋;模印紋樣常見重圈、梅花和寶相花紋。(5)在裝燒技術上,除支燒、墊燒外,還采用匣缽裝燒,缽內一般放3-5件器物,疊燒或大小套燒,故器物底足無釉,有的器內還有疊燒痕。
        白舍窯:在今江西南豐縣白舍,故名。燒瓷于宋元,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色潔白,胎體較薄,釉色白中泛青。(2)器物以盤碗為主,還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等,壺為瓜棱或八方形,保留有金屬器物造型的遺風。(3)裝飾以刻花居多,蓮瓣紋多見;還有剔刻月梅紋的。醬色釉口刻花碗,為其它青白瓷窯所不見。(4)造型、釉色與景德鎮青白瓷產品相似,區別是白舍窯器物底部墊餅支燒痕不呈黃褐色。
        七里鎮窯:位于江西贛州東郊七里鎮而名。始燒于晚唐,盛于兩宋,終于元。前后延續三百多年歷史。窯址范圍在東西寬約一公里的范圍內,有窯址堆積十六處,面積達三千多平方米,是江西省目前發現的一處規模最大,燒制歷史最長的宋元古窯場。七里鎮的產品有青釉,白釉,影青釉和黑釉等品種。青釉胎質堅細,胎色灰暗,釉呈蟹殼青,有細小開片,帶有砂粒。白釉,影青瓷胎質細膩,火候甚高,叩之聲脆;釉厚呈乳白色,釉面光澤晶瑩。黑瓷制品較復雜,有黑釉,醬紅釉,醬褐釉,茶青釉,黑釉窯變等。但真正烏黑發亮的黑釉不多,窯兔毫,玳瑁等斑紋也不太成功;胎呈暗紅或紫灰色。七里鎮窯生產的多為碗、盤、盞、碟、罐、缽、壺等日用器,器體厚重,大多為實圈足,施釉不及底,足部露胎。
        樂平窯:因窯址在江西省樂平縣而名。燒造年代在明嘉靖前后。所燒青花瓷器分粗細兩種,粗者胎質厚重,釉汁呈藍灰色,青花色調較淡;細者胎質白而薄,釉色晶瑩,青花色調清新明晰。器物多為碗、盤、碟、盅之類,以碗為大宗。圖案有人物、奔馬、八卦、菊花、纏枝花卉、變形梵文等。樂平窯以青花碗為最具特色,碗心往往有“福”、“壽”、“善”、“光”等字樣,或有魚、蟹、兔、菊、牡丹和纏枝花卉等圖形。碗底寫有“萬福攸同”,“ 富貴佳器”之類的吉祥語款,或“大明年造”等款銘。
        吉州窯:在今江西吉安永和鎮,隋至宋屬吉州,故名.又稱“永和窯”。創燒于五代,興盛于南宋,元 末停燒。燒瓷品種繁多,有青白瓷、青瓷、黑瓷、醬色釉瓷、綠釉及白地黑花等。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胎質粗松。(2)器形多為碗、杯、盞、罐、瓶、枕、盒之類的日用品;所制玩具、塑像也很有名。(3)在裝飾上,采用灑釉、剔花、印花、彩繪、剪紙貼花和堆塑玩具多種技術、法。黑釉剪紙貼花是吉州窯的獨創,其紋樣有花卉、鸞鳳、鴛鴦、奔鹿、雙蝶、梅、蘭、菊、竹等;還有用“長命富貴”、“福壽康寧”、“金玉滿堂”之類吉祥文字組成圖案的剪紙。尤其是木葉紋,堪稱一絕,為吉州窯獨有。(4)彩繪瓷一般都是在白地或米黃地上繪黑或赭色,紋飾多以花、草、蟲、魚、鳥、獸、山水為題材,邊飾以回紋為多。(5)玳瑁釉及窯變花釉品種,也為特色產品。(6)有的產品借鑒北方定窯,采用覆燒法。
        白滸窯:西省臨川縣白滸渡一帶,故名"白滸窯"。燒造年代為南朝至宋代。主要產品有碗、罐、缸等,以碗為主。器物多為平底,底心稍內凹,也有部分圈足器。大多胎骨粗糙、厚重,胎土灰色。釉色多呈青綠、醬褐,也有少量豆青色。器內施全釉,外施釉多不及底。釉面常開細冰裂紋,釉水不均勻者呈淚痕狀。紋飾較簡單,多為葵花形紋,罐類器物的肩部,常以“鋪首”為飾。
        豐城窯:在今江西豐城寺前山一帶,故名。始燒于東晉,歷經南朝至唐代, 早期所燒器物與江西地區東晉、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盤心 印有多種花葉紋飾,其造型紋飾與各地青瓷大體相同。唐代釉有青、 褐二色,與陸羽毛《茶經》記載“洪州窯瓷褐”基本一致;唐時豐城 屬洪州,故此窯即唐代的洪州窯。
        贛州窯:在今江西贛州,故名。始燒于宋代,燒青白瓷,有刻花紋飾; 元代燒青白瓷、黑釉及龍泉釉。發現的高足杯與柳斗杯有地區特 色;杯里施釉,外部劃刻柳斗紋,不施釉,頸部有凸起白色乳丁 一周。1976年南朝新安海底打撈元代沉船一艘,打撈元代瓷器一 萬七千余件,其中不能判明窯口者二千余件,還有贛州窯柳斗杯 及吉州窯白地黑花瓶等。
        南豐窯:在今江西南豐,故名。最早見于元代蔣祁《陶紀路》一書, 謂與景德鎮競爭者有此窯。六十年代發現,七十年代再作調 查,判明為專燒青白瓷單一品種的瓷種。始燒于宋代,所燒 器物以盤碗為主,尚有注壺、盞托、盒子與枕,裝飾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紋的,有醬口刻花碗,為其他青白瓷窯所不見。

    中國瓷器窯口大全(北方篇)  
        平定窯:山西
    在今山西平定縣,故名。始燒于唐而終于金,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其產品特征與鑒定要領是:(1) 胎色灰白,白瓷釉色潔白,黑瓷漆黑。(2) 白瓷產品受邢窯和定窯影響,造型裝飾與兩窯有共同處。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盤等。宋代的印花蓮瓣紋碗,蓮瓣的輪廓劃以雙復線,具有定窯作風。(3) 黑瓷器物有印花碗、剔劃花盤以及北方習見的露胎五角、六角紋盤碗等器。(4) 碗、盤底足一般平切,足內無釉。

        介休窯:山西
    在今山西介休縣,故名。創燒于宋初,歷金、元、明、清四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白釉黑花及黃褐釉印花瓷等。其產品特征及鑒定要領是:(1) 宋代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和白釉黑花瓷,胎呈淺褐色,施釉一般近底部,圈足內無釉,足端一般平切。(2) 早期白瓷器物胎體厚重,晚期受頂窯影響,產品胎體趨薄,有薄胎印花碗、盞,碟有花口,花口下器內飾直線凸紋。產品主要為盤、碗、罐、盞、盆、蓋碗等日用器皿。(3) 白瓷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等,印花紋飾布局完整,線條清晰,與定窯有共同點,但不講究均衡對稱。常見圖案裝飾有纏枝花卉、嬰戲牡丹等。(4) 受磁州窯影響,生產白釉劃花、剔花、釉下黑彩及褐彩瓷品種。器物普遍敷化妝土,紋飾以折枝花葉紋為主,紋飾部分因用料較多而凸起,高出釉面。此外盤、碗內心露胎五角、六角紋亦多見,還有一種白地紅花的劃花裝飾,也為特色品種之一。(5) 碗、盞等器的裝燒方法采用支釘墊燒,碗內多為纏枝花卉。盤、洗則四面飾以孩童蕩船紋飾,是介休窯的獨特紋飾,不見于其它瓷窯。金代產品器內心刮掉一圈釉,露出胎體。

        霍窯:山西
    在今山西霍縣,故名。又稱彭窯。創燒于金而盛于元,結束于清代,以燒白瓷為主。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胎體白而細膩,但不致密。釉色潔白。(2) 產品有仿定窯折腰盤、盞托、洗、高足杯、蓋罐等,口沿極薄,制作規整。(3) 裝飾僅見少量印花,大多光素無紋。見有折腰盤內印六條直線紋的。(4) 器物圈足足端一般平切,足內無釉,足內旋痕明顯。金代盤碗挖足較深,器內刮釉一圈(即"澀圈")。元代產品挖足較淺。(5) 裝燒方法采用支釘疊燒,碗盤器內及器足一般留有5個小支釘痕,與定窯不同。(6) 定窯白釉有淚痕特點,霍窯沒有。(7) 元代還燒白地黑花品種,胎色灰黃,胎質較松,產品有唇口碗、高足杯等。(8) 明清兩代繪花卉的較多,也有少量書寫文字的。

        大同窯:(山西
    在今山西大同市,故名。始燒于元代。以燒黑瓷為主,兼有少量茶葉末釉瓷。其產品特征及鑒定要領是:(1) 胎色灰黃,胎體較厚。(2) 黑釉烏黑發亮,茶葉末釉表面無光。器物內外均施釉。(3) 器形有小口瓶、雞腿壺、罐、盆之類,以弦紋瓶及剔劃罐最具代表性。剔花線條粗獷,因剔得較深,可見參差的刀痕。紋飾有卷草、水波、古錢繡球紋及魚紋等。

        渾源窯:(山西
    在今山西渾源縣,故名。始燒于唐,終于元代,產品主要有白瓷和黑瓷兩種。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唐代有白瓷和黑瓷兩種產品,胎呈淺灰白色,胎質較粗糙,有黑點雜質且有小氣孔,普遍敷有化妝土。產品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底有平底、玉璧底及圈足三種。平底及圈足施釉不到底,露胎;玉璧底碗的底心均施釉。有里施外釉,外施黑釉的碗,這種裝飾唐代中僅河南鞏縣窯有類似制作,但鞏縣窯釉面不光亮,外釉烏黑;渾源窯則釉面光潤,外釉介于黑、褐之間,具有其獨特風格。除碗外,特色器形有唇口小罐,口沿凸起一道圓唇,平底,罐外印席紋裝飾。還有一種碗形淺式、敞口、平底研磨器,器內劃刻橫、直線,線紋凸起,利于研磨。(2) 金、元產品仍以白瓷和黑瓷為主,白瓷的特征; 1. 白釉多呈牙黃色,胎、釉之間敷化狀土。 2. 器形有碗、盤、罐、甕、枕等器。 3. 器物分光素和帶裝飾兩大類,裝飾技法與劃花、剔花、印花、貼花、繪花等,常見紋飾有葵花、葉紋、S形曲帶紋等,紋飾剔、劃花后露胎,呈咖啡色。 4. 白釉印花盤均采用疊燒法,盤心留有不同數量的支燒痕跡。白釉繪花盤有采用刮釉疊燒的,盤心一圈無釉,具有金代制作特征。黑瓷的特征:1釉色烏黑滋潤,流釉性較大,普遍敷化妝土。 2器形有罐、枕、盒等器,以各式罐為多。 3裝飾技法有劃花、剔花和印花,以剔花最富有代表性,施釉后剔刻裝飾花紋,剔去的部分呈白色,襯托出黑色的花紋。紋樣與白瓷題材相同,布局疏郎,線條簡練。有一種紋飾是剔出一個小圓圈,中間留一朵小花,空地劃一些花紋,這種方法是別的瓷窯中少見的。(3) 金、元時期還仿燒頂窯、鈞窯和磁州窯器物。仿頂器物僅仿印花裝飾技法,但紋飾題材與裝燒方法均與頂窯不同。仿鈞器物主要仿鈞天藍釉大碗,造型與釉色與鈞窯有差別。仿磁州窯有白地黑花盤、碗及枕等器物,盤、碗紋飾為簡單的花草,枕面則胎較薄,易碎。(4)白釉剔花裝飾品種,河南修武當陽峪窯也有制作,兩窯的主要區別如下表:當陽峪窯 渾源窯剔花露胎呈深或淺咖啡色 呈深咖啡色白花 雪白 灰白或牙黃色化妝土 潔白 內含黑點雜質紋飾 以方格輔助紋飾為其特色 以S形曲帶紋飾為其特色技巧 成熟 稍差。

        懷仁窯:(山西
    在今山西懷仁縣,故名。始燒于金代,歷經元明兩代,以燒黑瓷為主。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胎色灰黃,較粗糙,胎體厚重。 (2) 產品大多是瓶罐之類,以罐為多。 (3) 裝飾有粗線條劃花及剔花兩種,紋樣多數是十分草率的卷草紋,只用單線劃成,不剔空地。有的則是把空地劃成席紋。此外,以弦紋裝飾瓶多見。

        陽城窯:(山西
    在山西陽城縣,故名。文獻少有記載,窯址于1980年在陽城東關外的窯畔間發現。以燒制白瓷為主,多為盤、碗等日用器皿,其中折腰盤,顯系仿定窯作品;定窯生產的大蓋缸等,在該窯址中也有發現。胎色較灰,為增加白度,均施白化妝土。

        盂縣窯:(山西
    地在山西盂縣而名。文獻最早記載見于《元一統志》:“石甘有窯十處在盂州。”《永樂大典》:“盂縣磁窯一座,在縣東南三十里。”1977年在山西盂縣磁窯坡發現了窯址。產品以白瓷為主。有印花、刻花等裝飾也有的以鏤空裝飾器足。

        蒲州窯:(山西
    在山西省永濟,因舊屬蒲州,故名,系元代北方著名瓷窯。以燒法花器而稱著,胎骨為土定、所燒瓷器,釉色鮮麗,色色俱佳,藍如寶石,紫如紫晶(葡萄紫)黃似金箔,而孔雀綠一色,尤以妍麗。花紋以花草為多,也有用開光法作八仙或人物故事。

        長治窯:(山西
    在今山西長治八義鎮,故名。燒瓷品種有白釉、白釉紅綠彩、 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種,以白釉紅綠彩繪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畫折 枝花卉,有畫魚紋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燒痕,這種碗晉南地 區金墓出土過。白釉有刻花及畫黑花裝飾,刻花紋飾較簡練,黑 花多繪于碗內或罐外,紋飾多為折枝花卉,也有魚鴨等紋,但為數較少。

        交城窯:(山西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燒于唐,以白釉產量最大,有盤、碗、壺等器物, 還發現有黑釉斑點拍鼓殘片較多。宋代有發展,仍以白瓷為主,也有當時北方 各瓷窯所習見的動物小雕塑;還燒制白釉釉下赭彩繪裝飾,特征與介休窯大體 相同,赭彩有呈桔紅色者,其他地區極少見;珍珠地劃花裝飾種有枕、洗等器, 但產量較少。

        榆次窯:(山西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數屬榆次縣,故名。 此窯產瓷,明初已有記載,孟家井柏靈廟明弘治三年 (1490)重修碑記中說:“榆次縣治之北六十里有鄉曰孟 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窯址遺存大 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風。

    陜西省:
        耀州窯:
    在今陜西銅川市,宋屬耀州,故名。始燒于唐代,北宋中期以后達鼎盛,終于元代。 燒制唐三彩、白瓷、青瓷、黑瓷和醬色釉瓷等品種,以青瓷最負盛名。其青瓷產品的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灰白,胎質堅硬,露胎處呈現醬黃色。 (2)釉色青黃、深沉,釉層較厚,器物往往上部厚,下部薄,胎釉交接處呈姜黃色。此外,青釉釉面上有的出現小的露胎褐斑,為其它青瓷所不見。 (3)器型豐富,盤 、碗、杯、碟、瓶、壺、罐、爐、盒、香薰、注壺、注碗、盞、缽、燈、枕等均有,器物造型多變,有花瓣式、瓜棱式和多折式,外形美觀。其中力士爐頗具特色,爐身底座四周跪有力士。(4)唐末、五代青瓷采用劃花裝飾,紋飾題材多為水波與花草紋。(5)宋代裝飾技法主要是刻花、印花、劃花以及模印刻劃相間,以刻花、印花為主。北宋中期刻花發展成熟,刀法犀利,線條剛勁有力,刀痕有斜度,是宋代刻花技法中最優秀者。北宋晚期的印花也很精美,布局嚴謹,對稱勻衡。紋飾有纏枝蓮、把蓮、牡丹、纏枝菊、波浪、飛鶴、飛蛾、犀鶴、博古、海水游魚、蓮塘戲鴨和嬰戲圖案等,龍鳳紋則是宮廷瓷器專用題材。水波紋外一般刻劃以六角形邊線,水波中三魚多見。嬰戲圖案則以蕩秋千為主。宋代花紋裝飾特點是,早期于器面刻 劃簡單的花瓣紋;中期則花紋滿布器面;到了晚期花紋線條大多纖巧。(6)金代產品瓷胎呈灰白色,青釉呈色偏黃。大量使用陶范印花,滿布器面的花紋逐漸減少,而在盤、碗內壁,大量出現菊花、蓮花、水波、魚鴨紋等,構圖簡單,呈圓圈形。(7)元代產品器外一般施半釉,挖足淺,足較寬,似玉環底足,足內心有乳 狀凸起。(8)晚唐、五代盤、碗一般采用支釘支燒,通體滿釉,足內有3個支釘痕。宋代器物足端無釉,足內有釉。金、元時期一般采用疊燒,盤、碗內有疊燒痕,也有用一缽一器裝燒的,則僅足端無釉。

        旬邑窯:
    在今陜西旬邑縣,故名。燒瓷于金、元,以青瓷為主。其產品特征是:(1) 胎色灰白,釉色青黃。因距耀州瓷較近,燒瓷具耀州窯特征。(2) 裝飾技法有刻花和印花,紋飾有花卉、海水、牛等題材。(3) 金代產品盤、碗的內心多刮釉一圈,與耀州窯金代瓷器特征相似。

    山東省:
        淄博窯:
    在今山東淄博市,故名。根據考古發現,窯址一處在寨里,燒造瓷瓷,年代為北齊,是目前已發現的南北朝時期北方唯一的青瓷窯址。另一處在磁村,始燒于唐而終于元代。唐代以燒黑瓷為主,宋代燒白瓷 ,金代有白地黑花、白釉紅綠彩、絞胎等品種。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北齊時期產品 1胎體一般較薄,胎質粗,色帶灰白。 2釉色深淡不同,有青褐色的,也有青黃的;釉面厚薄不勻,雜有黑色斑點。后期采用二次上釉法,釉層加 厚,明亮光澤。 3器物以碗、盤、缸為主,造型與南方青瓷略同。但修坯不太細致,底足多挖成凹形。 4裝飾主要是刻劃蓮瓣紋和同心圓紋。 5采用三足支釘疊燒,器物內心留有三足支釘痕。 (2) 唐代產品 1黑瓷釉色瑩潔滋潤,色黑如漆。 2器物以碗為多,還有壺、罐、爐、瓶等。葫蘆瓶造型獨特,大底,頸肩之間無雙系。 3器物底部均為平底,有的中心微內凹。底足厚,有的厚達2厘米以上。 (3) 金代產品 1裝飾出現蓖劃紋。 2碗心都有一圈刮釉。

    河北省:
        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縣,唐屬邢州。故名。以燒白瓷為主,是唐代最負盛名的白瓷窯,與同時代著名的越窯所產青瓷齊名。白瓷分粗細兩類,其特征及鑒定要領是:(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體厚重,胎釉之間敷一層化妝土。 2釉色銀灰,積釉處泛青或泛黃。 3產品有碗、杯、壺、罐、缽和直口平底盤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內滿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較明顯,部分器物足底外緣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無紋飾。(2) 細白瓷 1胎白而細潔,瓷花程度高,胎質堅實致密,胎體厚重。 2釉色白潤如雪,微閃黃或閃青,釉厚處呈淺水綠色。 3不施化妝土。 4產品有碗、盞、瓶、罐、噴、盒和燭臺等,其中鳳頭壺、皮囊壺和穿帶壺等別具一格。 5碗類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墻壁略高于內墻或相當,挖足較淺(玉環底)或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為器內外、足心滿釉,足端露胎。 7光素,無紋飾。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書“翰林”款,為官用瓷。

        定窯:

       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于唐而終于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征及鑒定要領是:(1) 唐、五代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產品:1 胎薄而輕,胎色潔白。 2 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 3 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凈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游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 5 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后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征。 6 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于盤、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并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于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采用北宋后期的覆燒法,燒制“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采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采用覆燒法,反之,往往采用沙圈疊燒法。(4)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瓷器,稱為“粉定”,亦采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征,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磁州窯:
    在今河北磁縣,宋屬磁州,故名。始燒于宋代,終于明代。產品以燒白瓷、黑瓷為主,品種繁多,有白釉黑花、白釉醬彩、白釉綠斑、白釉褐斑、珍珠地劃花、綠釉黑彩、紅綠彩等等,以白釉黑花為主要特征,是宋代北方民窯的代表。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胎有兩種,一種質地堅細,呈灰白色;另一種質地粗松,呈紅褐色。(2) 白釉是奶白色,不太透明。(3) 普遍使用化妝土,器內一般多不掛釉。(4) 以生產瓶、罐、盒、碗、缸、甕、枕等日用品為主,還生產玩具。枕以長方形和如意頭枕面方座兩種形式為多,枕底有的“張家造”、“趙家造”等款字。(5) 裝飾題材豐富,富有生活情趣,如馬戲、熊戲、孩童釣魚、池塘趕鴨、蹴球等,線條流暢,風格豪放。尤其白釉黑花、黑白色彩對比強烈,最具特色。(6) 白釉劃花盤、碗采用疊燒法,器內均有5個條形支燒痕跡。珍珠地劃花色調為橙紅色,色彩鮮艷。(7) 器物上常見題寫唐、宋詩詞及通俗的詩句民諺作為紋飾。(8) 元代產品特點是厚重,碩大,渾圓,大盆,大罐,枕多見。紋飾主要有云龍、云鳳、云雁和魚藻紋等等。

        曲陽窯:
    因在河北省曲陽縣境澗磁村,故名。這是我國宋代著名的定窯白瓷產地。在澗磁村窯區的北宋堆積層下,有晚唐五代的黃釉、黃綠釉、褐綠釉和白釉碗、盆的碎片,故習慣上將這部分宋以前的遺存稱作“曲陽窯”。曲陽窯白瓷器皿,有碗、盤、托盤、注壺、盆、三足爐和玩具等。器形特點是沿口均折邊成厚唇,豐肩,平底,底加圈餅狀實足,也有玉壁形底的。胎骨厚實,斷面較粗,胎色略呈灰,黃。采用蘸釉法,器物外壁的腹部至底部不施釉。釉的質地隨器物不同而異,胎體厚重的器物施釉較粗,釉面凝厚;釉色一般白里泛黃,釉水凝聚處多呈淚痕狀;釉面不開片。胎質細膩潔白者;則施很細的白釉,釉面瑩潤,潔白如玉,是曲陽窯白瓷的佳作。五代時期的白瓷,以唇口碗較多。唇口的作法是在成型后把碗口翻折過來粘合,使口外形成一條凸出的口唇。

        賈壁村窯:
    窯址在河北省磁縣賈壁村,故名。是一處在北方有代表性的隋代青瓷窯場。所燒青瓷瓷質可分為兩類:一類胎質細膩,瓷化良好,顏色灰白,胎面施透明青綠色釉,流釉現象不甚顯著;另一類胎色青灰,顆粒較粗,有黑色斑點,瓷化較差,胎面施透明青褐色釉,常有流釉現象。品種以碗、高足盤、缽為多。特征為胎體厚重,件大而不變形,器內施全釉,外部施釉不到底。由于迭燒,器內均有三個支釘痕,裝飾除缽劃有花瓣紋和波浪紋以外,其它均以光素無紋飾為主。器物成形主要用輪制法。

    遼寧省:
        江官屯窯:
    在遼寧遼陽市江窯屯,因名。為遼金時期民窯。創燒于遼晚期,盛于金。以燒白釉粗瓷為主,兼燒白釉黑花器、黑釉器、三彩等。白釉色白而微黃,黑釉色純黑。所燒器物,以碟、碗、杯、盤、瓶等生活器皿為多。均旋化妝土,黑釉產品多粗糙大器。

        遼陽窯:在今遼寧遼陽或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燒瓷以白釉粗瓷為主, 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白瓷及白地黑花胎體較粗, 均掛化妝土。白瓷燒杯、碗、盤、瓶、罐等器,黑釉則燒大器, 此外,還燒黑釉、白釉、小俑、狗、馬、駱駝等小玩具。

    內蒙古:
        遼上京窯:
    在內蒙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的遼上京臨潢府故城的皇城內,故名。為遼代晚期的官窯。窯場規模不大,但燒制瓷器較精。從遺存瓷片中看,瓷胎很細、紙白、不上化妝土、瓷化程度高、無吸水性。釉色多純白,偶有淡青或閃青色,也有黑釉和低溫的綠釉器。器皿有杯口長頸瓶、長把執壺器, 海棠花式長盤和方盤等。仿定窯制品的盤、碗、瓶、罐、盂、盒等器,極精細。

        林東窯:
    在遼寧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故名“林東窯”。為遼代民窯,窯場規模大,專燒茶葉末綠釉和黑釉大型粗瓷器。胎質粗黃厚重,硬度高而堅致。茶葉末綠釉器以雞腿瓶為最多;黑釉器則多瓷、罐,其中以雙耳小罐為多。

        赤峰窯:
    也稱“缸瓦窯”。在今內蒙昭烏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窯屯,故名。窯址出土有帶“官”字銘文的窯具,證明為遼代官窯。所燒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為主,器皿有杯、碗、盤、碟、壺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盤為多,黃釉有雞冠壺和鳳首瓶。赤峰遼應歷九年(959)駙馬墓出土的白瓷帶“官”字銘文盤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窯產品。

    甘肅省:
        安口窯:在甘肅省的平涼,華亭的安口,因名。舊有“隴上窯”之稱。始燒于唐代,宋元時期以燒制黑瓷"鐵銹花"和青瓷。至明清燒制黑陶與白陶,以粗缸等日用器為主。
        蘭州窯:在今甘肅蘭州,故名。最早見于《元一統志》蘭州土特產, 簡略提到產瓷器,有窯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蘭州志》 山川條:“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數十,皆產煤,州民賴 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經火不裂,故多窯冶,水 岔在州東南六十里,亦有窯冶。”經調查阿干峪,發現元代黑瓷 窯址一處,以黑釉碗為主,《蘭州志》所記初步得到證實。
      
    中國瓷器窯口大全
    (南方篇)  
        長沙窯:
    在今湖南長沙市銅官鎮,又名銅官窯。以燒制青瓷為主,兼燒少量的白釉、褐釉、醬釉、綠釉和藍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窯。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黃褐和微帶紅色,后者往往再敷一層化妝土。胎體較疏松。(2)釉色多種,以青釉為主,青釉青中帶黃色者為多。釉面均有細小紋片。(3)產品以盤、碗、碟、杯、壺、瓶、燈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還有豬、羊、馬、獅、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豐滿端莊,線條圓潤柔和;后期趨于秀麗。以壺為例,前期腹體圓渾,短頸,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單曲柄,條形橫系豎系。后期多為瓜棱腹,喇叭口,細長頸,圓管長流,雙曲柄,模制印花耳系。(4) 裝飾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繪及印花、貼花、彩色斑點等。釉下、釉中彩繪初期形式是單一的褐彩,繪以簡單草率的花草紋,以后逐步演進到褐、綠兩種彩色,一種是以筆直接繪畫紋飾,另一種是在胎上先刻劃紋飾輪廓,然后在刻線上填繪褐綠彩。以彩色斑點作裝飾較普遍,始飾以大圓斑四組,漸變為小斑點組成的紋飾,大圓斑有褐色、褐綠色兩種,小斑點則多數為褐綠或褐藍相間的紋飾。貼花多裝飾在壺、罐腹部,題材有人物、鳥獸、雙魚、葡萄和圓景等,在紋飾上多施以醬釉圓斑。晚唐出現印花裝飾工藝,主要見于盤、碗、碟的器內,紋飾以花卉居多,較簡練。此外,以詩和商品宣傳文字為題材的裝飾也多見。(5) 碗、盤、碟一類器物采用疊燒,器心與器底均無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墊燒,故燒成后一般都不存在痕跡,僅個別噴心發現3枚支釘痕,其中一部產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蓋美化。此外,盤心有作方塊狀露胎的。盒類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無釉露胎。罐類器物則平底內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無釉露胎。

        岳州窯:
    在今湖南湘陰縣,唐屬岳州,故名,燒瓷于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胎色灰白,胎較薄、較輕,胎體不太致密。(2) 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黃或醬綠色的。釉撥且光亮,釉面有細小紋片和氣泡,胎釉結合不好,易剝落。隋代產品均施半釉,內壁與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現象。(3) 器物有碗、盤、缽、瓶、高足盤、四系罐、八棱短流壺等。碗足以圓餅形和玉壁形足多見,高足盤、淺盤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壺具有自己的風格。(4) 裝飾以印花為主,配以劃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裝飾著由團花和卷葉紋組成的帶狀紋飾,高足盤盤心紋飾多達30種以上,尤其是盤中心部位的多層花紋裝飾,為其它各窯所不見。此外,還見有浮雕蓮瓣紋裝飾的。(5) 裝飾方法與長沙窯基本相同,五代時有所改進,采用支釘支燒,所燒盤、碗底部均留有4-6個小而圓的支燒痕。

        湘陰窯:
    在今湖南湘陰,故名。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 共發現三處,以縣城內遺址為最早,出土遺物都具隋 代作風,器身多有印紋裝飾,僅高足盤心紋飾即達三 十種以上,為同時期其他瓷窯所少見。鐵罐嘴遺址標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屬典型唐代式樣,為唐代岳州 窯的一部分。烏龍嘴遺址多印花魚紋碗,碗心飾團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安徽省:
        壽州窯:
    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屬壽州,故名。共發現隋唐窯址六處,是唐代著名的黃釉瓷產地之一。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 隋代產品 1隋代燒青瓷,胎質堅硬,胎體較厚,胎色青灰;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氣孔和鐵質斑點。 2釉色青中帶黃或帶綠,光澤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片。 3裝飾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蓮瓣紋、單弦紋、復弦紋、波浪紋等;貼花僅見卷草紋。圖案的組成常采用帶狀或團花狀。 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2) 唐代產品 1胎體比較厚重,胎色白中泛黃。 2釉色以黃為主,釉面光潤,開小片紋,表層有透明的玻璃質感。大多施用化妝土,但釉與化妝土結合不牢,有剝落現象。 3采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碗、盤內心和底足留有3個支釘或托珠痕。 4器形有碗、盞、杯、缽、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數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盞一類器足的邊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為小長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風格。

        蕭窯:
    在今安徽蕭縣白土鎮,故名。創燒于唐代,而終于金。唐代燒黃、白、黑釉瓷器,入宋 以后主要燒白瓷。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 唐代產品 1胎體厚重,胎質不純,呈焦黃色,胎體內雜有不少白、黑或紅褐色微粒。 2黃釉瓷產品釉色黃中閃綠,流釉處成墨綠色,積釉處有小開片。 3蕭窯與壽州窯相距較近,深受壽州窯影響,產品工藝特征與壽州窯基本相似. (2)宋、金代產品 1胎色有灰白和焦黃兩種。胎質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黃者粗。 2以白瓷為主,釉色白,釉薄處灰暗無光,釉厚處呈牙黃色,并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還 兼燒黃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種。 3采用3足支釘或托珠疊燒,故碗、盤等器內心和底足留有支釘或托珠痕,一般3個。 4器形除碗盤外,還有枕、雙耳罐、小件瓷塑動物等。

        繁昌窯:
    在今安徽繁昌縣,故名。燒瓷于宋代,專燒青白瓷。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較薄,胎色白中閃青,釉面光潤。(2)碗盤類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顯,底足可分三類; 1平底內凹。 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產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溫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無紋飾,碗內心飾團花紋較多見。(5)采用墊餅墊燒,器物足內無釉。

        淮南窯:
    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稱名。是一處隋代的青瓷窯場。燒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盤、小口罐等。胎質堅硬、 細膩、擊之音脆。胎壁較厚、斷面較粗、有大小不等的 氣孔和鐵質斑點。青色釉為透明玻璃質、光澤好。釉層 厚薄不均,釉厚處色濃,釉薄處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帶 綠,有的青中帶黃,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開 片,積釉處往往產生一種紫翠色的窯變釉。瓶和罐上有 裝飾紋樣,方法有印花、劃花、貼花三種。劃花有單弦 紋、復弦紋、弧紋、波浪紋、蓮瓣紋等。貼花只見卷草紋一種。

        泗州窯:
    在泗州境內(今安徽泗縣),故名。始燒于宋代。 以燒白瓷著名。最早見于南宋周輝《清波雜志》,渭 泗州窯在泗縣附近,所燒瓷器也屬定窯系。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宿州窯:
    在宿州境內(今安徽宿縣),故名。始燒于宋代,以燒白瓷為主。 南宋周輝《清波雜志》:“輝出疆時見虜中所用定器,色瑩凈可愛, 近年所用乃宿、泗近處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窯作風; 明清兩代文獻著錄宿州窯者多來源于此。窯址迄今尚未發現。

    江蘇省:
        均山窯:
    在江蘇宜興丁蜀鎮之均山,故名。是東吳后期至唐代的青瓷窯場。常見青瓷品種有缽、碗、盞、洗、壺、罐等。青釉常作豆綠色,微微泛黃,器黑滿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裝飾花紋有弦紋、水波紋、斜方格網紋、聯珠紋和鋪首,耳面常印有人字紋。

    四川省:
        邛崍窯:
    窯址在今四川省邛崍縣,故名。創燒于南朝,是隋唐時期四川的一處重要青瓷窯場。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體較厚,胎色多種,以紫紅色胎為主,還有灰色、土黃色、黃中帶褐等,胎中有分布均勻的細砂料。胎釉之間往往施一層白色化妝土。(2)釉色有青釉、青釉褐綠斑、青釉褐綠彩繪等品種,與湖南長沙窯有不少共同點。(3)南朝時期的器物,常見的有四系壺,壺的四系多為橋形;還有斂口的小杯,高足盤則具有隋代作風。唐代器物造型多樣,有碗、壺、罐、洗、盤、瓶等器,不少器物具有四川地區特色,在其它唐代瓷窯中極少見,如提梁罐,口大于底,罐身成斜線形,在口緣上有弓形提梁,便于提攜。油燈的制作也極別致,碗形燈為夾層,中空,可注水降低油燈的熱度,減少油的過熱揮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還大量燒制小件雕塑,有動物、雜技傭、胖娃娃等形象,姿態生動。(4)裝飾紋樣簡單,除青釉褐綠斑、褐綠彩繪外,點彩較多,有用褐點組成紋飾;或用褐彩點成一圈,中央點綠彩;也有用褐綠兩色間隔排列組成紋飾等。

        彭縣窯:
    在今四川彭縣,故名。燒造年代為宋代,專燒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發現的唯一白 瓷窯址。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體致密,胎色白中閃黃。釉面光亮,釉色白中帶黃,但有一部分呈灰白色。 (2)產品以碗、盤、碟為主,瓶、罐、洗、盒等品種極少。 (3)裝飾有刻劃花、印花、堆線三種,前二種與定窯風格類似。刻劃花以雙魚紋多見 ,還有纏枝牡丹、折枝蓮、蓮瓣及風扇形花瓣等。印花紋飾以花鳥為主,如飛鳥銜草、 鳳穿牡丹、鷂鷹穿花、雙雁、魚鴨、鴛鴦戲蓮圖及各種纏枝花、折枝花、朵花紋,鳥類 多為展翅飛行,最大特點是都不畫足。堆線是用瓷漿以筆勾勒出六根線條于碗、碟的內 壁,表示六出花瓣,或用六條曲線表示花瓣形。 (4)與定窯的區別 1.彭縣窯口沿有釉,器內和外底粘有砂痕,圈足端或底無釉,產品皆施化妝土。定窯 口沿無釉,器內外光潔平整,圈足內有釉。 2.彭縣窯的六出花瓣采用白色瓷漿堆線,較淺;定窯則以起棱線條表示。 3.印花效果彭縣窯顯得有些模糊不清,線條略為呆板;定窯則紋樣清晰流暢。

        青羊宮窯:
    在今四川成都市青羊宮,故名。始燒于南朝,結束于唐末、五代,以燒制青瓷為主。其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色有灰白、紫、淡紅色三種,紫色和淡紅色胎體較粗糙、疏松,瓷化程度較低。(2)釉色有豆青、米黃、褐青等,除個別器物施釉到底,一般均施半釉,釉層淺薄,釉面有細小開片,有剝釉現象。(3)產品有壺、盤、碗、杯、罐、缽、硯、爐等。壺為淺盤口,短頸;罐、碗皆斂口;壺、罐的共同特點是鼓腹、平底,肩部橫安橋形系或豎安復式系。有的盤帶喇叭形高圈足。硯均多見。絕大多數器物的底足為微內凹的圓餅形實足,且邊棱削去;小圓餅形實足碗是青羊宮窯的大宗產品。(4)裝飾簡樸,主要采用彩繪、模印、刻劃等裝飾方法。紋飾有菊花、蓮瓣、卷草、麥穗、聯珠紋、圓點紋與凹凸弦紋。彩繪裝飾可分高溫釉上、釉下彩兩種,用褐彩或黃彩繪聯珠紋等紋飾。

        廣元窯:
    在今四川廣元縣,故名。始燒于唐代,停燒于南宋末年。燒瓷品種較多,以燒黑瓷 為主,兼燒醬釉、綠釉、黃釉瓷等。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色有灰、褐、紅、褐黑等種,褐為主,質地堅密,瓷化程度較高。 (2)黑瓷品種除純黑外,還有兔毫、玳瑁、油滴等。 (3)產品有碗、盤、瓶、罐、壺、爐、盞、茶托及猴子騎小狗瓷塑等,碗、盤的外壁 多為半釉,足為玉壁底或矮足環底。較有特色的產品有玉壁底弇口黑釉茶盞及黑釉凸 線紋罐。 (4)裝飾有畫花、刻花和印花三種。畫花多在碗、盤的內壁;也有在碗的內壁從口至 底用白釉繪五條直線,然后再澆黃釉,把碗分為五瓣的葵形碗。劃花為簡單的花草紋, 印花多見水波紋。

        大邑窯:
    在今四川大邑,故名。為唐代四川大邑,故名。為唐代四川地區白瓷產地。 最早見于杜甫《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詩:“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綿城 傳,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據此大邑白瓷碗當具胎薄、質堅、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與唐代著名邢窯白瓷極為相似。但窯址至今尚未發現, 四川地區唐代墓葬中也無此窯白瓷出土。
        華陽窯:也稱“琉璃廠”或“琉璃廠窯”。在今四川成都華陽勝利鄉一村,故名。 建于宋代,燒瓷品種有黃釉及黃釉綠彩,遺物以綠色彩繪較多,有黃釉綠彩 大盆,盆里中心刻雙魚紋,兩魚逆水并游,輔以水草,線條自然流暢,有較高水平。

    云南省:
        玉溪窯:
    在今云南省玉溪市,故名。創燒于宋元,而止于明,燒制青瓷和青花瓷器,其特征是:(1) 青瓷有印花、劃花及問紋飾三種,印花多陽紋花卉,劃花為簡單的云紋及水紋等。釉色青灰。(2) 元末明初開始仿制景德鎮青花瓷器,胎質較松;釉色青灰,與所產青瓷相同;紋飾簡單粗獷,以魚藻、折枝花及四佛杵等花紋居多。(3) 器形以盤、碗為多,還有玉壺春瓶、罐等。

    廣東省:
        西村窯:在今廣州西村,故名。燒瓷于宋代,品種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種,以青白瓷為主,所產瓷器大多外銷。其次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胎色白中顯灰,胎質堅致。(2)器物造型多樣,有盤、碗、壺、杯、盆、盒和玩具等。鳳頭壺及刻花折沿大盤可代表其特色。(3)裝飾以印花、刻劃花及彩繪為主,青白瓷刻花加褐色彩繪是其特有品種。此外,在青白瓷刻花大碗上部,刻劃一條寬帶形纏枝花卉,在其它宋代瓷窯中也很少見。(4)青瓷印花盤、碗,里印纏枝菊花紋,內心一朵團花,外壁刻斜線裝飾,與陜西耀州窯同類產品風格雷同,顯系受耀州窯影響。

        潮州窯:
    在今廣東潮安縣,唐宋屬潮州,故名。始燒于唐代,終于宋。唐代燒青瓷和醬褐釉瓷,宋代以燒青白瓷為主,兼燒青瓷和黑瓷等。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1)唐代產品胎質一般呈灰色,胎體較厚。釉面一般均有細小開片。器形有碗、碟、壺、杯、罐、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為多見,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內凸起四條直線。青瓷器物上有點褐彩裝飾的。(2)宋代產品胎質細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種。施釉較薄,一般都有細小開片。(3)宋代瓷器器形有碗、盤、杯、壺、瓶、爐、罐、盆、燈、粉盒、硯、筆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產品以浮雕蓮瓣紋爐和喇叭口、長頸、細長流的壺最具特色。(4)青白瓷裝飾以劃花為主,其次是雕刻、鏤空和褐色點彩,印花很少見。劃花線條簡樸流暢。內容以弦紋、卷草紋、平行斜線紋為主,其次是蓖紋、蓮瓣紋和云龍紋等。青白瓷佛像的頭、眼、須部常點以黑褐色彩,此為一大特點。(5)青瓷產品中較有特色的有貼花雙魚紋盤,雙魚紋是貼附上去的,釉色較淡,胎質較松,與南宋龍泉窯青瓷貼花雙魚紋盤有區別。(6)器物一般采用墊餅或墊環裝燒,故底足無釉。盆類器皿中有的采用疊燒法,盆內底留有支釘痕,一般為5個支釘痕。

        廣窯:
    地在廣東肇慶陽江。宋南渡后所建,胎質粗 而色褐。器多天藍色,不甚勻稱,釉厚處或作靛 藍色,釉薄處或作灰藍色,無釉處呈黃醬色。
        惠陽窯:在惠州境內(今廣東惠陽),故名。共發現窯址兩處: 一在窯頭山,創燒于宋代,以青白瓷為主,釉色不穩定,有青白、偏黃、淡黃與淺灰各色,裝飾有印花、刻花兩種,紋 飾題材內容豐富,造型多種多樣;一在白馬山,創燒于明中 期,專燒青瓷,碗外刻菊瓣紋,里印福壽字,這類青瓷浙江龍泉窯大量生產,白馬山窯應屬龍泉窯系。

    廣西省:
        永福窯:在今廣西永福縣,故名.燒瓷于宋代,以燒青瓷為主.其產品特征和鑒定要領是: (1)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青黃、青灰、翠青、醬色等,以翠青釉最佳,在江南瓷窯中極少見,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2)產品以碗、碟等日用品為多,還有腰鼓、壇、罐、壺、瓶等產品。腰鼓造型與北方瓷窯產品不同,器形較小,兩頭粗中間細長,一頭敞口呈喇叭形,一頭呈圓球形,釉下繪褐彩圖案。(3)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貼花、和彩繪,以印花為主。紋飾多以花卉、海水、蜻蜓、游魚為題材,尤以纏枝菊花、折枝牡丹紋較多見,大多采用模印,花紋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受耀州窯影響。(4)裝燒方法采用支釘疊燒,碗碟的器內或器底留有4--5個支釘痕,以5個為多見。
        藤縣窯:在今廣西藤縣,故名。燒瓷于晚唐五代至宋,晚唐五代燒青瓷及醬褐釉瓷,宋代燒青白瓷。其宋代白瓷產品的特征及鑒定要領是:(1)胎質潔白,細膩,堅致,胎體較薄。少數胎體較厚,質地疏松,胎色呈灰白或紫色。(2)釉色青中偏白,有少量呈青灰或米黃色,有的有細小開片。(3)器形有碗、盤、盞、碟、杯、缽、壺、罐、瓶、燈、枕及腰鼓等,以碗、盤、盞、碟為主,制作規整。造型多取材于植物的瓜果、葵、蓮等,有作瓜棱形、葵瓣形和蓮瓣形的,也有僅作葵口、蓮瓣口的。(4)裝飾以印花為主,兼用刻劃花和貼花等手法。紋飾常見的有纏枝、折枝花卉,纏枝卷葉、束蓮、萱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飛禽等等,而以纏枝花卉最流行,花卉主要有菊花、牡丹、芙蓉、蓮等。印花線條清晰流暢,但較繁縟。纏枝花紋在耀州窯等瓷窯常見,但以席紋、菱形紋等作襯底紋的紋飾為藤縣窯所特有。蓖紋在龍泉窯、耀州窯、福建諸窯中多見,但以細密的蓖紋作波濤洶涌的海水,海水中有一海獸的圖案,為其它瓷窯中未見。(5)早期普遍采用一缽一器的仰燒法,器物圈足或圈足內無釉露胎,足壁內墻斜削。后期采用疊燒法,器物內底往往留有沙圈墊痕。
        容縣窯:在容州境內(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故名,建于宋代,發現兩處窯址,一在縣西,燒青白瓷,遺物以碗最多,此外尚有杯、盞、盤、壺、缽等器;一在縣東,主要燒綠釉,綠的色 調與低溫鉛釉者不同,遺物有印花纏枝菊紋小碗,紋飾布局一如北方耀州窯系風格,唯胎白而薄,釉色翠綠艷美。
        興安窯: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嚴關附近,故名。始燒于宋代,地面遺物以青瓷占主要比重,尚有黑釉及玳瑁釉標本;裝飾多為印花,印紋陶范也有發現,印花碗有荷花流水紋及福海壽山字銘。   

    永福 景區   
      永福縣處于自治區發展旅游業“四區帶一龍頭”總體布局和大桂林西旅游環線的黃金線路上,湘桂鐵路、桂海高速公路貫穿縣境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對發展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漢唐以來永福就是桂林西南的屏障,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交融的第一站,因而留下了眾多極有特色的人文景觀。有江南保持最完整的古城--永寧州古城、有聞名于世的百壽圖及大“福”字石刻,還有仙姑巖懸棺、宋代窯田嶺窯址等。同時永福又是越城嶺、駕橋嶺兩大山系的結合部,這一特殊的地質地貌又構成了眾多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觀,有百里挑一的世界奇洞麒麟巖、有秀美的板峽湖、有“水清魚讀月,山靜鳥談天”的西江、有獨具開發價值的生態旅游景區龍江森林公園,還 有蘊藏著極具開發價值的地下溫泉資源等。尚未開發的景區有板峽湖度假山莊、百壽風景區、金雞河水庫。

    百壽巖 
    百壽巖又名夫子巖,位于百壽鎮東北 500 米 后背山腳,與永寧古城隔江相望。巖深 30 米 ,巖口寬 9 米 。巖頂石壁上鐫刻有《百壽圖》,百壽巖因此得名。全圖主體是一繁體楷書大“壽”字,長 175 厘米 、寬 148 厘米 ,筆力遒勁、雕刻精工。獨具匠心的是筆劃中嵌入一百個小'壽”字,一字一體,無一雷同,白圖騰文字直至篆、隸、真、草諸體皆備,每字旁均注明文體出處,今人視為珍寶。巖壁還有趙孟頫書的“寧壽”,明代總兵俞大猷的《壽巖石壁題銘》和都御史張腫的《平定古田大功碑》,以及其他題詩石刻 23 處。巖中石刻 1980 年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寧古州城 
    永寧古州城位于百壽鎮北端建于明成化十三年 (1477 年 ) ,始為土城。明成化十八年改為石筑,城垣內外壁用清一色大料石砌成, 中間用泥沙填心,夯整牢固。有“東興”、“鎮寧”、“安定”、“迎恩”四座拱形城門。城墻周長 1277 米 ,高約 6.33 米,厚 3.2 米.墻上建城垛 637 個,窩鋪 12 個,兵馬司 4 處,門樓 4 座。如今城墻仍完整無損,是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古石城之一,1980 年被列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窯田嶺窯址
    在縣城南部 2 公里處的洛清江兩岸,面積約 1 2 平方公里,具體分布在窯田嶺、徐水沖、大部嶺、塔腳嶺、牛于坪、鬼塘嶺、瓦窯嶺、木浪頭八個地方,共二十二座。其中徐水沖兒座窯址現在保存最為完整。窯附近,瓷品遍地散布,1979 年自治區文物工作發掘二座窯,出土了碗、盤、碟、壺、罐、腰鼓等二十多種青釉印花瓷器,據考征,屬宋代青瓷器窯址。 1980 年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三北洲窯址
    位于縣城北 2 公里 處,為宋代青瓷窯址,表面上已分不出幾座,僅一座斜坡龍窯仍保存完整。 800 平方米 的堆積層中遺物散布,有碗、盤、壺、瓶等彩釉瓷器。 1983 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陶窯舊址 宋末陶器窯址
    在三皇鄉清水村甕窯屯西面對門嶺上,共 6 座窯室,每座窯室均從山腳砌成一條長蛇形的陵崗至山腰,兩旁罐、瓶、甕、缽等陶器碎片堆積物有 3 米 多厚。陶器胎質灰色粗糙,大多無紋無釉,少數器物薄施青釉。南面第二號 44 米 ,寬 6 米 的窯保存較為完整。
     

    AAAAAA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无码|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3d无码纯肉动漫在线观看| 精品卡一卡二卡乱码高清|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华人在线亚洲欧美精品| WWW夜插内射视频网站| 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久久大蕉香蕉免费| 在线观看成人年视频免费| 日本一卡2卡3卡4卡5卡精品视频|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制服| 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国产精品国语对白露脸在线播放| 污污污污污污WWW网站免费| AV老司机色爱区综合|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亚洲日本VA午夜在线电影|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久久久久久禁播电影| 国产迷姦播放在线观看| 一本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无码专区| 97午夜理论电影影院| 最新国产乱人伦偷精品免费网站 |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 欧美饥渴熟妇高潮喷水| av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 国产精品自拍午夜福利| 伊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综合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