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鳴向月圖(中國畫) 孫鴻鈞
近些年來,孫鴻鈞多以山水畫游弋于畫壇,大作小品皆渾然天成,或返璞歸真,氣勢雄偉;或優雅飄逸,意蘊綿長。沉浸其中細細品讀,令人遐想聯翩、心曠神怡。
就像山水大家黃賓虹所認為的,畫的最高境界,“以自然為極則” 。孫鴻鈞潛心于山水畫創作,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豐腴的沃土,融入西方繪畫技巧之精華,潛心揣摩、勤于探索,逐漸形成了自然靈動而又恢弘飄逸的藝術風格,體現了一個山水畫家質樸率真的本色。
畫由心生,更以性情為本。從這個角度去審視,孫鴻鈞選擇的創作路徑是正確的,并且充盈著“返璞歸真”的氣勢。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即是對民族精神的傳承和光大,是畫家對本民族文化的認知與弘揚;也唯有中國山水畫最能體現畫家的真性情,以及作品中凸顯的鮮明民族特色。孫鴻鈞選擇的創作路徑反映出他繪畫時的一貫心態,即在一個較長時間段里,心無旁騖地傾情于山水表述,并且腳踏實地的堅守下來,期間沒有絲毫猶豫的動搖,更沒有趨于現代流行的“任性”之舉。他以畫家的真誠使作品具有了別樣的韻味與特色,以至于在多個畫展中,僅從畫作的色彩上,就能看出孫鴻鈞與其他畫家的區別及個性。這也許正是孫鴻鈞繪畫的與眾不同之處。
如此說來,孫鴻鈞的山水畫是否因為纏綿于同一題材,創作路徑也變得狹窄了?恰恰相反,正因為長期專致于山水畫創作、研究,孫鴻鈞筆下不僅多了些許堅韌與靈性,也洞開了更加寬闊的創作新天地,尤以渾厚細膩和意蘊醇厚而充滿了盎然生機。他的山水畫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師傳統“小橋流水人家”的情景再現。這類畫作被孫鴻鈞賦予了唯美而又儒雅之神韻,無論是氣氛烘托,還是人物描摹,均呈現出濃郁、鮮明的文化特質,反映了畫家內心的感悟與不盡的情緣。然而,即便是渲染、彰顯儒雅之氣,孫鴻鈞也決然跳出了“小橋流水人家”孱弱和虛幻的窠臼,多以濃墨重彩表現山川、河流的優雅、莊重,自強烈的色調對比中映襯畫面的意境之美、樸拙之氣。能做到這一點,實在不容易。我們知道:傳統的中國山水畫大都注重清幽飄逸的格調與品位,使觀者“如沐春風” ,得到心靈的陶冶與享受。而孫鴻鈞則善于自渲染高山峻嶺的磅礴之勢中,尋求頗具沖擊力的“視覺效應” ,依托磅礴之勢與孱弱、虛幻間營造的反差效果,形成或婉約飄逸、或氣勢雄渾的山水景色,宛如從傳統山水畫中衍生出一派新氣象、新景色,雖尚未構成令人矚目的宏大氣勢,但那入神之境入化之境卻也足夠耐人咀嚼、耐人品評的了。而他另一種類型的山水畫則為反映當代山川景色的作品。這些作品與中國傳統山水畫相比較,凸顯出“楊柳新枝”般的清新與探索性。畫作中,孫鴻鈞的“點睛之筆”不在于樓臺亭閣、山水景致的變幻,而是把握住了營造山川景象氛圍的尺度,用清新而又斑斕的色彩,潤染了山巒起伏、云煙氤氳的朦朧氣勢;意思不淺露,卻又蘊含于細膩的筆墨之間,在整幅作品中借助細微的色調變化,表現了當代錦繡河山的壯觀、秀麗之美。
應當說,孫鴻鈞的山水畫既講究中國傳統繪畫的章法與筆墨,又不拘泥程式化的繪畫模式;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夠在構圖、色彩和畫面布局上,讓觀者悟出其苦心經營般的探索與渴求。孫鴻鈞也善于從其他畫種里汲取營養,從他著力潤染的山峰、云霧中,不難看出油畫、水彩、木刻等畫種的身影。而這種融合又是富有創造性的,賦予了工筆山水畫新的元素與靈動的效果。但最能撼動觀者心靈的,仍是畫家所擅長的“細膩之美” ,即在平穩中求變化——小橋流水、野草閑花,越是細微、空靈之處,越能以物傳神。包括山川丘壑的變化,河流樹木的呈現,既不是傳統繪畫技藝的再現,亦不止于實景的臨摹,而是將“物象”的景色自然化、細致化了。這樣的變化緣于畫家對大自然的特殊感受,更緣于畫家心中迸發的創新觀念和創作激情,所謂“于平穩中求變化” ,才能畫出與眾不同的“逸品” ,也正是這個道理。
除了謀篇布局方面的雄渾大氣之外,孫鴻鈞的山水畫還優于“造境” 。傳統的中國山水畫,多年來已形成程式化的繪畫模式,若想有所拓展和突破,尚需畫家尋求更加唯美的描摹境界,尤其注重在“造境”上下功夫,方可走入絕妙的境地。眾所周知,美到極致的山川景象往往來源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孫鴻鈞深諳此道,他筆下的叢林峻嶺、瀑布清泉以及山壑間彌漫的云霧,無不傾注了畫家對大自然的真實情感,所呈現出的詩情畫意,流淌出的幽幽心音,不造作、不牽強,一筆兩筆,皆成氣象,筆墨點染,盡顯韻味。所造山水“畫境”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妙趣天成。
北宋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凡畫有八格:石老而潤,水凈而明,山要崔巍,泉宜灑落,云煙出沒,野徑迂回,松偃龍蛇,竹藏風雨也。 ”孫鴻鈞潛心作畫數十載,在繪畫功力上亦有著獨特的匠心和功力。他舉筆即謀氣韻,所畫巍峨山川境險意深,潤而生動,畫中極少有一蹴而就之筆,且用墨精彩,設色高華;山間樓閣布置錯雜曲折,顧盼生姿,真正走入了“有理、有氣、有趣”的唯美境界。
來源: 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