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神話小說?不,其實山海經很有可能是人類丟失的一個時代。 通常認為,《山海經》的第一卷《南山經》記錄了東起浙江舟山群島,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五省的地區。 然而,跟古人比,現代人的想象力,實在是太“宅”了。 《南山經》真正記錄的,很有可能是一條古人類遷徙之路。 因為在《南山經》中提到的很多動物,在中國可能找不到原型,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到全世界,就一定能看到類似的動物。 比如《南山經》中記載的第一座山,招搖之山。這里有一種名叫狌狌的動物,形狀像猴子,但是長著白色的耳朵,匍匐著像人一樣的行走。 狌狌 匍匐著像人一樣行走,也就是佝僂著兩足行走,那么只有長臂猿是這樣的。 巧合的是在緬甸,正好有這么一種白耳長臂猿。它的名字叫白頰長臂猿。白頰長臂猿有兩邊臉頰有白色的長毛,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耳朵,可以說從外觀上幾乎完全復合。 白頰長臂猿 至于說什么吃了這種猴子后能健步如飛。古人么,每天的生活除了打獵就是吹牛。山海經中,關于吃了或者佩戴了就會如何如何的記載很多,古人搞點封建迷信很正常,很多沒有科學依據,我們暫且不論。但是看外觀,可這是非常符合的。 然后根據書中所寫,招搖之山向東走東三百里是亶爰之山有一種叫類的動物,像貍貓但是長著鬣毛,也就是說,像貍貓頭頸部卻長著不一樣的毛發。而且雌雄同體。 類 根據上面的推斷,古代旅行家們已經到了泰國、老撾、柬埔寨邊境一帶。東南亞有一種名叫熊貍的動物,符合描述。熊貍是貍貓的一種,通體黑色,頭頸部有金黃色的鬣毛。而且兩性差異非常不明顯,乍一看各個是“爺們兒”。具體為什么,還請大家自行百度,這里寫詳細了,估計就要封號刪文了。 熊貍 古人的旅行繼續著,又在青丘之山看到了九尾狐。很顯然,九個尾巴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也許人家說的是它的尾巴被分為了九節。 九尾狐 那符合這個條件的動物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浣熊,也叫小熊貓。在四川一帶也被稱為九節狼。因為它尾巴上的花紋,好像給自己的尾巴分了好幾節一樣。 小熊貓 后來,古人又在某個入海口遇到了一種叫赤鱬的魚,其狀如魚而人面。這下連推測都不用推測了。 赤鱬 在澳大利亞沿岸,有一種水滴魚,就是全身粉紅,面部像一個苦大仇深的男子,鼻子大的跟章魚哥似的。如果不知道有這種生物,還以為是什么P出來的靈異照片。 水滴魚 在《南次二經》中第一座山是柜山,西臨流黃,也就是沙漠,有一種長著人手的豬,多在土坑中出現。 這種長著爪子愛挖洞的豬豬,就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土豚。被當地土著成為“土里的豬”。不過它還有另一個非常有名的名字:食蟻獸。 食蟻獸 此外,還有一種叫狡的兇獸,狀如犬而豹文。長得像犬,身上有豹子一樣的斑點,那么應該是食肉動物。這不就是獅子王里面的反派嘍啰,非洲斑點鬣狗么。 還有一種叫水馬的生物:“其狀如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這是一種長得像馬,身上有花紋,尾巴像牛。既然,名叫水馬,那么一定跟水還有點關系。 水馬 如果我們秉承研究之前的大膽設想的話,我們可以提出假設:這里是非洲,這種水馬有著黑白相間的花紋。非洲大陸多是干旱少雨的草原,只要是馬想在這里生活就只能逐水草而居。在遷徙的過程中,必然會途經水源地。而水源地又通常是文明世界的人類聚居的地方。所以古人命名為水馬是情理之中。 所以這種馬的名字我們也就知道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斑馬! 斑馬 此外,在《山海經》中記錄的神話也非常有意思。比如里面曾經記載了一種叫灌疏的野獸。它長得非常神奇,“狀如馬,一角有錯”,像馬也就算了,還長著一支角,角上還有錯雜的紋路。這部分明就是西方傳說的獨角獸。西方的獨角獸通常被形容為是苗條的白馬,額前有一螺旋角。獨角獸的傳說在西方世界廣泛傳播,起源于古希伯來地區。由于獨角獸的傳說太過出名了,以至于古代很多博物學家都言之鑿鑿的說這玩意真的存在。 然而到了中國,除了《山海經》之外,幾乎再沒有第二個神話在獨角獸上過多著墨。由此可見這個東西,根本就是個舶來品。 事實上,《山海經》中不少生物的描述可以在非洲,中亞,東南亞,甚至是澳大利亞看到。然而智人,人類的祖先,真的是從非洲走遍這個星球的。 山海經地圖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猜測,《山海經》一書講述的其實是人類從非洲走向中國的見聞。非洲智人從非洲走出來,口口相傳一代一代的把記憶傳遞給后人,或許其中有一部分傳說走樣了。不僅記憶失真,還摻雜了大量想象和臆造的東西。但是古人為了求生,沒工夫犯文青病、編故事、熬雞湯,所以早期的神話其實就是變異的歷史。是古人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對世界的認識。 只要我們抓住傳說動物最主要的特點,就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其中的動物原型。 我們可以在《山海經》的故事中感受到古人那開天辟地一般的想象力,感受人類最淳樸,最直觀的智慧。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闭驗槿祟惥哂邢胂罅?,才能走到今天這一步。畢竟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生來就有的,他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通過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他們迫切地想要把自己的感受說與父母聽。 但是很多家長,都不重視孩子想象力與發散思維的培養。 比如孩子對你說:“媽媽,我們摘幾朵白云回家做云朵面包吧?” 這個時候,如果你告訴他白云是摘不到的,因為它是由水汽凝結而成的。那么,孩子的想象空間就會被你大煞風景的知識給填充。 最終變成了和其他孩子一樣的“標準答案制造機” 那么,要如何呵護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呢? 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古代神話。 作為古代神話集大成者,《山海經》絕對是培養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書籍。因為神話正是古人最淳樸的想象力的集合。閱讀它們 唯一的問題是《山海經》大量采用了古文進行描述。解讀起來非常困難。再加上里面寫的很多東西多是紀錄性質,讀起來非常枯燥無味,就是很多對《山海經》感興趣的大人,看一眼也就退敗了。 但是在讀這本《寫給孩子的山海經》時,就沒有那么多問題了。 人神篇、異獸篇、以及魚鳥篇,三大本 作為一種兒童圖書,《寫給孩子的山海經》沒有按照枯燥難懂的地理方式進行區分,而是將內容以人們最感興趣的方式分為了人神篇、異獸篇、以及魚鳥篇,三大本,以圖文和普通話的方式,向人們詳細介紹了山海經中的奇珍異獸和神奇見聞。 讓孩子在神話的神話中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對世界的想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