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紀中葉,大和朝廷大體上統(tǒng)一了日本列島,日本國王曾多次向中國南朝政權(quán)遣使朝貢,并請求授予封號。公元589年,隋朝統(tǒng)一了中國,結(jié)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動亂,社會經(jīng)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當時的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攝政時期,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 所以,圣德太子為了直接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而向中國派出了遣隋使。一直到了盛唐時期,日本派人前往中原學習先進的政治及文化,前后就有十九次遣使記錄,但是,這期間能夠完成的只有十六次。這其中,尤以阿倍仲麻呂、吉備真?zhèn)潆S行的第八次遣唐使最為著名。 當時,唐朝可謂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最強國,確實值得那些小國家們?nèi)W習。在這些日本使臣啟程回國之時,唐朝政府都會派人跟他們結(jié)伴而行,送他們一程。有時候,唐朝也會派使者前往日本,向日本學習一些好的東西。這其中,就發(fā)生過很多有趣的事情。 第一個:公元630年,日本天皇正式派出使臣前往唐朝領(lǐng)土,謀取與唐朝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外交關(guān)系。第二年,日本的使臣到達首都長安,見到了繁華的都市,也算大開眼界。使臣受到唐太宗的親切接見,跟他們談起了地域差異。 到了公元632年,日本使臣要回國,唐朝皇帝考慮到此去路途遙遠,特意囑咐說:以后不用每年都來朝見。同時,還讓新州刺史高表仁去訪問日本。這一年的十月,高表仁率隊乘船前往日本,他們在大阪附近登岸。日本天皇知道是中原唐朝派人前來十分高興,于是,立即組織了盛大的歡迎儀式。 大量日本人乘船到江口迎接他們,船上張燈結(jié)彩、鼓樂齊鳴,熱熱鬧鬧地迎接這些貴賓。可是,從迎接儀式開始,高表仁的隊伍就跟迎接他們的日本王子,因為禮節(jié)的問題吵了起來。原來,高表仁要求日本天皇親自來接受唐朝的國書,還得面朝唐朝國土的方向,以表示對唐朝的尊敬。 可是,日本王子覺得這個有點過分,不同意以這樣的方式完成迎接儀式,認為雙方是平等的,唐朝不能顯得高人一等。最后,雙方爭執(zhí)沒有結(jié)果,高表仁轉(zhuǎn)頭直接回到了中原,并沒有去面見日本天皇。倒是日本還挺客氣的,仍然派人護送唐朝使臣團到對馬島附近。 因為這個事,日本和唐朝關(guān)系破裂,二十年不曾往來。高表仁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才抵達日本本土,卻因為這么一件小事打道回府。可見,他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他只顧及自己的情緒,卻忘記了此行的目的。而高表仁回到長安,不僅沒有得到唐太宗的體諒還直接被革職查辦,甚至,兩年的俸祿銀子都被罰沒了。 第二個:公元663年,唐朝和日本因為朝鮮問題,在白村江打了一仗,結(jié)果,日本慘敗。這下,日本開始慌亂了,他們害怕唐朝大軍會繼續(xù)進攻,甚至,攻入日本本土。于是,日本在本土的島嶼上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城墻,足足有三道防線。但是,未曾想到的是,唐朝這個時候卻向他們提出和平解決爭端。 第二年五月,駐守在朝鮮的唐軍主帥劉仁愿,派出郭將軍訪問日本,并表達愿意重修于好。第二年,唐朝政府又派出上柱國劉德高訪問日本,帶來了唐朝統(tǒng)治者的善意,希望雙方能夠建立良好的外交關(guān)系。公元667年,唐朝再次派出上柱國司馬法聰訪問日本,同樣表達了來自唐朝的善意。 接見幾次訪問之后,還是沒能消除日本的猜疑。因為這幾次訪問,使臣都沒有見到日本天皇,而日本人總是找各種借口,將唐使臣擋在京都之外。使臣只能到達九州島,然后,就回去了。公元671年,唐朝再次派出郭將軍訪問日本,這一次的規(guī)模比較大,總?cè)藬?shù)有近兩千人。 他們乘坐47膄船,在這一年的十一月,到達了日本的比知島。這么龐大的訪問使團,讓日本都震驚了,就像唐軍前來攻打他們一樣。雖然,日本知道他們的來意,但是,唐使臣還是沒能見到天皇,因為他們的天皇在這一年過世了。 第三個:公元八世紀的時候,日本內(nèi)部經(jīng)歷了一場文化改革,他們開始虛心向中國學習,經(jīng)常派人前來唐朝,所以,兩國進入到了一個友好交往時期。唐玄宗時期,日本曾三次派人前來拜訪,每次都是四只船,且人數(shù)都在五百人以上。 這一段時間,日本和新羅的關(guān)系十分緊張,他們不能經(jīng)過朝鮮半島,只能從南邊入海駛向中國。這條海上路線雖然縮短了,但是,海上情況復(fù)雜,風險很大,一不小心就回不來了。公元753年,日本第十一次前往唐朝的使團,在回國的途中就出意外了。 當時,使團乘坐的船只遇到風暴,大使乘坐的船只被風吹到了東南亞越南附近,使臣只能先到達大唐,再想辦法回國。日本方面為了迎接使臣回國,他們派出了高元度去大唐迎接,并打算將他接回國。但是,高元度也不敢去冒險,這次選擇從渤海國進入大唐。 當時,唐朝正經(jīng)歷“安史之亂”國內(nèi)動蕩,唐朝統(tǒng)治者因為國內(nèi)不夠安全,暫時不同意這個日本使臣回國。同時,唐朝統(tǒng)治者讓高元度從南邊先回去,并跟他們的天皇匯報這一情況。公元761年,唐朝派出了宦官負責護送高元度回國。他們在蘇州打造了一膄大船,再抽調(diào)了越州九名壓領(lǐng)官和三十名水手。 這膄船直到八月份才到達日本九州島,隨軍護送的唐朝士兵,受到了九州島官員的熱烈歡迎。第二年,日本天皇派出了高官前往九州島,給這些唐朝護送人員帶來了俸祿銀子。沒想到,在這些銀子的發(fā)放過程中,唐朝使臣沈惟岳卻爆出了一個丑聞,讓日本人十分尷尬。 這些日本賞賜的俸祿銀子的發(fā)放是有標準的,但是,身為大使的沈惟岳,竟然侵占了絕大部分財富,讓其他的三十八個人很是不滿。于是,這三十八人聯(lián)合起來反抗沈惟岳,反對他的大使身份,讓副使擔任主事,重新分配這些財富。唐朝使團內(nèi)部出現(xiàn)的情況,確實讓日本友人大跌眼鏡。 使團內(nèi)部出現(xiàn)俸祿分配不公平而內(nèi)訌,成員要求重新選舉大使,這在外交史上是很少見的。日本當?shù)卣s緊向朝廷匯報此事,請求朝廷給一個處置結(jié)果。而日本朝廷則回復(fù)到:使團的大使和副使都是唐朝任命的,不可以隨意更改,至于那些俸祿銀子,還是要按照原定的標準進行發(fā)放。 就這樣,唐朝使團內(nèi)部的糾紛雖然平息了,但是,丑聞卻沒有因此而消失,它被寫到了日本的歷史書籍是中。 從公元630年——公元895年,這二百六十多年間,日本政府不斷派人到中國學習,每次派出的遣唐使團多達百人以上,有時多至五百余人。這期間,中國的許多律令制度、文化藝術(shù)、科學技術(shù)以及風俗習慣等,通過他們傳入日本,對日本的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直到894年由菅原道真建議廢止后再沒有繼續(xù),中間時間長達200多年,使唐文化及佛教文化在日本的廣泛傳播作出了重大貢獻。 參考資料: 【《舊唐書·太宗本紀》、《資治通鑒·唐紀》、《舊唐書·本紀第九》、《日本書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