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研究】廖本圣、釋惠敏:藏本調伏天《唯識二十論釋疏》譯注研究(三) 譯注2.11-2.18

     arpcn 2019-11-29

    藏本調伏天《唯識二十論釋疏》譯注研究

    廖本圣、釋惠敏

    編者按:本文原載于《中華佛學學報》第15期,2002年,29-92頁。內容大致分為研究和譯注兩部分。因原文較長,僅分為數期。原文為繁體,今改為簡體,并對標點等進行了調整。此為第三期,即調伏天《釋疏》正文2.11-2.18,相當于《二十論》第7-14頌的內容。漢傳窺基《述記》中,將此部分及前1-6頌視為《二十論》所破的第一個大外難。

    本部分所討論的,是通常理解中的“唯識無境”問題,即追問佛教中“色法”在何種意義上被唯識解說為“無”。

    第7-9頌,討論佛教的教證,然后唯識將傳統的“外色”解釋為識轉變、差別而生的“內色”,并說明通過“唯識”入“法無我”的意趣。

    第10-13頌,破三種關于外境(外在對象)的看法,討論了“極微”問題。三種觀點即:一,勝論(Vai?e?ika)的有分色(vayavirūpa,),即外境是一;二,各別/有間隙多極微,外境是多(《釋疏》未標歸屬,《述記》歸于“古薩婆多毗婆沙義”);三,集合的多極微,外境是多(《釋疏》未標歸屬,《述記》歸于“經部、新薩婆多正理師”,但玄奘譯與今列維所發現之梵本有出入)。

    第14頌,討論色境之體的一、多問題,給出色境是一實體的四種問題,最后結成無離識之根、境,成立“無外境”。

    譯者加入了大量注釋,有些是標注藏文原文以及不同藏文本之間的差異,有些是解釋性文字,在此僅保留解釋性文字。感興趣的讀者可自行前往“中華佛學研究所”網站下載本文 http://www.  。

    【玄奘譯:“有教為因,謂若唯識似色等現,無別色等,佛不應說有色等處。”】

    2.11.經部師引圣教的“有色等十處”,主張“有存在于識之外的色等外境”

    此處,在《自釋》中,經部師所說的“有圣教為因”[1],是指“習氣存在于某處,而其果報不存在于該處”的因,是圣教;也就是說:“假如識性顯現為色等外境,而色等外境不存在于識之外的話,那時世尊將不會說:‘有色等十處[2]’了。”因此,我們(經部師)于此處如是地將世尊的教敕當作量,而認為有離識之外的色等之因(十處);同樣地,〔我們經部師也〕認為:在諸有情地獄中,有情地獄之諸有情的眼等識產生諸種差別的因,是存在于識之外的,亦即這個因是增上果(即:外在的器世間),而非異熟果及等流果。〔我們經部師〕主張:異熟果及等流果為相同的種子及對境;而增上果,是、不是相同的種子及對境,二者并不相違,為什么?例如由于某一相續的識的勢力,而于另一相續中,產生諸識,則(PE,318/215a)那些識(即:某一相續的識)就是〔另一相續的識的〕增上果,也是不同的對境;同樣地,〔另一相續的識的〕不同的大種變化也會產生,為什么?因為〔某一相續的識〕是〔另一相續的識的〕增上果的緣故。

    [1] 126

    [2] 即外五處:色、聲、香、味、觸五境;眼、耳、鼻、舌、身五根。經部師認為上述十處是形成色等外境的因。

    【玄奘譯:“此教非因,有別意故。頌曰:依彼所化生,世尊密意趣,說有色等處,如化生有情。論曰:如佛說有化生有情,彼但依心相續不斷能往后世密意趣說,不說實有化生有情,說無‘有情’、‘我’,但有法因故,說色等處契經亦爾。依所化生,宜受彼教,密意趣說,非別害有。依何密意說色等十?頌曰:識從自種生,似境相而轉,為成內外處,佛說彼為十。論曰:此說何義?似色現識,從自種子緣合轉變差別而生,佛依彼種及所現色,如次說為‘眼處’、‘色處’,如是乃至似觸現識,從自種子緣合轉變差別而生,佛依彼種及所現觸,如次說為‘身處’、‘觸處’。依斯密意,說色等十。此密意說有何勝利?”】

    2.12.造論者認為“有色等十處”并不能成立“有存在于識之外的色等外境”

    如下,造論者在《自釋》當中說了:“這(即:圣教)不是因,亦即……”[1]等。“此圣教并不是成立‘色等存在于外在’的因,而是如下一般,藉由開示色等,為了所化的士夫, 以密意之力說:‘有色等諸處’[2];這就像說‘有化生的有情’一般”。以上是偈頌的意義。

    造論者為了解釋譬喻,所以在《自釋》當中說了:“例如世尊……”[3]等;亦即世尊所說的“有化生的有情”,那也是以密意之力而說的。

    為了開示那個密意,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在后世,心相續不斷絕……”[4]等,亦即:某些有情說:“這個我,在此世斷絕之后,就沒有后世了”,他們因為那個斷見,所以毀謗善、不善業及其果報,并且恣意地造作任何業;為了洗滌那個惡見的垢染,所以世尊在思惟“死了之后,有中有”為“心相續不斷”之后,世尊說了:“有化生之有情(即:中有)”。“在后”,就是“在后世”。“思惟……之后”,就是“密意思惟……”。

    對于存有“世尊以這個密意說:‘有化生的有情’;然而,‘若于真實義中,我不存在’,這是要說明什么呢?”這種想法的人,為此《自釋》當中說了:“此中沒有我或有情”[5]等,此即世尊所說的“在沒有我或有情當中,法(化生有情)存在”,而這些是有原因的,也就是說:此中,將說明“沒有我或有情”的經典當作量之后,密意決定“有化生(PE,318/215b)有情”。

    若謂:“為什么前一部經典(如:有化生的有情)是密意,而后一部經典(如:若于真實義中,‘我’不存在)卻不是密意呢?”對此,回答如下:“因為我是常,而化生有情則不是常”,亦即如下:若將“那個凡是可以出生者”稱為“化生”的話,因為“我”是常,故不可以出生;因此對它(我)而言,豈有“從我中可以出生”?那個我將如何能成為此化生有情呢?

    如上解釋了譬喻之后,為了結合實際(法),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同樣地,世尊說:‘色等處是存在的’”[6]等,亦即為了調伏主張斷見的人,所以說“有化生的有情”;同樣地,開示“色等處”,是為了向所化的士夫說明:“色等諸處是存在的”,亦即那個經典是具有密意的,那是要說明:“那部經典是不了義,而不是了義”。

    為了……”,就是“為了……目的”。

    因為經部師問:“這部經典的密意是什么?”,所以《自釋》當中說了:“此中,思惟什么……?”[7]等。猶如密意思惟心相續不斷絕,所以世尊說:“有化生的有情”;同樣地,此處“有色等處”(PE, 318/216a)又是在密意思惟什么之后才這樣說的?這點必須說明。

    造論者為了說明世尊的密意,所以在《本頌》當中說了:“從任何自己的種子當中……”[8]等。“從名為‘異熟習氣’的任何自種子中,產生眼識等了別,以及產生顯現,而種子及顯現二者,世尊說:‘依序為那個了別的內處及外處’」,以上是偈頌的意義。如上所述,暫且先總括地說明十處的安立[9]。

    現在為了個別說明,所以《自釋》當中說了:“這將說明什么呢?”[10]等。顯現色的眼了別,從名為“異熟習氣”之已完全成熟的任何自種子當中生起,世尊說:“那個種子是那個了別的眼處”。世尊說:“任何那個顯現生起,是那個了別的色處”。同樣地,對耳、鼻、舌及身的諸了別而言,各自的種子及顯現,應說為那些了別的內、外處。若顯現不是異于識的話,則要如何個別地安立處呢?對此,造論者回答如下:例如意界,雖不存在于六識身之外,但是在觀待結果(意識)之后,卻可以另外安立;同樣地,此處也是如此。

    因此如上一般說了“具有密意”之后,為作一總結,所以《自釋》當中說了:“這在這里是密意”[11]等。密意思惟種子及顯現之后,世尊說:“有色等處”(PE,318/216b),但卻不說:“那此色等處存在于識之外”。

    因為經部宗問了:“密意──亦即所開示的密意──是什么?”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如上一般……”[12]等。

    [1] 128

    [2] 129

    [3] 130

    [4] 131

    [5] 132

    [6] 133

    [7] 134

    [8] 135

    [9] 這段內容主要在說明:對唯識師而言,“沒有‘我’或‘有情’”是了義的說法;但“有‘色等十處’”及“有‘化生有情’”則/不了義的說法,是有其密意的。

    [10] 137

    [11] 138

    [12] 139

    【玄奘譯:“頌曰:依此教能入,數取趣無我……依此所說十二處教受化者,能入數取趣無我。謂若了知從六二法有六識轉,都無見者乃至知者,應受有情無我教者,便能悟入有情無我。】

    2.13.佛開示“有色等十處”的密意是為了令所化機悟入“補特伽羅無我”

    如同密意思惟化生有情之后,解釋所說的結果;同樣地,密意思惟“有色等處”之后,所要說明的結果是什么呢?這點也必須說明。造論者為了說明其結果,所以在《本頌》當中說了:“如前所述,將悟入補特伽羅無我”[1]等。為了解釋這點,所以《自釋》當中說了:“若如上一般地解釋的話……”[2]等。亦即:因為若如上一般地解釋十二處的話,將可以了解補特伽羅是無實的,而“無實”,就是“無我”。

    對于有“為什么無實,就是無我?”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從二個六處當中……”[3]等。亦即:如下一般,從眼等內六處及色等外六處當中,產生眼識等六識;然而,見r [4]者──“我”本身──在真實義中,則完全不存在,亦即聽聲者、聞香者、嘗味者甚至碰觸者──“我”──在真實義中,也不存在。如下一般,當了解:“有我論者所主張的那些見解──‘凡是能起見等作用者,是我’等──也是內及外諸處所造作的,而非我造做的”之時,就可以了解在補特伽羅當中沒有實體。那是要說明:在所說的十二處當中,與眼等諸行不同體性的我并不存在。了解“諸行無我”之后,對于那些諸行會心生厭離,而證得究竟之處(即阿羅漢果)。

    [1] 140

    [2] 141

    [3] 142

    [4] 編者注:所下載電子文本為亂碼,不影響閱讀。

    【玄奘譯:“所執法無我,復依余教入。論曰:……復依此余說唯識教,受化者,能入所執法無我。”】

    2.14.宣說“唯心”是為了要讓所化機悟入“法無我”

    其中,將變成如下(PE, 319/ 217a):對于有“若藉由了解補特伽羅無我,可以成立證得涅盤;則宣說唯心有何必要?”這種想法的人,《本頌》當中說了: “又以不同的教法,悟入法無我”[1]等。“藉由所開示的唯心,悟入法無我;因此,為了悟入法無我,所以開示唯心”,以上是偈頌的解釋。

    此處,因為“令悟入”,所以是“悟入,亦即了解”的意思。為了說明“于他處”這個詞義,所以《自釋》當中說了:“于他處又……”[2]等,因為那容易了解,故不再解釋。

    [1] 143

    [2] 144

    【玄奘譯:“謂若了知唯識現似色等法起,此中都無色等相法,應受諸法無我教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

    2.15.如何以“唯心”悟入“法無我”?

    有人不相信宣說唯心可以悟入法無我,所以就問:“如何悟入法無我?”,亦即“以這個唯心的教法,如何能悟入法無我?”造論者為了說明悟入的方法,所以在《自釋》當中說了:“這個唯識本身……”[1]等。這個唯識本身顯現色等形相之后而產生〔對色等形相的認識〕,在心之外完全沒有色等自性之法,當了解上述這點時,就是悟入法無我。而悟入法無我之后,諸菩薩將依次地證得如來的果位。因此為了“說明‘這個唯心的意義是主要的’”這個目的,所以世尊開示“唯心”。

    [1] 145

    【玄奘譯:“若知諸法一切種無,入法無我,是則唯識亦畢竟無,何所安立?非知諸法一切種無,乃得名為入法無我,然達愚夫遍計所執自性差別諸法無我,如是乃名入法無我,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余識所執,此唯識性其體亦無,名法無我,不爾,余識所執境有,則唯識理應不得成。許諸余識有實境故。由此道理,說立唯識教,普令悟入一切法無我,非一切種撥有性故。”】

    2.16.去除對“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的錯誤認知

    有人認為:“補特伽羅無我,就是在一切形相當中,沒有實體的補特伽羅;同樣地,法無我,就是在一切形相當中,法不存在。”所以就對造論者起了諍論。為了說明這個諍論,(PE,319/ 217b)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假如法……”[1]等。“假如法不存在,就是法無我的話,那么在一切形相當中,法完全不存在。若是如此,那個唯心(屬于法的范疇)也將不存在,因此如何安立唯心?”此處阿阇黎世親在《自釋》當中說了:“法……”[2]等。悟入法無我,并非指在一切形相中,一切法完全不存在;而是因為沒有遍計所執的法,所以稱為悟入法無我。對于有“在那個遍計所執性中,如何……?”這種想法的人,在《自釋》當中說了:“任何諸凡夫……”[3]等。諸異生凡夫將諸法增益為具有所取及能取之特征的體性,而就所增益的所取及能取之特征的體性來說,它們是無我的(無實的);但并不是說連諸佛不可詮說的行境也是沒有的。那是要說明如下這段內容:“那些尚未見到實相者,將諸法執為有所取及能取之體性的那個增益,是沒有的;但是它們(諸法)的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如來智的對境──并不是沒有”。

    如下所述:不應將“法無我”一詞,僅僅視為“〔法〕無”;而應視情況的不同來說明。

    如下所述:在那個〔法無我一詞〕之上,應結合如下的語詞,亦即:已離具有所取及能取之性質的依他起性及圓成實的法,方是〔法〕無我,亦即上述的法(即:已離具有所取及能取之性質的依他起及圓成實的法),是無我。“諸法中無我”,就是“依他起性及圓成實的諸法中,也是無所取及能取”的意思。因此,將“已離能取及所取的(PE,319/218a)心及諸心所”稱為“無我”;而不只是“無”。而“補特伽羅無我”也不是“沒有補特伽羅”的意思,而是指“他人在諸行上所計執的補特伽羅并不存在”。“不可詮說的體性”,意思就是“不可詮說的自體”。

    為了說明“完全掌握那種形相的法無我的功德”,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如上所述,唯識也……”[4]等。假如接受無所取及能取,就是法無我,則那時心及諸心所也不是那個〔具有所取及能取之法,所以也是法無我〕。了解“已離他人所計執之具有所取及能取之性質的本質的心及心所”,因此唯安立“已離所取及能取的心及心所”〔為法無我〕。因為安立“心及心所”為“已離所取及能取”,故悟入一切法無我;然而并沒有損減(即:執有為無)一切形相當中存在的諸法。

    對于有“假如不這樣主張的話,會有什么過失?”這種想法的人,因此,《自釋》當中說了:“反之……”[5]等。假如沒有除去“其他心及心所計執的所取及能取的特性”的話,則那時必須承認這個了別的對境,因此將無法成立唯識。

    對于有“為什么〔無法成立唯識〕呢?”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

    因為〔未離能、所二取的〕諸了別(PE,319/ 218b)具有外境之故”[6]等。亦即:存在的外境,將無法成為識。若是如此,則又將如何能成立唯識呢?如下所述:若將“唯識”一詞視為“已離所取及能取的心及心所”的話,則〔你外人〕既執某些識為那些〔已離能、所二取的心及心所(不具有外境)〕,〔同時〕又執〔某些識〕為其他〔那些未離能、所二取的心及心所(具有外境)〕,則那時如何能成立唯識呢?如下所述:不只是在色蘊當中,應斷除所取及能取;而應于一切法當中〔,斷除所取及能取〕。因此心及諸心所〔因為亦屬于一切法的范疇,所以〕也將離所取及能取。若是如此,則于一切法中成立無我。

    [1] 146

    [2] 147

    [3] 148

    [4] 149

    [5] 150

    [6] 151

    2.17.能取及所取沒有實體

    【玄奘譯:“復云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說有色等處,非別實有色等外法為色等識各別境耶?頌曰: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極微,又非和合等,極微不成故。論曰:此何所說?謂若實有外色等處,與色等識,各別為境,如是外境,或應是一,如勝論者執有分色;或應是多,如執實有眾多極微各別為境,或應多極微和合及和集,如執實有眾多極微皆共和合、和集為境。】

    2.17.1.總說

    關于所取及能取無實體,其道理截至目前為止仍完全沒有說明,因此此處為了反駁有外境論者,所以《自釋》當中說了:“世尊以此密意……”[1]等。

    密意思惟〔識的〕自種子及〔識的〕顯現之后,世尊說:“有色等處”;然而“在真實義中存在的那些色等,不是諸了別的真實對境”,這要說明什么呢?這是要說明:〔外人的問難:〕“假如此處某些語詞所描述的與正理相違,則那時將〔那些語詞〕視為‘具有密意’的話,也還算合理;但若此處語詞所描述的,與正理完全不相違的話,為什么還要〔將那些語詞〕視為‘具有密意’呢?”此處阿阇黎〔世親〕為了說明〔有色等處〕與正理相違,所以在《本頌》當中說了:“若那〔粗分的色等〕是一(PE,319/ 219a),也不是〔識的〕對境……”[2]等。

    (1)單單那個粗分〔的色〕等本身,并不是〔識的〕對境;(2)有間隙地存在的許多極微,也不是〔識的〕對境;(3)無間隙地存在的那些極微,也不是〔識的〕對境;為什么呢?因為極微的狀態無法成立之故。造論者為了詳細地說明那個偈頌的意義,所以在《自釋》當中說了:“若謂:‘那將要說明什么呢?’”[3]等。你(外人)所主張的“識之外的色、聲等處,是〔了知〕色及聲等的識的個別對境”,若那是唯一的一個主張的話,則將不外有如下三種可能:

    (1)諸勝論師所主張的“由大量的部分的體性所構成的粗分(即:有分、具有部分者或整體),是根識的所取(即:對境)”;或者(2)主張“有間隙地存在的許多極微,是〔根識的〕對境”;或者是(3)主張“那些具有彼此觀待的極微本身的積聚,是對境”,不是嗎?

    [1] 152

    [2] 153

    [3] 154

    2.17.2.別說

    【玄奘譯:“且彼外境,理應非一,有分色體異諸分色不可取故。”】

    2.17.2.1.勝論師主張的“粗分的色等”,不是識的對境

    就第一個主張來說,《自釋》當中說了:“單單那個〔大量的部分的體性所構成的粗分〕本身,不是〔識的〕對境”[1]等。僅僅“有分”本身,并不是識的對境,為什么呢?如下所述:除了“部分”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其他的“有分”了;就像我們會將“〔瓶的〕表面及經線等”分別執為“一切的瓶及布等”;然而離了那些瓶的表面及經線等之外,我們卻找不到瓶及布等。[2]

    [1] 155

    [2] 這里是要說明:整體(有分)是由大量的部分所構成;沒有部分,就沒有整體

    【玄奘譯:“理亦非多。極微各別不可取故。”】

    2.14.2.2.許多極微有間隙地存在,也不是識的對境

    為了說明第二個主張,所以《自釋》當中說了:“有間隙地存在的許多極微,也不是對境”[1]等。(PE,320/219b)有間隙地存在的許多極微,也不是對境;為什么?因為不承許:識可以執取個別的極微。

    [1] 157

    【玄奘譯:“又理非和合或和集為境,一實極微理不成故。”】

    2.17.2.3.許多極微無間隙地積聚,也不是識的對境

    如下所述:因為其他人主張:“五識身可以緣得無間隙地積聚的極微”,為了遮遣第三個主張,所以《自釋》當中說了:“那些極微無間隙地積聚,也不是識的對境”[1]等。相互靠近、毫無間隙地存在的諸極微,也不是識的對境;如下所述:因為“極微”無論如何也無法成立為“單一實體”(實有)。假如諸極微可以成立為“實有”的話,則的確可以有“那些極微無間隙地積聚,是對境;或者那些極微有間隙地存在,是對境”的這種想法;但是那些極微實際上并無法成立為實有。

    [1] 158

    2.17.2.4.極微無法成立為實有的原因

    【玄奘譯:“云何不成?頌曰:極微與六合,一應成六分……論曰:若一極微,六方各與一極微合,應成六分……”】

    2.17.2.4.1.略說

    有外境論者不相信極微無法成立為實有,因此就問:“為什么極微無法成立為實有?”[1]而且有外境論者心想:“極微無法成立為實有的原因,完全沒有說明出來。”阿阇黎世親為了說明極微無法成立為實有的原因,因此在《本頌》(第11頌)當中說了:“像這樣,當六個(外來的極微)同時結合(中間那第七個極微)的時候……”[2]等。為了說明那點,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從六個方向……”等。當從六個方向而來的六個極微,同時結合位居中央的第七個極微時,會有二種可能性:六個極微各自從彼此不同的方向來結合;或者六個極微均只從同一個方向來結合,這點必須加以說明。

    [1] 159

    [2] 160

    2.17.2.4.2.廣說

    【玄奘譯:“一處無容有余處故。”】

    2.17.2.4.2.1.六個極微分別從六個方向和中央的極微結合

    第一個主張:假如六個極微從彼此不同的方向同時與位居中央的第七個極微結合,那時位居中央的第七個極微將變成六個部分。為了回答有“為什么呢?”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在同一個位置當中……”[1]等。如下所述:位居中央的第七個極微的某一個面向,存在一個已到達的第一個極微時,就在那個面向上,第二個極微就沒有立足的余地了;因此(PE, 320/220a)第二個極微就必須存在于第一個極微之外的其他面向了,其他五個極微也如此;因此位居中央的第七個極微將變成六個部分。若極微會變成六個部分積聚而成的話,就這點來說,極微怎么能成立為實有〔或單一實體〕呢?〔因為“實有”是不可區分方向及部分的。〕

    [1] 161

    【玄奘譯:“若與六同處,聚應如極微……一極微處若有六微,應諸聚色如極微量,展轉相望不過量故,則應聚色亦不可見。”】

    2.17.2.4.2.2.六個極微從同一個方向和中央的極微結合

    關于第二個主張,《本頌》(第11 頌)當中說了:“假如那六個極微在同一個位置上……”[1]等。為了解釋那點,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假如在中央的極微的同一個位置上……”[2]等。假如在中央的極微的同一個位置的那個面向上,是六個極微存在的位置,則由于許多極微在同一個位置的緣故,一切的微聚(極微的聚合)將變成唯有極微的大小,以此道理來看,須彌山等也將變成極微,為了回答有“這是為什么呢?”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彼此不相異之故”[3]等。亦即主張如下:“在這個方向上,一切的極微彼此不相異(即:不可區分方向、部分),因此它們的聚合無論如何也不會顯現,亦即甚至連須彌山也將看不到。”

    [1] 162

    [2] 163

    [3] 164

    2.17.2.4.2.3.結論

    歸納其義如下:第一個主張因為極微具有部分,所以無法成立極微為實有;第二個主張因為極微不具有部分,所以極微的積聚無法成立。因此二者均將無法在識當中顯現出來。

    【玄奘譯:“加濕彌羅國毘婆沙師言:‘非諸極微有相合義,無方分故,離如前失;但諸聚色有相合理,有方分故。’”】

    2.17.2.4.2.4.毘婆沙師對第一個主張的答辯

    因為毘婆沙師為第一個主張辯護,所以《自釋》當中說了:“諸極微……”[1]等。〔毘婆沙師的答辯如下:〕假如諸極微可以結合的話,則因為六個極微同時結合,因此位居中央的極微將變成六個部分;然而那些極微因為不具有部分,所以無法結合;因此此中〔極微〕沒有形成六個部分的過失。

    為了回答有“假如諸極微無法結合的話,那是什么在結合呢?那個顯現又是什么在顯現呢?”這種想法的人,(PE,320/ 220b)《自釋》當中說了:“諸積聚……”[2]等。迦濕彌羅國的毘婆沙師內心認為:“因為諸〔極微的〕積聚具有部分,所以諸積聚彼此可以結合,因此與眾所共許的〔諸積聚是識的對境這一點〕并不相違。”

    [1] 165

    [2] 166

    【玄奘譯:“此亦不然。頌曰:極微既無合,聚有合者誰?或相合不成,不由無方分。論曰:今應詰彼所說理趣:既異極微無別聚色,極微無合,聚合者誰?若轉救言‘聚色展轉亦無合義’,則不應言‘極微無合,無方分故’,聚有方分亦不許合故,極微無合不由無方分。是故一實極微不成。”】

    2.17.2.4.2.5.造論者對毘婆沙師答辯的破斥

    造論者為了破斥這個說法,所以在《自釋》當中說了:“應對那些毘婆沙師問這段話……”[1]等。應該詢問那些毘婆沙師底下這段話:“諸極微的積聚(1)是不同于諸極微呢?或者(2)不是不同于諸極微呢?”

    在(2)中,假如“諸極微的積聚不是不同于諸極微這個對境”,造論者為了說明那個主張的過失,所以在《本頌》(第12 頌)當中說了:“極微……”等。假如諸極微本身無法結合,而且也不承認“那些極微的積聚是不同于那些極微”的話,則那時所主張的“所有那些積聚的結合”是什么的〔結合〕呢?理應不是諸極微的結合,因為極微無部分,故不許極微可以結合。它也不是積聚的結合,因為積聚不是不同于那些極微的對境。因為它(積聚)不會從那個與自己不相異的對境(極微)中產生,因此不許主張有〔極微的〕積聚這個結果;因此,應該說明:“那個結合,是什么的結合?”為了從前頌當中引出動詞,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加上‘結合’〔這個動詞〕”[2],因為那點容易了解,故不說明。

    萬一那些毘婆沙師害怕那個過失,所以又不承認:“積聚也會結合”,因為有這個疑慮,故《本頌》(第12 頌)當中說了:“因為沒有部分……”[3]等。為了解釋那一點,故《自釋》當中說了:“假如諸積聚也……”[4]等。毘婆沙師為救前述的過失,故說:“假如將會產生這個過失(積聚不是不同于極微,故積聚也不是識的對境),因此諸積聚彼此也無法結合,不是嗎?”若是如此,則你毘婆沙師不可以說:“因為諸極微沒有部分,(PE,320/221a)所以無法結合。”

    為了回答有“為什么不能說?”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連具有部分的積聚也……”[5]等。如下所述:連具有部分的積聚都不承認它能結合之故。假如不承認具有部分的積聚可以結合的話,則那時說:“諸極微因為沒有部分,所以諸極微的結合無法成立。”這不是合理的。假如連具有部分的積聚都不承認它能結合的話,則那時不可以說:“沒有部分,是不能結合的因”[6]!

    因此,如上破斥了毘婆沙師之后,為了將前述的情況作一個總結,因此《自釋》當中說了:“極微……”[7]等。由于如上一般,若六個極微同時與位居中央的第七個極微結合,則位居中央的第七個極微將變成六個部分,因此極微無法成立為單一實體。若依〔極微〕不可區分部分的主張,則即使一切的“微聚”(極微的聚合)也無法在識中顯現,其道理前面已經解釋過了。

    [1] 167

    [2] 169

    [3] 170

    [4] 171

    [5] 172

    [6] 若“具有部分的積聚”及“不具有部分的極微”,均不能結合的話,則不可以說“不具有部分”是不能結合的原因,因為這樣犯了“因不定”或“不周遍”(khyab pa ma byu?)的過失。

    [7] 174

    2.18.破斥“成立極微為單一實體”

    【玄奘譯:“又許極微合與不合,其過且爾。若許極微有分無分,俱為大失。所以者何?頌曰:極微有方分,理不應成一,無應影障無,聚不異無二。論曰:以一極微六方分異,多分為體,云何成一?”】

    2.18.1.總說

    其次,為了破斥極微,故《自釋》當中說了:“即使主張極微可以結合也好……”[1]等。即使主張極微可以結合也好,主張極微無法結合也好,這個“結合”的主張,對我毘婆沙師有何作用呢?假如最初承認“在極微上有不同的方分”的話,則對于任何有相異之方分者而言,它不能成立為單一實體(實有)。

    接受了“有關‘相異之方分’的解釋”后,《自釋》當中說了:“極微的東方部分也是相異的……”[2]等。藉由方向來標示的部分,稱為“方分”;亦即,以東方標示的部分,是不同于其他方向標示的部分;同樣地,南方、西方、北方、上方、甚至下方所標示的部分,也是彼此相異的。如上所述,若方分是相異的話,則具有許多部分(PE,320/221b)的極微,如何能成立為單一實體?那是要說明:“離開那些部分之外,完全沒有其他事物;因此唯由部分所積聚的極微,它如何能成立為單一實體?”此外,為了回答有“極微無相異的方分”這種想法的人,《本頌》(第13頌)當中說了:“如何形成影子及障礙?”[3]等。“在沒有部分的極微上,無法成立影子及障礙”,這就是偈頌的攝義。

    [1] 175

    [2] 176

    [3] 177

    2.18.2.別說

    【玄奘譯:“若一極微,無異方分,日輪纔舉光照觸時,云何余邊得有影現?以無余分,光所不及。”】

    2.18.2.1.若極微無方分,則太陽照射之時,不會有影子形成

    造論者為了詳細說明偈頌的意義,因此在《自釋》當中說了:“假如對每一個極微而言……”[1]等。假如因為極微沒有部分,所以沒有相異的部分的話,那么當太陽照射的那個時候,將如何形成一方面有影子形成,而另一方面有太陽照射的情況呢?

    為了回答有“為何不會變成那樣?”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對那個極微來說,太陽所無法到達之處……”[2]等。如下所述,對于那個極微而言,因為沒有相異的部分,所以完全沒有太陽所照射不到的其他地方。如上所述,暫且先說明〔無方分的極微〕沒有影子的情況。

    [1] 178

    [2] 179

    【玄奘譯:“‘又執極微無方分者,云何此彼展輪相障?以無余分,他所不行,可說此彼展轉相礙;既不相礙,應諸極微展轉處同,則諸色聚同一極微量,過如前說。’‘云何不許影障屬聚,不屬極微?’‘豈異極微許有聚色發影為障?’‘不爾。’‘若爾,聚應無二,謂若聚色不異極微,影障應成,不屬聚色。’”】

    2.18.2.2.若極微無方分,則諸極微彼此之間不會形成障疑

    為了說明“沒有障礙”,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假如方分……”[1]等。假如由于極微沒有部分,故不許有不同的方分的話,則那個時候,某一個極微將如何能對其他極微造成障礙呢?為了回答有“為什么無法造成障礙?”

    這種想法的人,因此《自釋》當中說了:“對于任何極微也……”[2]等;亦即,如下所述:對任何位居中央的極微的某一個部分而言,因為其他極微來臨,因此對于位居中央的極微而言,完全無法安立障礙其他極微的部分。

    為了回答有“假如沒有障礙的話,會有什么過失?”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假如無障礙的話……”[3]等。假如(PE,321/222a)某一個極微不會對其他極微造成障礙的話,那時,所有極微將處在同一個位置,而由于所有極微均變成同一個位置,故連須彌山等一切的微聚,也將變成唯有極微的大小,那點先前[4]已說明過了。

    有外境論者依進行的理路,說了:“影子及障礙”等。假如極微因為沒有部分,所以有影子及障礙不合理,那為什么不承認:“微聚是具有部分的呢?”

    造論者為了觀察微聚,所以在《自釋》當中說了:“從諸極微當中……”[5]等。你(有外境論者)主張微聚是不同于諸極微嗎?或者主張那些影子及障礙是微聚的影子及障礙?假如那個微聚是不同于那些極微的話,那倒也可以。經部師答道:“那個微聚不是不同于那些極微。”我們(經部師)不承認:“微聚異于極微”。造論者在《本頌》(第13 頌)當中說了:“微聚不是異于那些極微……”[6]。為了解釋那點,所以在《自釋》當中說了:“假如微聚不是異于諸極微的話……”[7]等。假如不承認:微聚是異于諸極微的話,若是如此,則成立了:影子及障礙〔既不是極微的影子及障礙,〕也不是那個微聚的影子及障礙。

    [1] 180

    [2] 181

    [3] 182

    [4] 見:“2.17.2.4.2.2.六個極微從同一個方向和中央的極微結合”一節內容。識

    [5] 184

    [6] 185

    [7] 186

    【玄奘譯:“覺慧分析安布差別立為極微,或立為聚,俱非一實。何用思擇極微聚為?猶未能遮外色等相。”】

    2.18.2.3.有外境論者起諍:僅破除“極微”及“微聚”,并不能破除“色等外境”

    因為有外境論者問難,故《自釋》當中說了:“此遍計分別……”[1]等。例如:雖然我們將“如其所應地組合的色等零件”稱為“輪子”;但那些色等零件(用來比喻極微及微聚)并不等于輪子(用來比喻色等)本身。同樣地,雖將“色等分析至究竟”稱為“諸極微”,而將“沒有間隔地存在的諸極微”(PE,321/222b)稱為“積聚”(即:微聚);然而實際上那些色等本身既不是極微,也不是積聚。因此,若不能遮遺色等的所有特征,而僅是破斥“極微”或“微聚”這個想法,有什么用呢?而因為不能遮遣那個色等,因此外境也無法遮遣。

    [1] 187

    【玄奘譯:“‘此復何相?’‘謂眼等境亦是青等實色等性。’‘應共審思:此眼等境青等實性,為一,為多?’‘設爾何失?’‘二俱有過。多過如前。一亦非理。’”】

    2.18.2.4.造論者的答復

    造論者為了詢問有外境論者關于色等的定義,所以在《自釋》當中說了:“那些色等的定義是什么”[1]。請你(有外境論者)說明:“色等的定義是什么?”《自釋》當中說了:“有外境論者說:‘眼等的對境及……’”[2]等。“眼根等的對境”是那些色等的“總的定義”;而“青色及黃色等狀態”,則是那些色等的“別的定義”。

    造論者在《自釋》當中說了:“眼等的對境……”[3]等。你(有外境論者)所主張的那個眼等的對境──青色及黃色等──究竟是(1)屬于“有分”(具有部分,即:整體)的單一實體呢?或是(2)屬于“極微”的許多實體呢?我(造論者)將觀察眼等的對境──青色及黃色等。

    有外境論者沒有見到自己的過失,所以問:“這樣觀察要作什么?若是那樣,又有什么過失?”

    造論者在《自釋》當中說了:“許多的……”[4]等。(2)將“眼等的對境──青色及黃色等”視為“許多實體”的這個主張的過失,就是:眼等的對境──青色及黃色等──既非許多極微,也不是那些極微的積聚,因為這在“極微無法成立之故”的時候[5],已經說明過了。

    [1] 188

    [2] 189

    [3] 190

    [4] 191

    [5] 見:“2.17.1.總說”及“2.17.2.別說”。

    2.18.2.5.眼等的對境若是單一實體的話,有哪些過失?

    【玄奘譯:“頌曰:一應無次行,俱時至未至,及多有間事,并難見細物。論曰:若無隔別所有青等眼所行境,執為一物……”】

    2.18.2.5.1.總說

    為了再說明(1)將“眼等的對境──青色及黃色等”視為“〔屬于有分的〕單一實體”這個主張的過失,因此《本頌》(第14 頌)當中說了:“若眼等的對境是單一實體的話,則無次第行……”[1]等。“大地”等若是一個單一實體(PE, 321/223a)的話,則諸有情將無法次第而行。“此處”與“彼處”這二個相異的部分,將不會同時有“已觸及”與“未觸及”這二種情況,亦即:要嘛就是均未觸及,要嘛就是均已觸及。若眼等對境是唯一實體的話,許多象等將不會隔別地存在。諸微細生物也將可以被看見,而不會不在識中顯現出來。以上是偈頌的意義。

    造論者為了詳細說明那個偈頌的意義,因此在《自釋》當中說了:“假如眼的對境……”[2]等。

    [1] 193

    [2] 194

    2.18.2.5.2.別說

    【玄奘譯:“應無漸次行大地理,若下一足至一切故。”】

    2.18.2.5.2.1.眼等的對境若是單一實體的話,則無次第而行

    假如主張“所有眼等的對境不會被平原及深淵等所阻隔”,而且認為“它們(所有眼等的對境)全部均為一個實體”的話,那么諸有情將不會有次第而行的情況發生,為了回答有“為什么諸有情將不會有次第而行的情況發生?”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因為跨出一步……”[1]等,亦即:因為只要跨出一步,就可以到達一切想要去的地方,因此,何必跨出其他步伐而行呢?亦即何必依次地走到任何地方呢?如下所述,因為主張:“大地是沒有間隔的、而且是有分的(即:完整的)、是單一實體、是沒有部分的”,所以依次而行是不合理的。那是要說明:“若對境為單一實體的話,則對境這個事物如何可以成立有不同的先后次序?”

    [1] 195

    【玄奘譯:“又應俱時于此于彼無至、未至,一物一時理不應有得、未得故。”】

    2.18.2.5.2.2. 眼等的對境若是單一實體的話,則不會同時有“碰觸”及“未碰觸”這二種情況

    為了要說明這點的其他過失,所以《自釋》當中說了:“碰觸〔墻壁等的〕這邊的部分,而……”[1]等。若執“眼的對境──所有那些青色等”為“單一實體”的話,則將不會同時有“碰觸墻壁等的這個部分,而沒有碰觸墻壁等的那個部分”的情況。對于有“為什么會這樣呢?”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那時候……”[2]等。如下所述:那個時候,(PE, 321/223b)對于同一個事物而言,不容許有“碰觸”及“未碰觸”這二種情況,亦即:若是單一實體的話,要嘛就是全部碰觸,要嘛就是全未碰觸。

    [1] 196

    [2] 197

    【玄奘譯:“又一方處,應不得有多象馬等有間隙事。若處有一,亦即有余,云何此彼可辯差別?或二,如何可于一處有至、不至中間見空?”】

    2.18.2.5.2.3.眼等的對境若是單一實體的話,則處在同一處的象、馬將不會隔別地存在

    又為了說明這點(單一實體)的其他過失,(1)因此《自釋》當中說了:“象及……”[1]等。假如所有顯現區隔的事物均執為單一實體的話,那時候存在于同一處的許多象及馬等,將不會隔別地存在。

    為了回答有“為什么呢?”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存在于同一處……”[2]等。如下所述:一只象所在的那個地方(場所),若又有牛及馬等存在的話,則它們如何能有間隔呢?如下所述:那〔些象、牛、馬等對境〕若是單一實體的話,則那些存在于同一個地方者(如:象、牛、馬等),怎么會形成不同的對境呢?(亦即:象、牛、馬等,若是單一實體的話,理應無法區分其不同才是,然事實并非如此)

    考慮到“萬一〔有外境論者〕害怕上述過失,所以執‘象等彼此分開存在’”,所以《自釋》當中說了:“那二者……”[3]等。意思就是:〔有外境論者為了補救中的過失,在〕接受了“對境不容許不顯現差別”之后,說“以同一處作區分,亦即〔在同一處中,〕將象等安立為個別的對境,不就可以了嗎?”

    〔造論者回答:〕若是如此,則象及馬所到之處,怎么會是單一實體呢?因為〔象所到之處,馬未到達;反之,馬所到之處,象未到達,〕那二者(象及馬)既然有“到達”及“未到達”這二種差別,故理應不是單一實體。

    若執“二者到達二者”,也不合理。對于有“為什么呢?”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象及馬等之間,并無那些象及馬等……”[4]等。意思就是:“象”及“牛與馬”之間,顯現空隙之故。〔為了補救(2)的過失,有外境論者又說:〕假如在象的位置上,被牛與馬所含蓋,而牛與馬的位置上,也被象所含蓋的話,則它們(象及牛、馬)之間,也將被它們(象及牛、馬)所含蓋;因此,中間〔的空隙〕也將被那(PE,321/224a)二者(象及牛、馬)所占據,〔如此一來,象及牛、馬二者之間就不會顯現空隙了,不是嗎?〕然而事實上并非如此。

    [1] 198

    [2] 199

    [3] 200

    [4] 201

    【玄奘譯:“又亦應無小水蟲等難見細物,彼與麁物同一處所,量應等故。若謂‘由相此彼差別,即成別物,不由余義’,則定應許此差別物,展轉分析成多極微。已辯極微非一實物,是則,離識,眼等色等,若根若境,皆不得成。由此,善成‘唯有識’義。”】

    2.18.2.5.2.4.眼等的對境若是單一實體的話,則事物不論粗、細均可被眼等所見

    為了說明那點(單一實體)的其他過失,所以《自釋》當中說了:“水中的微細生物……”[1]等。假如將“所有那些青色及黃色等眼的對境”執為“單一實體”的話,那時候,因為水中的諸微細生物也和房子、山等大型的事物本質相同,因此將不會不被眼睛所見,亦即:對于“單一、本質不相異者”而言,同時有“被眼所見”及“不被眼所見”這二種情況,是不合理的。

    為了回答有“何時會產生這個過失?”這種想法的人,《自釋》當中說了:“假如由于不同的定義……”[2]等。假如諸事物不是因為“不同的對境”、“不同的原因”及“不同的時間”,而許為不同;而僅是因為“不同的定義”,才許為不同的事物;則那時將會出現這些過失。此處,“對境的定義,是指‘眼等的對境狀態’的總定義及‘青色等狀態’的別定義;而不是其他的情況。”這是要說明〔不是〕“不同的對境”、〔“不同的原因”及“不同的時間”〕等其他情況。

    在說明了其中的過失之后,為了作一個結論,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因此……”[3]等;亦即:因為如上所述,在執極微為單一實體的主張當中,有許多過失,因此眼等的對境──青色──必須視為不同的極微。為了回答有“〔極微〕猶如沒有過失般地存在”這種想法的人,為此,《自釋》當中說了:“它(極微)不能成立為單一〔實體〕……”[4];亦即說明了:“極微無法成立為單一實體”。

    其中將形成如下:成立眼等的對境──色等──是存在的,對我(有外境論者)而言,僅僅那個就足夠了,何必要成立極微呢?所以《自釋》當中說了:“因此它(極微)無法成立……”[5]等。假如極微(PE, 322/224b)無法成立,則色等──眼等的對境──也無法成立;因此,“由于沒有外境,所以成立唯識”,這是結論。

    [1] 202

    [2] 203

    [3] 204

    [4] 205

    [5] 206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欧美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 在线 欧美 中文 亚洲 精品| 亚洲 校园 欧美 国产 另类| 国产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下|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99精品热在线在线观看视| 国产一精品一AV一免费爽爽|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无遮挡真人祼交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禁呦| 国产精品 视频一区 二区三区 |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爽| 精品人妻伦九区久久AAA片| 韩国无码AV片午夜福利|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无码| 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网站|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色AV专区无码影音先锋| 四虎成人在线观看免费| 美女乱子伦高潮在线观看完整片 |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国产999久久高清免费观看| 高清看男人插曲女人视频|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三区| 偷拍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不| 欧美黑人大战白嫩在线| 宾馆人妻4P互换视频|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喷水|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无码日韩做暖暖大全免费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AV|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 两个人看的视频WWW在线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