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樹一直以來是園林領域比較復雜的一個東西。 文人樹,并不是說這棵樹是文人,而是說這棵樹的創作者本將文人的思想灌輸到了文人樹里面。 漢武帝以來,皇帝開始擺出百家,獨尊儒術,從漢朝時期開始,儒家文化成為人們的傳統文化,而高級知識分子文人,則成了儒家文化的代表。 也就是說,文人樹所傳遞出來的文化情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有什么?仁義禮智信忠孝等。 其中,仁又被稱之為儒家思想的核心,而這種價值觀跟如今的核心價值觀又有幾分接近。 儒家倡導了一些博愛,尊重長輩,重視忠誠信用,因此,在如今的文人樹里,大多可以看到這種品質。 文人樹的起源,最開始或許是因為孔子先生的一句話。 他說,歲寒,然后只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說,只有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才能發現松柏可以在風雪中頑強的生存,從那時候開始,孔子就用松柏來代表文人君子的節操跟品質。 孔子老先生的這句話,無意中奠定了松柏在未來兩千年內人們對松柏的認識,人們從這句詩詞開始就認為松柏代表了文人君子。 在這個背景下,各種松柏被人賦予了人類高尚的品性,文人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然而,最開始的文人樹并不是這個形態的,古人收藏文人樹基本還是用松柏來代替。 唐朝的時候,漢朝達到空前的統一和繁榮,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人們有能力跟時間將心思畫在娛樂文化上,這時候書法跟繪畫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松柏之類的園林盆栽也在這個時候漸漸星升起來。 唐朝的時候,人們喜歡在園林跟庭院里面種植一些小松。 小松并不是松樹的幼苗,而是一些形狀比較小的松樹。雖然形態比較小,但是依舊比現在的文人樹在塊頭上大很多,雖然如今已經找不到當年的小松是什么樣子,但是從唐朝流傳下來的繪畫來看,小松的塊頭確實很大。 那時候的唐朝人就已經開始對小松的枝葉進行修剪,而這基本上就是文人樹后來修剪的雛形,雖然當時并沒有發展出拿彎技術,但是唐朝人對小松修改樹枝的嘗試,證明人們開始對送行這種東西進行藝術上的加工跟嘗試。 小松有的高有的矮,有彎曲也有直,由于沒有拿彎技術,當時比較好看的小松都是天然的。 當時迎客松已經有很大的名聲,松樹已經給人留下了堅忍不拔的印象,因此這時候的小松本身的文學氣質是自內而外散發的。 什么時候文人樹的文學氣質是從外部給予的呢,那就要等待后來的拿彎技術的出現了。 宋朝的時候,開始出現了盤松,所謂盤松是被空氣壓成盤狀的松樹,是松樹里的一種奇觀。 樹枝跟樹干這種粗壯奇特的結合讓人嘆為觀止,宋朝時期很多人開始接觸盤松,種植栽培,甚至連皇帝都寫了贊美盤松的文章。 文人樹真正形成的時期是在南宋時期。 南宋時期,國家以南方人為主,氣候溫和的南方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文人樹,文學藝術的興盛讓文人樹更多的被加入了文人的思想,拿彎技術的成熟讓作者有更多想法可以加入文人樹。 這個時期是中國文人樹藝術發展的高超,栽培人數之多,技術之高超堪稱盛世。 有人總結宋朝之所以會出現文人樹的盛況,可能有一下三個原因。 首先是前朝時期,小松跟盤松的興盛為文人樹的普及做了普及。 然而南方比較富裕,自古錢塘多繁華,經濟基礎的提高為文人樹的普及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則是因為社會危機,這個社會危機是什么呢? 這個時候,北方匈奴開始南下入侵南宋,南宋兵力不足以抵擋,皇帝為了避難甚至撐船跑到海上避難。文人樹在歷史上同時遇到了機遇跟危機。 所謂機遇,是由于亂世知忠臣,以皇帝為代表的妥協派跟以人民為代表的抗戰派在社會上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人們紛紛將自己想要反抗的心緒寄托在了文人樹作品里。 文人樹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必然產物。 而危機,則是因為北方匈奴對這種園林文化是完全沒有任何興趣的,一旦外族入主中原,以文人樹為代表的的文化成果,以及文人階層,都會受到極大的沖擊。 果不其然,元朝最終滅掉了南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漢族遭到外族人口的占領。 元朝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時期,不但統一了漢族跟北方匈奴,戰火甚至一路燒到了歐洲,戰線長達上萬公里。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這么強大的國家,為什么在如今的歷史上很少有人談起呢。 原因就是因為元朝統治者對文化跟文人還有漢族人非常鄙視,長期把漢族人民才在腳下,如今有一個成語,三六九等,意思是說把人分成各種階層,其中第九等階層也就是最低級的階層,就是漢族的文人。 因此,歷史上人們對元朝統治者并無太大的好感。 還記得毛主席的那首沁園春雪嗎?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毛主席專門通過詩詞的方式諷刺了這個曾經強大的征服者。 元朝統一中國后,文人樹在歷史上遭到了一定的斷層,畢竟文人都被踩在社會底層了,哪有時間去養文人樹。放眼整個元朝時期,幾乎沒有找到任何一個關于文人樹盆栽種植的文獻或者擠在,雖然民間各種圖片出現過一些盆栽的身影,但是基本上可以判定文人樹在整個元朝時期都沒有得到發展。 后來,李自成一發弓箭,燒起了漢族反抗的怒火,漢族人民的怒火,如同怒火燎原一般吞噬者整個元朝。最終,漢族人再次統一了中國。 明朝時期,是文人樹發展的一個巔峰。 當時受到民間藝術的啟發,很多人嘗試在文人樹上面還原文人畫的做法,文人樹開始全面綜合書法,繪畫,詩詞等藝術,容納到自己的審美體系里。甚至有人可以模仿畫家的畫意來臨摹文人樹盆景,先進的拿彎技術可以讓作者充分展現自己的什么需求。 出現了各種各樣風格的文人樹。 那時候的文人樹,對繪畫的模仿非常明顯,明朝時期的繪畫成就非常強大,可以在平面的畫紙上展現出立體的樹干場景,并且樹干還能傳遞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想法。 正是因為這樣,文人樹在創作過程中開始明顯的模仿繪畫,開始使用接近繪畫的松柏植株作為基礎,如果樹枝跟樹干彎曲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就會用先進的拿彎技巧對樹干進行拿彎。 圖中的樹根部分也很有如今文人樹樹根的感覺,如今的文人樹,對于樹根是有很明顯的風格,樹根和樹干從圖里面破土而出以后往往不會直接往上漲,而是經過復雜的彎曲再往上生長,寓意為經歷了苦難依舊不會舍棄對命運的抗爭,樹根的彎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很有視覺上的美感。 圖中樹干部分的彎曲,就很有宋朝時期繪畫的特點。樹干的彎曲很有跳躍感,生動的形象躍然紙上。 后來,清軍入關,漢族歷史上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被外族人占領,清朝吸取了元朝滅亡的原因,在文化上大力跟漢族人融合,文人樹在這個時候再次成為宮廷貴族的寵兒,這次外族入主中原,文人樹陰差陽錯的躲過一劫,反而在清朝各種學術的影響下茁壯成長。 清朝,在無意中成為中國文人樹發展的巔峰。 然而清朝最終還是在時代的車輪面前毀滅了,但迎來的不是統一而是戰火紛飛。 民國時期各路軍閥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割據戰爭。文人樹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再一次失去了生存的根基,文人樹有長達半個世紀的缺口。 一切先進的養殖技術,以及拿彎技巧,還有比較古老的物種,跟當時悲慘的國人一樣,統統被戰爭的齒輪碾壓粉碎。 三十年前,文人樹才迎來了自己的轉機。 中國人再次嘗試學習文人樹,當過去的文獻,古老的品種消失的時候,人們驚奇的發現,日本早已在文人樹斷代的這一個世紀里,將文人樹發展成了世界第一。 日本人很久之前就學習中國的文人樹,一些人遠渡重洋去日本,將古老的品種以及失傳的技術從大海的另一邊拿回來。 至此,文人樹再一次在中國的土地上扎穩了自己的樹根。 有人說,文人樹的歷史就是中國歷史的掠影,人們發現,國家強盛,文人樹就可以飛速發展,國家落魄,不管是人還是盆栽都難以幸免于難。 而這,或許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發,不管是人,還是物種,如果沒有強大的后盾,或許都很難立足于這個世界。 今天就介紹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