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或許都知道血脂水平與冠心病的發病風險有關,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具體是什么樣的呢?今天,就讓小編帶你一起,從發病機制關系和治療相關性兩個方面,來梳理冠心病與高脂血癥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吧~ 冠心病是如何發生的? 動脈粥樣硬化是元兇 冠狀動脈分左、右兩支,分別起源于左、右冠狀動脈竇,其中左冠狀動脈竇發出的左主干又分成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兩個主要分支。動脈粥樣硬化可累及這4支主要冠狀動脈中的任何一支或多支,其中以左前降支受累最為多見,病變也最重,然后依次為右冠狀動脈、左回旋支和左主干[1]。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破裂或出血、表面潰瘍或糜爛,繼而引發血小板聚集、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和遠端血管栓塞,或發生痙攣等導致管腔狹窄程度急劇加重(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可使心肌氧供明顯減少,代謝產物的清除也發生障礙,心肌嚴重缺氧,這是引起大多數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生的原因[1]。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生、發展:膽固醇是罪魁禍首 目前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是血管平滑肌細胞、巨噬細胞及T淋巴細胞聚集;其次是膠原、彈力纖維及蛋白多糖等結締組織基質增生;再者是脂質聚集,主要含膽固醇結晶及游離膽固醇[1]。粥樣硬化斑塊中脂質及結締組織的含量決定斑塊的穩定性以及是否容易導致急性缺血事件的發生[1]。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膽固醇就沒有動脈粥樣硬化。(圖片引自Rader DJ, et al. Nature. 2008 Feb 21;451(7181):904-13. [4]) 導致冠心病發病的最重要的膽固醇類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什么是血脂? 血液中的脂質主要包括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在血液循環中是以脂蛋白形式轉運,脂蛋白分為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中等密度脂蛋白(I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其中,LDL-C是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最關鍵的致病因素[1]。 高脂血癥是如何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 高脂血癥患者由于氧化LDL升高,對動脈內皮產生功能性損傷,使內皮細胞和白細胞表面特性發生改變,增加單核細胞對內皮細胞的黏附力,通過趨化吸引,內皮細胞間遷移進入內膜能夠單核細胞轉化為巨噬細胞,巨噬細胞吞噬大量脂質后成為泡沫細胞并形成脂質條紋,最終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1]。(圖片引自Libby P. Circulation. 2001 Jul 17;104(3):365-72.[5]) 防治冠心病,降LCL-C程度越大、時間越久越好 薈萃分析表明,降低LDL-C的量越多,持續時間越久,患者獲益越大。例如,從下表可以看出LDL-C水平降低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風險下降的關系,當基線LDL-C為5mmol/L時,降脂治療使LDL-C水平每降低1mmol/L,可使5年風險降低22%,10年風險降低28%,40年風險降低54%;而如果使LDL-C水平每降低2mmol/L,則5年風險可降低39%,10年風險降低48%,40年風險降低達79%[6]。 小結 綜上,高脂血癥通過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冠心病,治療高脂血癥可有效防治冠心病。 參考文獻 [1] 王吉耀. 八年制內科學(第3版). 北京: 人們衛生出版社. 2015. [2]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7. [3] Ross R. N Engl J Med. 1999 Jan 14;340(2):115-26. [4] Rader DJ, et al. Nature. 2008 Feb 21;451(7181):904-13. [5] Libby P. Circulation. 2001 Jul 17;104(3):365-72. [6] Ference BA, et al. Eur Heart J. 2017 Aug 21;38(32):2459-2472. (審批號:CN-40433,有效期:2021-11-14) |
|
來自: 松風竹韻qrbjnd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