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認為:毛發不僅具有儀表功能,又是體內氣血盛衰的外在標志。這是古人在醫學史上的一大創舉,至今仍然是臨床診療毛發疾病時最方便、最直觀的方法之一。脂溢性脫發,古代稱“發蛀脫發”,最早見于清代王洪緒的《外科證治全生集》,以后許克昌的《外科證治全書》又載有“蛀發癬”之名。那么脂溢性脫發是什么?它的病機是什么?著名中醫師楊牧祥認為有多種原因,需要辨證施治,而多數脫發可通過補益肝腎、養血化瘀得到治療。脂溢性脫發,也稱早禿,是一種以頭發逐漸脫落為特征的難治性疾病,多發生于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腦力勞動者多于體力勞動者。一般先從額部兩處的鬢角和頂處開始,頭發失去光澤,稀疏脫落,嚴重者額上部和頂部的頭發可完全脫光,發展為“禿頂”。患者可同時伴有頭皮脂溢,頭皮屑較多,頭皮瘙癢等癥狀。中醫學對脫發早有記載,《內經》稱“毛拔”、“毛墜”,《難經》稱“毛落”,并認為“發為血之余”,頭發的生長與腎氣盛衰,氣血充盈有關。《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指出“女子七歲,腎氣實,齒更發長……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墜。丈夫五八,腎氣衰,發落齒枯”。 至漢代張仲景,認為脫發與精血虧虛有關,《金匱要略》記載“夫失精家目眩發落,脈極芤脈遲”。隋代的巢元方在《諸病源侯論》中指出:“若血氣衰弱,經脈虛竭,不能榮潤,故須發禿落”。后人多持血熱致脫的觀點,如金代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記載:“年少發白早落,此血熱太過也”。至清代,也有醫家提出血瘀致脫的觀點,清代唐宗海在《血證論·瘀血》中記載:“瘀血在上焦,或發脫不生”。楊牧祥認為,本病多因七情不遂,思慮過度、暗耗心血;或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氣機不暢,瘀阻毛竅;或久病失養,肝腎虧虛,精血不足;或飲食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濕熱內生,上蒸巔頂,侵蝕發根所致等,但肝腎虧虛,精血不足,血瘀阻滯為主要病機。 柴胡15 當歸10 黃芩15 側柏葉15 郁金20 龍膽草10 麥冬15 補骨脂10 芡實15 澤瀉15 丹皮10 巴戟天10 薏仁20 茯苓15 山藥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