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蓉:鄉賢垂范亦政知》 文丨龔軍輝 晚清時期,湘籍官吏、將領退休、遭免職時,往往回到家鄉來。由于他們的影響力大,其實朝廷是十分擔心的,因而歷屆湖南巡撫還無形中承擔著一個職責,即對這些官吏、將領進行監控、不定期匯報他們的動態。而劉崐擔任湖南巡撫時對這類人的保護與愛惜,天下皆知,受其庇護者如彭玉麟、蔣益澧、楊岳斌、劉蓉、邊曉堂、劉典、李元度、曾國荃等都對他甚為感激,也締結了不淺的交情。其實,這些人回鄉成為鄉人榜樣,不僅帶動了湖湘文化的傳播,而且他們也多成為了劉崐知曉湖南鄉情、掌握地方官吏與百姓真實動態的抓手,甚至不少人還參政議政,成為他實施政事的重要參謀,譬如劉蓉。 劉蓉,1816—1873年,字孟容,號霞仙,今婁星區茶園鎮人,桐城派古文家,曾為四川布政使、陜西巡撫,著有《思辨錄疑義》《養晦堂文集》等。 劉蓉與曾國藩、郭嵩燾、羅澤南等皆是至交好友,在咸豐時期與羅澤南、左宗棠被湖南士人合稱“三亮”。他的父親劉振宗,是湘鄉較為有名的士紳,經營著不錯的家業,當年曾國藩趕考時還曾到其家借盤纏。他少年即自我約束嚴格,后來在《習慣說》一文中他曾講到,他的起居室有一個小坑,久而安之,但某日父親來視,笑他“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他悚然警醒,得出“君子之學,貴乎慎始”的結論。 但參加科考,“三亮”皆是極不走運之人,科場不暢自然仕途不舉,劉蓉于是潛心于理學,鉆研“有用之學”。 他在理學的成就主要有四: 一是把氣與理的關系概括為“所謂氣者,乃天地陰陽之氣而人得之以有生者也;所謂理者,乃乾坤健順之理而人得之以為性者也。故自天地觀之,則氣之與理舉屬天賦稟各足,無不完備,不相交雜,不相假借”,這是在程朱之學上的發揮迭進; 二是把心、理分為二,并以理為心的主宰,明確駁斥陽明學說的“心即理”說; 三是提出了“讀史窮理”的觀點,不滿理學家們那種尚空談而鮮實用的迂腐學風,把“格物”“讀史”都看作是窮理的一部分,甚至因而排斥其他學派,斥陸王心學竊佛禪亂儒宗不屬正學之列; 四是在治學中講究在道德上“厚德其本”,反對陽明心學的“頓悟”“靜坐”,力主捍衛程朱理學的正統觀念,排斥異端思想。 曾國藩評價說:“吾友劉君孟容,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 劉蓉主張學為匡世濟民,但心氣傲岸,難為世人所容,是故太平天國興起,他雖以天下為念但并未及時出山。直待曾國藩在湘辦團練組建湘軍時,邀請其與郭嵩燾為幕僚,三番五次拜門后,劉蓉才未推辭,但提出了一個條件,即:做事出主意在所不辭,但曾國藩不得保薦自己為官。曾國藩為之感動,吩咐賬房:“劉、郭與己身同,惟所支用,不為限制。” 可能正是在此之際,身為湖南學政的劉崐,已經開始與劉蓉有了往來。但是他們具體如何交往,至今無詳實材料佐證。可知的是,劉崐對于劉蓉的才干頗為欣賞,以后一直與其保持著書信往來。 咸豐五年(1855)8月,羅澤南率軍西援武昌,但感自己身邊沒有合適的參謀,便給劉蓉與曾國藩寫信,請求劉蓉支持。之前為羅澤南弟子王錱在湘鄉辦理團練制定過團規、起草文書、招募兵勇的劉蓉,毫不猶豫答應了。但這是一趟傷心之旅,擔任副左營、助羅澤南接連攻克通城、崇陽、蒲圻等城池的劉蓉,遭遇了弟弟劉蕃在蒲圻戰死的生死別離。向來視劉蕃前程可期、可代為自己仕途實現理想的他悲痛不已,茶飯不思工作也恍惚,于是提出護送弟弟靈樞回鄉。羅澤南無奈下只得答應,并送他至江干,握臂流涕,他后來還寫有一詩表達懷念之情:“去年春滿衡山麓,與君花前挾書讀;今年春滿洞庭湄,故人不見長相思;長相思,隔江水長夜漫漫,古人死,大道由來坦如砥;男兒莫受虛名累,七尺頑軀忍拋棄;叱詫風云生遠心,酒酣拔劍蛟龍避;兩地相思二月天,班超投筆誰少年;少年默無語,讀書之樂樂,千古篝燈,獨聽雨瀟瀟。”羅澤南事后又寫信劉蓉,“乞助一臂”,但劉蓉辭謝不出。 不久,羅澤南陣亡武昌,這再次打擊了他。他悲戚中作文道:“惟君崛起南服,獨味道腴,希蹤孔孟,紹跡程朱,斥姚江之偽學,證道妙于橫渠,衍人極之精義,豁英覽于皇輿……倡義旗于吾黨,遂奮袂以前驅,由是南搜郴桂,西赴洪都,揚鞭岳鄂之渚,躍馬蘄黃之墟,勒奇功于半壁,標偉績于鵝湖,喋血贛嶺,鏖戰崇蒲……” 素知其才的胡林翼再次書信相邀并請咸豐帝諭令他赴羅澤南舊部襄助軍務,劉蓉都托病未前往,但出于感恩,他支持羅澤南弟子楊昌浚在湘鄉辦團練。直待咸豐九年底至十年初發生的一件事,讓他不得不重新出山。左宗棠因得罪樊燮等人,被人參劾為“劣幕”,幾經周旋才免死罪,但不得不辭去駱秉章幕府職,他推薦劉蓉替代并親自兩次給其寫信相邀,駱秉章也親自上門聘請他,劉蓉都給予拒絕。胸襟開闊的駱秉章便再與左宗棠轉托胡林翼相邀,胡于是向朝廷上《敬舉賢才力圖補救疏》,講劉蓉“學有本原,志期遠大”,朝廷也頒諭:“據胡林翼陳奏,其所保劉蓉一員,諭知駱秉章飭令募勇六千,前赴江浙探皖南等省。”劉蓉對此深為感動,但尚猶疑,左宗棠又寫信相催,并請曾國藩來書相勸,劉蓉于是在咸豐十年11月應駱秉章聘,并于次年隨駱入川,參贊軍務,選將練兵,舉蕭啟江、劉岳昭、黃醇熙三軍入川,并提攜有道員朱孫詒、同知彭洋中、知縣祥麟等與之同行。他們在四川風生水起,很快平了內亂,劉蓉也得升布政使,期后整飭吏治,倡辦厘捐,政績卓著。尤其同治元年(1862)奉命追剿石達開,在大渡河與其激戰,大獲全勝,震驚中外。 之后,劉蓉得升陜西巡撫,督辦全陜軍務,但后受言官妨議奪官,再與捻軍交戰中失利被革職,心灰意冷的劉蓉于同治五年回到了老家。 劉崐擔任湖南巡撫后,首先與劉蓉取得了書信聯系。他對劉蓉極為信賴,凡有事,皆致信于劉蓉,并向他請教,諸如援黔剿苗、征稅收糧甚至官員任罷,悉去信咨訊,而劉蓉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據傳,劉崐多次邀請劉蓉來長沙居住,但劉蓉考慮自己的待罪之身怕給劉崐帶來麻煩,婉言謝絕了。劉蓉在家鄉修路修橋,捐助書院建設,堪為鄉賢典范。 劉蓉病逝時,劉崐不在巡撫任上、退隱長沙已經兩年,聞訊,不管世事的他迅速趕到接任的湖南巡撫王文韶府邸,與之一席長談,極言劉蓉往昔之才能及鄉賢諸事,王文韶于是上奏請求恢復劉蓉生前職務,得批準,之后劉蓉的專祠也在左宗棠的奏請下得建。湖南將其與郭嵩燾一并附祀于曾國藩專祠中。 (本文選自龔軍輝作品《劉崐與晚清著名歷史人物》) [責編:朱曉華]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