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沿革2001/12/10 14:43:55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一月,美國圣公會中國布道區首任主教文惠廉(Bishop William J.Boone),帶著妻子和8名神職人員來華。次年五月抵達上海。開始,文惠廉一行在上海城廂傳教。未幾,看中虹口一帶的發展潛力,便向上海官府提出在蘇州河(即吳淞江)北岸購地建造傳教士住宅的要求。沒等官方同意,文惠廉等即在今東大名路附近同農民商議租地造屋。為吸引更多中國人信教,又于道光二十六年創辦一所男童學校,青年黃光彩是第一個入學并受洗禮的中國信徒。 道光二十八年,美國傳教士已學會用滬語講道,信徒漸多,加上美國商船常停泊在虹口沿浦一帶,水手、商人來往其間,市面開始興旺,還帶來一些美國生活方式。文惠廉向上海道臺正式提出建立美僑居留地。當時官府認為虹口地偏人稀,不甚重視,加上有造屋在先的既成事實,道臺依據中美《望廈條約》(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有關條款,交涉旬日,予以口頭同意。這即是“虹口美租界”的發端。由于美國官方沒有出面,又沒有文字協議,這時美僑居留地的區域并不明確。
上海美國領事館 美國圣公會救主堂 清咸豐三年(1853年),小刀會起義,為逃避戰禍,華人紛紛遷入上海各租界,虹口人口劇增,市面繁榮。為適應宗教發展需要,圣公會在今大名路和塘沽路交界處建造救主堂,文惠廉任座堂主教,黃光彩奉派主持堂務。咸豐四年初,美國領事館亦從英租界遷至區境黃浦路36號(今60號)。 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美租界謀求合并。因美租界以往沒有英租界那樣明確的范圍,美國領事熙華德(G.F.Seward)便向上海道臺黃芳提出界定要求。清府官員昧于外交事務,又懾于洋人壓力,于同年五月十日(6月25日)初步達成協議:虹口美界西面從護城河(即泥城浜)對岸之點(約今西藏北路南端)起,向東沿蘇州河及黃浦江到楊樹浦,又沿楊樹浦向北三里止,再從此向西劃一直線,回到護城河對面的起點。協議的面積約呈一個不等邊直角三角形,占地346.67萬平方米,為當時英租界劃定面積的6倍多,遠遠超出當時美僑居留地的范圍。協議雖成,卻沒有細加勘定和樹立界石。同年八月九日(9月21日),英美租界正式合并。合并后,初名英美租界,后又稱上海公共租界,有關美界需與清府交涉事宜,一般仍由美領事出面。報刊和居民仍習稱蘇州河北為“美界”,直至20世紀初,此稱漸廢。 同治十二年,美領事熙華德又向清府官員提出劃定虹口北界的要求。他指派副領事白拉福(Bradford)提議,北界應從護城河北三里處為起點,劃一直線接連東首楊樹浦北端三里處。此案若成,等于美租界從一個直角三角形變成一個長方形,面積再擴大1倍。七月,公共租界管理機構工部局擅自按白拉福的提議在美界西北樹標記。七月十一日(9月2日),上海道臺沈秉成派人會同工部局去考察后,堅決不予同意。熙華德接著另提一“折衷”建議:“北岸起點不變,劃一直線至靶子場稍北,再由此劃一直線至東界北端”。此即后人稱之為“熙華德線”。此議實為“進兩步,退一步”策略,要求擴界的面積仍達50%,經再三交涉,沈秉成仍然不允。 美租界界標 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工部局又在自來火廠橋北端、靶子場、楊樹浦七里橋等地,造起50英尺高的竹塔3座,還籌建馬路3條,企圖圈出虹口租界西、北、東的界線。次年三月四日(1890年4月22日),經中國官員考核,拒絕給予承認。 此后兩年,工部局不顧中國地方官府多次抗議,在“熙華德線”內擅自筑路、裝燈、設警、征捐。光緒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892年9月2日),北河南路至老靶子路(今武進路)一帶中國居民,紛紛撕去工部局所釘門牌,共計90號,并拒交房捐,以示抗議。鑒于糾紛日多,同年九月二十三日(11月12日),工部局函致美領事廖那特(J.A.Leonard),要求“盡速采取必要步驟,確實解決虹口租界的邊界問題”。 光緒十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894年2月1日),上海道臺聶緝 答復租界領袖領事美總領廖那特,派定上海縣黃承暄等3人為委員,會同美副領伊孟思(W.S.Emens)、工部局正副工程師各1人,會商虹口租界邊界問題。四月,樹立界石40方。聶緝 于六月十日(7月22日)批準生效。此新定的虹口租界線大體依“熙華德線”,界內面積計523.74萬平方米(時蘇州河南公共租界面積為188萬平方米)。 同時,聶緝 批準《上海新定虹口租界章程》,作為原有公共租界《土地章程》的補充。 光緒二十一年,工部局乘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國勢衰微之機,以公共租界“人口密集,土地不敷應用”等理由,再次提出擴界。北京公使團亦對清政府施加壓力,終于在光緒二十五年迫使清政府屈從。拒不妥協的上海道臺蔡鈞被撤職。同年三月二十九日(5月8日),新上任的道臺李光久發布告開列出公共租界四至,其中:東——從美租界之楊樹浦橋至周家嘴。北——從虹口第五號界石至上??h北境,即寶山縣與上??h交界處,再從此劃一直線至周家嘴。 此次大擴展,公共租界面積增至22.33平方公里,并更名為上海國際公共租界。蘇州河以北部分仍習稱“虹口”,其范圍包括今閘北區東南、虹口區南部及楊浦區西南地區。 此后,租界當局力圖把虹口租界擴至寶山縣。工部局先在界外購地興建體育場之類設施,接著又以交通為由要求筑路,繼而又提出路權應歸其治理等步驟來逐漸擴大租界范圍。光緒三十二年,工部局竟違約派員到寶山縣境實行測量。英美等國駐華使節亦多次向中國各級官員提出擴界至寶山縣要求。上海民眾聞訊群起反對,以抗捐、登報、派代表赴京請愿等方式抗爭“越界筑路”。福生路(今羅浮路)的筑路已開始,在民眾的反對下不得不停工。民國13年(1924年)上海民眾為此成立了“國土維持會”。民國14年,爆發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中國人民掀起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要求收回租界的怒潮。租界當局迫于時勢,越界筑路有所收斂,民國18年,作出“以后不再有越界筑路事情”的承諾。 美租界(公共租界北區及東區)擴展示意圖 說明:公共租界北區、東區以虹口河分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日本政治勢力在虹口不斷膨脹,逐漸排擠英美勢力。到20世紀30年代,日本從虹口兩次發動淞滬戰爭,破壞租界在以往各類戰爭中一貫保持的“中立”。八一三事變后,租界的北區、東區及其毗鄰的越界筑路地區全歸日本軍方直接管轄。租界工部局權力退至蘇州河南“孤島”范圍。民國32年,日偽“收回租界”,但區境大部仍屬日本“海軍警備地區”??谷諔馉巹倮?中國正式收回各城市所有租界,虹口才結束其近一個世紀的屈辱歷史。 虹口越界筑路地段一覽
說明:1.吳淞路北段在同治九年時尚未辟人租界,當時租界以“軍路”需要為名越界修筑,是為虹口第一條“越界筑路”。 2.本表所列的“起點”、“終點”和長寬度均按當時資料,與現在路情不盡相同。 |
|
來自: 李平東方明珠 > 《上海外灘建筑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