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指的是“人”與“天”合而為一,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價值追求,具有鮮明的東方文化特色。 “天人合一”中的“天”,主要的是指“自然之天”、“主宰之天”。 01 “主宰之天” “主宰之天”,指的是有人格、有意志、主宰萬物命運的天。 儒家經典《周易》中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p> 這里講的伏羲氏“觀象于天”“觀法于地”,創作八卦,傳告神明心意,類推萬物情況,就暗含了天人同構、天人合一的主旨,而這里的“天”,恰恰就是“主宰之天”。 宋代張載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他說:“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西銘》)他認為,人和萬物是天地所生,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萬物是我的伙伴朋友。又說:“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至明,故天人合一?!保ā墩伞罚?/p> 后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又進一步發展了“天人合一”哲學。朱熹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朱子語類》)他認為,抽象的“理”是世界本原、宇宙本體,而且這“理”是至善的,但是,作為個體的人,是現象世界中具體的、特殊的產物,必然不能合乎至善的理想。 因此,在朱熹看來,必須正心誠意,通過“格物致知”的功夫,對宇宙萬物,窮究不已,持續用力,滅人欲之私、存天理之公,便可達到“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的至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在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看來,“格物”就是“正物”,即是去其惡、以歸于善,這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致良知”,即是去除私欲障蔽,彰顯吾心本有的粹然至善的內在光明,達到天地萬物“一體之仁”的至善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因此,雖然王陽明與朱熹“格物致知”的路徑不同,但他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卻是一致的,即都是要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02 “自然之天” “自然之天”,指的就是大自然,比如,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四季更替等現象,都屬于“自然之天”。 道家哲學突出的強調了“自然之天”的重要性,主張順乎自然天性,反對人為妄作。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睂Υ耍蹂鲎⒔庹f:“與自然無所違”。也就是順任自然、天人合一的意思。 《莊子》中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在莊子看來,天地是與我同存的,萬物是與我為一的。 在老莊哲學看來,人為、妄為,都與自然、自發相反,因此,老子、莊子都猛烈的批判仁、義、禮等世俗道德規范?!兜赖陆洝分姓f:“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p> 在老子看來,上德之人不囿于世俗道德說教的約束,而是以自然無為的態度對待宇宙萬物,因而看起來是沒有道德的,但恰恰是真正有道德的;下德之人拘泥于世俗道德規范的束縛,處處以仁、義、禮等道德說教苛己責人,看似有道德,其實卻是最沒有道德的。因此,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義,失去了義而后才有禮。禮是忠信的不足,是禍亂的開端。 為此,老子主張必須“絕圣棄智”、“絕仁棄義”,返璞歸真,也就是強調要“天人合一”、順任自然、虛靜無為。老子的這一思想,在莊子那里,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莊子》中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迸qR天生四足,這叫自然;絡馬頭,穿牛鼻,這叫人為,莊子反對人為妄作,主張順任自然,只有這樣,才能返璞歸真,合于天道自然。 03 殊途同歸 可見,儒家哲學所理解的“天”,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道德品格,是“主宰之天”,也是“天理”、“良知”的本原所在,它是剛健有為的,也是作為個體的人所遵循效法的最高本體。個體的人必須通過持續的修養功夫,把自己的精神修養提高到“同天”的高度,也就是達到與天合一、天人合一的最高道德修養境界,實現“內圣外王”的終極目標。 而在道家哲學系統里,“天”更多的是指“自然之天”,它是虛靜無為的,但又是無不為的,作為個體的人,應該順乎自然無為之道,不妄作、不妄為,摒棄一切“反自然”的舉動,進而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天人合一的修養境界。 比較儒家和道家對于“天人合一”的理解,可以發現,儒家所體認到的“天”,主要的是指“主宰之天”,這一“主宰之天”是剛健有為的,具有“乾卦”的特質,屬“陽”。而道家所體認到的“天”,主要的是指“自然之天”,這一“自然之天”是虛靜無為的,具有“坤卦”的特質,屬“陰”。 雖然儒家和道家追求天人合一的路徑不同、內涵不同,但他們最終都要達到天人合一至善修養境界的目標則是一致的。而“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追求和突出特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