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示帖》是王羲之行草書的代表作品。《得示帖》屬于喪亂三帖之一,與《喪亂帖》、《二謝帖》連成一紙,并稱為'喪亂三帖'。縱28.7厘米,橫58.9厘米,現在收藏在日本宮內廳的三之丸尚藏館。
《得示帖》是王羲之服過五石散后寫給朋友的信,大概意思是:收到您的信,知道您的病情還未好轉,很是擔心,我現在身體也非常不好,明天日出會出發到您那里去,因不愿接觸霧氣的緣故。還要等待(五石散)藥性發散。王羲之敬上。 《得示帖》 《得示帖》共4行,32個字。行草相間。雖然只有短短幾行,30多個字,但是包含了大量的書法技巧信息,在用筆、節奏和章法等方面都是王羲之行草作品的典范,是魏晉新書風最典型的面目。 筆法、結構、章法是一間書法作品最主要的三個元素,而章法在一篇書法作品中的比重占多少呢?近代書法大家弘一法師認為,一篇書法作品中,章法的作用要占百分之五十。
我們以章法為主要角度來分析《得示帖》。 構成章法的可以說是作品的一個整體形象,是給人的第一感覺。形成這種形象與感覺。不僅是字與字之間的大關系,而是多種元素的綜合作用形成的狀態。 一、大小 《得示帖》大小錯落,不同的字體積差別非常大。作品中最大的字是'霧'字,最小的行書是'日'字,'霧'字的體積大概是'日'字的六倍。 “霧” “日” 在創作時,根據自己需要,調整字的大小,使字與字之間的組合關系更加自由,對于每一行字的安排,整篇的節奏氣氛都有重要作用。 《得示帖》整體上的大小趨勢是開始小,越到后來字形越大。第三行的'觸'、'霧',第四行的'散'、'羲之'字形都很大。 2、 輕重 用筆的輕重也是調節章法的重要手段,用筆輕重也直接影響字的聚與散,穩定與靈活等不同取向的呈現。《得示帖》中總體上行書書寫比較重,草書線條稍輕,行書厚重穩定,草書流暢靈活。 整篇作品用筆最輕的字是第三行的'遲',這個字兩筆完成,線條很細,極為簡約。線條雖細,但鋪毫行筆,每一個方向變化都有筆鋒鋒面的變化,又使這個字靈動多姿。這樣的技術真是很厲害了。 “遲” 我們再看看這個字的位置,在最下部,上面的'觸、霧、故、也'都是比較大,用筆很重的字,也是全篇中最重的部分,最下加一個最輕最靈活的字,大膽鮮明,構成強烈的對比。 '觸、霧、故、也、遲' 技術已然絕頂,章法構成更臻至化境,所以王羲之是書圣,所以學書一定要學習王羲之。 3、 連斷 連續書寫或字字獨立或顧盼呼應,都是行草書創作的基本手段。《得示帖》中三種情況都存在。連續書寫又分為實連和牽絲。 '吾亦劣''羲之頓首'為實連,用筆較重。'不欲'、'乃行'為為牽絲,字中間連筆極細。 '吾亦劣' '羲之頓首' '不欲' '乃行' 非連筆書寫的字之間也有很多呼應顧盼,如'觸、霧、故、也'、'散、王、羲之',收筆處指向下一筆的起筆處。 '觸、霧、故、也' '散、王、羲之' 這些處理目的是讓整篇文字氣息通暢,內部有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引領、貫穿與整合。 《得示帖》的章法是最值得分析學習的。行草書最常見的章法特點是行草交替使用,以行書為穩定的元素,以草書為靈動的元素,而這種方式就來源于王羲之的經典作品。 最后,我們縱觀全篇,來體驗一下《得示帖》的整體節奏。 '得示'是行書,比較沉穩;下面四字寫草書,'知足下'為一組,'尤'字獨立;'未佳'、'耿耿'分為兩組連寫,比較厚重。'吾亦劣劣'是草書,四字連寫;和左邊'得示'二字形成動、靜對比。'明'字行書,厚重;'日出'為一組,行書,'乃行'一組,草書連寫,但用筆有力,動中寓靜。'不飲'是草書,牽絲連帶,'觸'行書,三個字字距很大,與右側'吾亦劣'的一筆連寫有分別。'霧故也'三字行書,用筆非常厚重;'霧'字最大,成為全篇的中心,三個字構成全篇最沉厚的一組;最后一個'遲'是草書,線條最細,形成強烈對比。 最后一行'散'字行書,'王羲之頓首'為草書,最后一行連續六個字動勢縱逸。整篇沉郁與激越交替,從第三行下半段開始對比最為強烈,全篇達到高潮,最后激蕩中結束。 《得示帖》 (圓形表示穩定、方框表示靈動) 筆法、結構、章法都是我們學習過程中必須掌握的技能。行草創作中,章法尤為重要,筆法像磚瓦、結構如墻、屋頂等,章法就等于建筑審計圖,只有合理高明的設計,才能用好所有建材,建成偉大的建筑。 我們這樣分析王羲之的杰作,不是說他先設計好章法,再創作。王羲之對書法藝術的精髓已經深刻領悟,臻至化境,所以揮運之間即能創作驚世之作,一切章法安排在有意無意之間,在情感宣泄與理性安排之間。 我們在學習階段,還遠遠不能達到如此境界。所以首先要理性分析掌握章法構成的規律,由生至熟,得其精髓,方才具備了創作杰出作品的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