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是兩個歷久彌新的教育話題,互聯網、人工智能正在為這兩者的平衡帶來更多可能。近幾年,隨著在線英語、在線數學等在線教育獨角獸企業的崛起,教育這個幾千年來的傳統行業煥發出無限生機和活力。 然而,在11月27日36氪舉辦的2019WISE新經濟之王大會上,洋蔥數學聯合創始人兼CEO楊臨風在演講中卻指出,盡管已經進入AI時代,但教育仍然陷于困境:“老師單向授課,學生被動學習,校內校外兩套體系,個性化教育家長負擔不起、規?;谡n效果不佳,這些從未改變,并且在很多人看來似乎無解。” 對此,楊臨風現場給出了他的答案:“如果能讓學生跟著數字化課程,用AI人機交互的方式學懂學透,這些問題就有機會得到解決?!?nbsp; 12月4日下午,洋蔥數學召開品牌升級發布會,宣布更名為“洋蔥學院”。會前,楊臨風向36氪詳細介紹了他的解決方案,不同的是,這一次他帶來的不只是數學。 “無論是數理化,還是語文英語,學科背后的本質都是適用于AI人機交互學習產品的課程設計方法論,洋蔥把這套方法論反復打磨了六年,才邁出今天這一步?!睏钆R風告訴36氪。 以下是36氪與楊臨風的訪談內容(經36氪整理編輯): 入局,選最難的學科 36氪:你們早在2013年就入局做教育了,當初為什么要選數學? 楊臨風:事實上,我們開始琢磨做教育這件事,要追溯到更早。2007年,我在哈佛大學讀計算機,洋蔥其中一位聯合創始人朱若辰在杜克大學讀生物,同時輔修教育。當時,美國出現了一輪用技術促進教育創新的浪潮,這期間涌現出了像“可汗學院”的在線學習平臺。這讓我們對如何改變教育現狀,產生了很多啟發和思考。 當初選擇數學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數學最難。難有兩方面,一是學起來難,很多學生怕數學。二是做起來難,有很多抽象概念很難用幾句話講清楚,對在線學習場景來說,難度則更高。而這兩個難點,通過數字化課程和人機交互個性化學習的方式都可以得到很好地解決。我們當時有一個判斷,如果能把數學做好,其他學科就不在話下了。 36氪:為什么要叫洋蔥? 楊臨風:洋蔥源自知識層層剝開的感覺,這符合人們對知識的認知,對學習本身的認知。另外,很多人都說學習是反人性的,但我們不這么看。學習本身是有趣的,只是大多數孩子不知道如何學好,體驗不到樂趣,會認為學習很苦。而在洋蔥,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通過洋蔥的學習過程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36氪:洋蔥學院的課程里沒有真人老師授課,這背后的考慮是什么? 楊臨風:我們過去六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打造了洋蔥學院這個產品。它現在已經覆蓋了數學、語文、英語、物理、化學,都是通過人工智能和人機交互的方式來學習的。課程內沒有真人老師,而是采用平均每節5-8分鐘的數字化課程,用動畫來直觀展示一個知識點或解題思維。這樣的課程,目前我們研發了2500多節。 這樣的課程形式有很多優勢。首先讓抽象概念可視化,比如函數、立體幾何,真人老師講再多學生也未必能懂,但這種形式卻一目了然。其次是情景化教學,知識的背后都有來龍去脈,放在情景中來講更易于加深學生理解。并且這樣的課程可以隨時暫停、快進或反復學,孩子所有在洋蔥上的學習時間,都是自己主動的,因為學習不僅是個性化的,而且是受他自己掌控的。這樣的主動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 36氪:這和普通的錄播課有什么區別? 楊臨風:區別很大。課程很簡短,一般在5-8分鐘,內容非常濃縮,趣味性和注意力的抓取力也高出很多。呈現的形式主要是動畫、板書和情景。同時這些課程中有很多學習交互的邏輯,按思維點自動暫停和彈出,學生要完成交互后,視頻才會繼續播放,保證學習的專注和引導思考。視頻后面還有不同梯度的練習和學習任務推送給學生,對應前面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 課程背后有一套AI個性化的學習系統,學生看視頻、做練習或者任何交互行為都會產生數據,這些數據會被系統實時收集和客觀記錄。AI算法在這些豐富的數據作用下能夠感知學生的學習,實時干預和調整學生的學習過程,比如為學生動態規劃個性化學習路徑,給學生進行能力定級和分層,在學完一步后智能推薦下一步的學習任務等。 AI,要讓學生真正學懂 36氪:現在人工智能很熱門,那么AI的教育價值是什么? 楊臨風:從目前的發展階段來說,AI在刷題和評測上的應用比較廣泛,但主要是因為這兩個環節最容易做。不過,我們認為這其實并不能從本質上改變學習體驗,因為這兩個環節都和學生如何學懂知識無關。 思考AI的教育價值,本質上應該是思考如何教機器更好地解決問題。因此在教育中,要去思考哪個環節是最值得被改善的?我們認為那一定是學生“學”的環節,這也是老師“教”的環節。人工智能要介入到教育領域,就要介入到最核心的教與學環節,去提升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效率,去提升每一位老師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就意味著有機會幫老師更好地教學,這樣就能促進整個教育生態的改善。 36氪:AI要如何用,才能真正改變教育? 楊臨風:AI本質上是一個生產力的提升。如何用AI改變教育,我們要看教育行業的本質,看最大的教育瓶頸在哪,再想辦法用AI解決。否則,AI能發揮得價值就很有限。 從這點出發,我們認為現在教育領域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學生的學習體驗太差。學生不愛學習,學不會,這讓很多家長感到焦慮。因此即便是把好老師搬上屏幕,但依然供不應求被圍搶。能不能從教育的供給側入手?研發出數字化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跟著這些課程用人機交互的學習方式學懂學透,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有機會得到解決。而AI能做的是,讓這樣優質的學習體驗被穩定地復制,并且極大降低成本,讓每個人都能用得起。這對教育才會是根本上的改變。 36氪:和班課直播相比,你們的優勢在哪里? 楊臨風:班課直播是線下輔導班的線上升級,所以也會受限于很多傳統輔導機構的問題,比如無法實現個性化學習,學生學習被動,內容顆粒度太大導致課太長,無法隨時隨地學習等,況且AI等技術化的東西相對不容易融入進這樣的教學形式里,因為這本身是一個人驅動而不是產品驅動的模式。學習不能個性化,不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學習體驗和效果,這是很大的問題。 而洋蔥學院我們做的是人機交互的個性化課程體系,在數字環境下形成學習閉環。課程的呈現形式更加生動直觀,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并根據自己的節奏隨時隨地學習,通過人工智能和交互實現學習的千人千面。 同時我們還跟很多公立學校開展了合作。我們幫助老師給學生講一些在傳統課堂上靠一根粉筆很難講明白的問題,比如把很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數字化視頻生動形象地呈現出來。 融合,打破家校邊界 36氪:除了2C,業務上為什么還要做2B? 楊臨風:在線教育進入AI時代,混合式學習是大趨勢。用技術促進教育升級,離不開學生的日常學習體系,同時更要配合教師的日常教學體系。學生一周五天在學校學習,有10小時都在課堂或教師安排的課后任務中度過,這是最完整,也是最值得去提升的學習場景。 此外,近些年國家大力開展教育信息化建設,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和文件。大量全國各地的學校都在做課程升級,建立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深度整合和常態應用,學校希望得到專業的支持。 洋蔥學院的數字化課程和AI人機交互學習方式,能夠直接賦能老師在日常教學中便捷地開展信息化教學,打造個性化的課堂教學體系,把課堂線下和線上有機結合起來,延伸整個課堂的學習體驗。 36氪:你們是如何幫學校做課堂升級的? 楊臨風:首先我們幫老師讓他的學生更好的預習。以前預習是看課本,很多概念沒辦法理解,太枯燥了?,F在老師可以說,同學們,你們先在洋蔥上花10分鐘看這個知識點。因為有數據后臺,老師立刻就能看全班每個學生誰哪個部分已經掌握了,誰在哪個部分還沒有掌握。因此課堂教學得以進行重構。 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少講基礎的內容,從原來廣播式的反復講,變成現在讓學生分組討論,給每組設定不同的課題去協作解決。從聽一個人反復講,變成孩子在小組里個性化完成學習任務,這樣的課堂參與效率會大幅提升。 課后,通過人工智能,老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千人千面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孩子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做不同的題、看不同的視頻,去鞏固當天所學的內容。 36氪:也就是說,你們把家庭和學校的學習場景串在了一起? 楊臨風:是的,通過這樣的方式,洋蔥就把課前、課上、課后全都連在了一起,讓學習數據和過程得到了統一,學生就不再需要校內、校外的雙軌式學習。 現在很孩子都在課余上輔導班,但是大部分課外輔導和課內教學是兩套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都是兩套。因此大部分孩子面臨的是一個雙軌的學習場景,學校里面有一個場景,校外又是另外一個場景,這給孩子造成了雙倍的學習壓力。 自我顛覆,更名的邏輯 36氪:數學現在是在線教育的風口,你們為什么卻要去數學化? 楊臨風:洋蔥數學是一家已經成立六年的在線教育的公司,從一開始定下做人機交互學習的課程產品,這些年來我們從來沒換過方向,也沒有追過風口。到今天,在洋蔥上學習的學生數量已經超過了3000萬,并且還有95萬的教師借助洋蔥進行課堂教學,我們已經覆蓋了全國80%的學校,超過19萬所中小學。 有了越來越多的用戶,隨之就有了越來越多的期待。經常有大量的學生和老師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下面留言,催我們出新學科。這都讓我們意識到,數學這個名字已經不能承載洋蔥在用戶心中的價值。事實上,我們在2016年就有了物理,相當長的時間都是數學和物理并存。今年初,我們同時擴科了語文、英語和化學,自然需要一個新名字來包含不同的學科。 況且,之前聽到有用戶跟我們說在洋蔥數學上學語文,這聽起來確實挺詭異的。 36氪:對于擴科,你覺得時機成熟了嗎? 楊臨風:四年前我們開始研發物理,想要驗證洋蔥的這套課程設計方法論在其他學科能否行得通。當時用和數學同樣的思路做,發現有很大不同沒考慮到。比如展示物理實驗和講數學原理的表現形式就很不一樣,物理實驗就得用實拍和動畫混合來呈現。當時反反復復修改了很多次。 物理學科走上正軌后,對擴新的學科我們足足準備了兩年。擴科對洋蔥來說早已不是大冒險,我們為了擴科趟了無數的坑,交了不知道多少的學費,當然也讓我們在課程教研設計上積累沉淀了許多流程化、標準化的經驗。現在這些都已經成熟了,擴科對我們來說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36氪:做數學起家的洋蔥,你們憑什么做語文、英語? 楊臨風:無論是數理化,還是語文英語,這些學科背后的本質都是適用于AI人機交互學習產品的課程設計方法論,洋蔥把這套方法論反復打磨了六年,才邁出今天這一步。 我們認為,知識只有被充分地理解后,才能靈活地去運用,在這一點上每個學科都是一樣的。按洋蔥的這套方法論,我們會結合學科特點找適合的突破口,比如語文先從文言文、古詩詞這些重理解的內容入手,英語從語法、詞匯這種同樣需要重理解的內容入手。小批量測試成功后,才會大規模上量。目前,語文和英語的課程都很受用戶好評。 事實上,擴任何新學科的過程也都是會經過嚴格論證和內測的。在洋蔥我們非常信任邏輯和數據,從課程規劃到制作DEMO,都會經過一遍遍的討論。DEMO做出來后,會拿給用戶做測試。只有驗證了有效且可量產后,我們才會規?;瘑印_@個過程是很慢的,但項目一旦啟動,速度就肯定會有保障。 36氪:為什么要叫洋蔥學院?洋蔥學院的未來是怎樣的? 楊臨風:學院意味著我們希望未來提供所有學科的課程,甚至不局限于小學、初中和高中,也希望學生們把這里當成知識的海洋,愿意在洋蔥學院學習。另外我們相信邏輯和數據,洋蔥學院這個名字是經過了公司內部征集,最終靠產品內用戶調研投票投出來的。 對于未來,我們會一如既往地投入資源在課程設計和產品研發上,把數字化課程、學習交互、AI和大數據有機結合起來,幫學生更好的學,幫老師更好的教,讓學習發生真正的變革。同時也希望有機會連接更多的力量,共同參與到這個進程中來,一起改善教育的生態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