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之四】又問之曰:“成王不以天子禮葬周公,天為雷風,偃禾拔木,成王覺悟,執書泣過,天乃反風,偃禾復起,何不為疾反風以立大木,必須國人起筑之乎?”應曰:“天不能。”曰:“然則天有所不能乎?”應曰:“然。”難曰:“孟賁推人人仆;接人而起接人立。天能拔木,不能復起,是則天力不如孟賁也。秦時三山亡,猶謂天所徙也。夫木之輕重,孰與三山?能徙三山,不能起大木,非天用力宜也。如謂三山非天所亡,然則雷雨獨天所為乎?”問曰:“天之欲令成王以天子之禮葬周公,以公有圣德,以公有王功。經曰:‘王乃得周公死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也。” 【拙解】再提出質疑說:“周成王不以天子之禮葬周公,上天降雷興風,吹倒莊稼拔起大樹,于是周成王覺悟,捧書哭泣思過,于是天刮逆向之風,倒伏的莊稼重新立起,然而為何不施猛烈逆向之風將大樹重新立起,卻必須讓國人將其扶起并以土筑實呢?”回答說:“天做不到。”問:“然而天有所不能嗎?”回答說:“是的。”質疑說:“孟賁推人人會仆倒;拉人而起則人能再站立。天能拔出大樹,卻不能使其再起,則是上天之力不如孟賁。秦朝時有三座山消失,尚且說是上天所搬。大樹之重,怎與三山可比?能搬走三座山,卻不能重新立起大樹,與天所能用力不相符。如果說三座山并非是天所搬走,那么唯獨雷雨是天所為嗎?”回答說:“天之所欲是讓周成王以天子之禮安葬周公,因為周公有圣德,因為周公有君王之功。《尚書》中說:‘周成王才看到冊書記載周公自認其死有為武王延壽之功,故而代替武王去死。’如今是上天動其威以表彰周公之德。” 【小議】王充有問,是何人作答?自然是奉《尚書》為經典的儒者。《尚書》大作,其實早已佚失,留世之文,已經近代學者考證確定系后人偽作。以《尚書》之言,說天地間神奇之事,儒者頗善辯辭。天有所能,有所不能,全憑儒者所解,牽強附會,自然便是漏洞百出。依《尚書》所言、儒者所解,上天能知人間諸事,能施雷電興風雨表達其對人間過錯的憤怒,明顯是將上天之性擬人化了。天怒便降狂風驟雨,承受者是萬眾百姓,并非是“天”所認為有過錯的君王,莫非天怒時也會失方寸而降罪于無辜?圣王有德,天降祥瑞于人間;君王無德,天降災變于人間。原來人們敬畏無比的“天”,所能看到的只有人間的“王”是否有德,若降祥瑞或災變,何其漫不經心!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東漢時期思想家,唯物主義者。 《論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僅存篇目,實存八十四篇,是東漢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義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義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論衡》的出現,在中華歷史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由于作者身處的時代使其世界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響其著作的歷史重要性。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對待歷史經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學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讀國學經典,從中汲取有益養分。 |
|
來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王陽明心學等其它哲學派別知識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