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園是一座新修的仿古園林,園中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假山、曲廊俱全,一步一景,極具蘇杭園林的特色。這里還特意為兩位先賢和一位當代藝術家分別修建了紀念館和藝術館:

秦裕伯元元貞二年(1296年)生于上海長壽里(即今浦江鎮(zhèn)勤勞村),元至正四年(1344年)中進士,歷任上海縣尹、郎中,在任十年內筑縣城、建縣學、公正亷潔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學者,至正十四年解職歸里。明洪武元年,朱元璋請他做官,他托故拒絕,洪武六年(1374年)辭世。太祖嘆道:“生不為吾臣,死當衛(wèi)吾土”,下紹敇封秦裕伯為上海城隍。清同治十一年,朝廷又封其為護海公。現(xiàn)在上海城隍廟內供奉的城隍老爺正是此公。









葉宗行,明代水利專家。出生于河工世家,祖居華亭縣葉家行(即今閔行區(qū)浦江鎮(zhèn)正義村)“幼治經(jīng)史,及長通曉天象、農事,精于歷算、測繪,嘗負笈從師,深諳宋元以來治水范案”
上海市的大部分宋代己成陸地,南有黃浦江(又稱春申江、黃歇浦)北有吳淞江(今蘇州河),因長江帒來的泥沙不斷沉積,兩河下游也逐漸壅塞,至明初,太湖流域積水經(jīng)年不退,蘇州、淞江幾成澤國。永樂元年,戶部尚書夏原吉奉命江南治水,葉宗行建議在吳淞江上游開夏駕浦入長江以分水勢;在三柳引太湖水分注黃浦江;在今陸家咀北面開浚范家浜(即今外灘蘇州河口至吳淞口這一段)接通黃浦江,匯并吳淞江以增水勢,沖瀉入海。


此建議經(jīng)采納后,動用了蘇、嘉、淞三府二十萬民工,歷經(jīng)兩年半時間工程得以完成,太湖溢水經(jīng)長江東奔入海,江南水患從此根絕。有專家說:有黃浦江才有今天的大上海,葉宗行功莫大焉!




“秦怡藝術館”是迄今為止,為活躍在影視劇壇的藝術家以個人命名的第一座藝術展示館。展覽全面回顧了秦怡跨世紀的藝術生涯,館中展出了秦怡不同時期的肖像照、劇照、電影海報、電影拷貝、獎杯、獎狀、書信手札等共數(shù)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