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觽堂跟其他藝術區有什么區別?” 每當被問到這個問題,堂主都會回答:他們收藏藝術家的作品,觽堂收藏藝術家。 是的,觽堂大院里有好多藝術家的工作室,不僅可以看到他們的作品,還可以零距離的了解他們的創作和生活方式。 來參觀過觽堂的朋友們,不知您對哪位藝術家的工作室印象最深刻呢?其實他們每個人工作室里的一些布置都可圈可點,從一些小細節就可以看出他們的喜好和生活方式。 比如,雕塑家任哲在工作室里擺放了文房四寶,是的,他非常酷愛書法,甚至他的作品中也融入了書法運筆的流暢與氣勢。 沉香雕刻大師鄭堯錦的工作室里,除了沉香,能見到最多的估計就是花瓶了。 去琴房時,映入眼簾的綠植應該就是任靜先生在幾上放置的蘭花。 在雕塑家夏航不銹鋼雕塑世界里的一隅,擺放著一個瓶花。 油畫家由金也喜歡在工作室里放瓶花,春去秋來,看花開花落。 除了他們,現在越來越多的人也非常喜歡花些心思布置自己的私人空間,比如墻掛名人字畫,瓶插素凈之花,桌上放塊別致的石頭…… 其實這是古人非常典型、生活化、含蓄而清雅的一種情致的遺風——清供 古人的清供有一套非常講究的完整的體系,今天堂主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 無名之供 清供在古代一般被分為“無名之供”和“有名之供”。 無名之供,就是我們上面說的這些,在生活里比較常見的,是在非節日之時隨心無來由地在案頭擺上幾樣物什,以增加生活情趣。在客廳、書房等案頭,擺放著各種各樣的珍愛之物,如花卉,陶瓷,觀賞石、字畫、古玩、各種雕件、擺件等等,表達自己的審美喜好、情趣。 舊時文人,最喜歡在書齋擺點盆景,稱之為“案頭清供”。 “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案頭清供不在乎是否名貴,一般是就地取材,以下是古人常用的案頭清供,我們一起來看看。 —水仙花— 北方冬日里的清供,水仙花確實是再好不過的。清代李漁嗜水仙如命,據說每到冬季,李漁都要令家人購回許多水仙花,并親手雕刻成各種造型,置于精美的器物中,或置于自家客廳和書房,或分送親朋好友。 —石菖蒲— 此物自古為文人喜愛,常作案頭清供,且多有吟詠詩作傳世。菖蒲雅氣,需要細心養護,《群芳譜》記載:“春遲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 又云:“添水不換水,添水使其潤澤,換水傷其元氣。見天不見日:見天挹雨露,見日恐粗黃。宜剪不宜分,頻剪則短細,頻分則粗稀。浸根不浸葉,浸根則滋生,浸葉則潰爛。”說的就是種養之道。 畫家李巍巍養的菖蒲 —瓶花— 瓶花是文人士大夫寄托林泉之思的案頭清供之一。在明晚期,更是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品評原則,除了明代高濂《遵生八箋》的《燕閑清賞箋》部分有專章論述外,明代張丑的《瓶花譜》、袁宏道《瓶史》更是瓶花專著中的佼佼者。 清《雍正妃行樂圖》中桌案上的花器/香爐 —花瓶— 有花還得有瓶,關于花瓶的質材、器型,明代戲曲作家高濂說:“若書齋插花瓶,宜短小,以官哥短瓶、紙槌瓶、鵝頸瓶……俱可插花。”忌有環,忌成對,忌雕花妝彩。 明朝畫家文震亨在此基礎上繼續分出雅俗,認為插花的瓷器,可以用官、哥、定窯的古膽瓶、一枝瓶、小蓍草瓶,“余如暗花、青花、茄袋、葫蘆、扁肚、瘦足藥壇及新鑄銅瓶、建窯等瓶,俱不入清供,尤不可用者,鵝頸、壁瓶也……大都瓶寧瘦,無過壯,寧大,無過小,高可一尺五寸。低不過一尺,乃佳。” 畫家李巍巍工作室擺放的花瓶 —觀賞石— 觀賞石,也就是供石,是在室內條幾、書桌、案頭和博古架上擺放撫玩、清供觀賞的天然奇石。 它的性格特質是質樸堅實、典雅脫俗,最能體現中國人寧靜致遠、堅定執著、謙和待人的傳統精神。 畫家李巍巍工作室擺放的觀賞石 —文房四寶— 文人的案頭清供,當然最主要的,還是離不開文房器物。文房器物也稱“文房”,最早指的是筆墨紙硯等文具,所謂“文房四寶”是也。 后來,與筆墨情趣不可分離的文房用器大量出現,超出了筆、墨、紙、硯的范疇,如筆床、筆架等等。 有道是,“案頭清供是君子之心”。因為無須刻意,無須破費,心有所屬,寄托于物,自有一種生活態度或情趣在其中。 有名之供 有名之供,可按禮俗分,如壽誕清供;也可按節日分,如歲朝清供、瑞陽清供,中秋清供等。 其中,“歲朝清供”還是中國畫家愛畫的畫題。 歲朝即一歲之始,指農歷正月初一,“歲之朝也”,有慶祝新的一年開始,并預報一歲平安吉慶之意。歲朝清供蘊涵豐富、寓意深邃、雅俗共賞,給節日平添了吉慶祥和的氣氛。 元明時期,清供圖逐漸形成,以宋人為典范,清中期以后達到頂峰,清供圖里畫的、實際生活里供的,無非是這幾樣: 天竹果、臘梅花、水仙。 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慈禧(款) 歲朝清供 壬寅(1902年) 作 什么是清供,為何而供? 以上說了那么多,那到底什么才是清供呢?古人為什么而供呢? 清供,古漢語專門工具書《辭源》釋為“清雅的供品”,又稱“清玩”。 清供源于佛供,在早期更多的是一種帶有祭祀性的擺設。 回溯魏晉時期的蘭亭雅集: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之蘭亭舉行風雅集會,即“修禊”,這種古老的民俗,為的是洗去冬日塵埃,感受春意。 樹叢中有人煮茶,有人弄酒,石頭上放著一瓶花,那些花瓶、杯盞也成了清供擺設的雛形。 清供的完整體系產生于隋唐以后,唐宋時期已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清人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云:“余閑居,案頭瓶花不絕。”書中女主角“蕓”不僅欣賞夫君插花“精妙入神”,還別出心裁,“覓螳螂、蟬、蝶之屬,以針刺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令見者無不稱絕。 沈復與“蕓”亦屬貧賤夫妻,卻如明人袁宏所言:“朝看一瓶花,暮看一瓶花,花枝雖淺淡,幸可托貧家……以此顏君齋,一倍添妍華。” 清供一般有兩層意思: 一指清雅的供品,如松,竹,梅,鮮花,香火和食物; 二是指古器物,盆景等供玩賞的東西,如文房清供,書齋清供和案頭清供。 總的來說,不僅限于花、石、文房這些具象的飾物,那些給生活增添雅趣的飾物、趣物都可以概括為清供。 王原祁《藝菊圖》局部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古人“器為人用”的理念,正應《閑情偶寄》中曰:“是無情之物變為有情”。 古代文人往往會對花果及其他擺設寄寓某種情感與志向,使之成為人格的化身與精神的展示。 所以清供的審美意義和人文精神大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清雅脫俗、清逸不濁。體現書房主人的高潔品格。 二是精巧別致、極具匠心。因為有文人參與直接創意,創作時,文人參與設計和定制,完成后,有文人品評,賦詩撰文褒揚看,集中體現了文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 三是天人合一、和諧相生。與文人的藝術生活,如琴棋書畫、造園賞石、契闊談宴等愛好需求相一致,營造濃厚的藝術化人文化的氛圍。 仇英《蕉陰結夏圖》局部 有人說,清供,供的是自己的那份清心。 我們一直說的迷古而不泥古,古人對于清供的這般廣泛應用或許不見得適用于我們今天的生活,但是這份雅致的生活美學以及這背后精致考究的生活方式或許可以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折一只春花或是手持一把如意,不僅是美的裝飾,更是一份雅致的心境。 堂友們可以隨手拍下您最喜歡的清供發給堂主,或者把自己清供的心得留言給堂主,讓我們的生活更雅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