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始皇創(chuàng)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來,國家最高權力也就是皇帝席位的傳承,便開始采取世襲制。家天下的國家性質2000多年從未改變,除去清王朝雍正皇帝開創(chuàng)了短期的秘密立儲制度之外,其余各個朝代都選擇將權力傳承于本家族子嗣。但嫡長子繼承制在許多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并沒有受到尊重,廢長立幼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舊唐書?太宗本紀》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于昆弟,失教于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朱,斯前志也。 為了奪得太子席位,許多皇室家族成員不惜自相殘殺,由此我們也可以清楚了解到,傳統(tǒng)家族權力傳承體制將會導致皇室成員內部斗爭和朝廷黨爭,甚至有時會導致殘忍血腥的軍事革新。誰人能想見?這種退而求其次奪儲方式的代表竟是一代明君李世民。下面我們就通過這場整治革命去了解君王李世民的智慧和那段風起云涌的歷史。一.黨爭背景錯綜復雜,各方勢力犬牙交錯 自唐朝從關隴地區(qū)起兵橫掃天下推翻隋朝政權以來,屢歷戰(zhàn)功的秦王李世民就建立了極高的聲望,他得到了百姓的認可和皇室成員的尊重。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對此十分嫉妒,父親唐高祖李淵曾承諾起兵成功之后就封李世民為太子,但他登上皇位,卻違背了最初的諾言將李建成封為太子,這極大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滿。 1.太子之位是兩方爭執(zhí)的起源 李淵在冊封之后也意識到李建成才疏學淺不足以堪當大任,他也動搖了原本的決定,有了更換太子的想法。面對這樣的情況,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相聯(lián)合,拉攏朝中權貴勢力制造不利于李世民的社會輿論,并運用各種卑鄙手段打壓李世民在朝中的聲望,李世民被誹謗中傷之后,也組織自己的團隊體系積極還擊,與李建成相抗衡。長此以往,朝廷內部出現(xiàn)了兩個極端勢力相斗爭的情況,朝局也因此陷入困境,國家政治體系十分混亂。李建成的聲勢在斗爭過程中水漲船高。  2.李淵立儲時的愚鈍和愚昧 導致兄弟二人兵戎相見的原因多種多樣,而最為根本的是身為皇帝的父親沒能從中調和,導致矛盾不斷加深最終難以化解。李淵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優(yōu)柔寡斷,猶豫不決。雖然他已經立李建成為太子,但后期的政治活動中又表現(xiàn)出對李世民的偏袒和倚重,這種行為又使得朝中大臣猜測李淵有更換太子的想法。即使兩個黨派實力此消彼長,李淵也未能做出中肯的決定,任由事態(tài)發(fā)展。最終矛盾加深,兄弟二人反目成仇。二.政治變革中,明君智慧可見一斑  1.凌煙閣功臣,絕非徒有虛名 玄武門之變看似是李世民先下手為強搶占先機,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恕不知,他的這場勝利是長久積淀的結果,更是正義的勝利。李世民在這場波詭云譎的政治斗爭中,究竟有些什么樣的籌碼呢?首先,我們便會將目光投向李世民團隊的人才。凌煙閣的幾十位功臣便是李世民獲得優(yōu)秀人才輔佐的寫照,他手下無論長孫無忌,杜如晦還是英勇善戰(zhàn)的尉遲恭,都忠心耿耿,李元吉使用各種手段拉攏策反尉遲恭都并不奏效,在利益面前,尉遲恭僅僅跟隨君主李世民,未曾因誘惑而動搖本心。 2.對形式的明確認識讓李世民未曾錯過良機 李世民手下的謀士團隊早就認清形勢,清楚了解到李世民的處境。這樣生死存亡的時刻必須率先制人,房玄齡和尉遲恭多次勸說李世民,希望他立刻采取軍事行動。李世民此時猶豫不決,他心慈手軟,不愿意對自己的兄弟痛下殺手,更不愿意承擔謀逆的罪名,但這樣的婦人之仁會耽誤大事,他的左膀右臂尉遲恭和長孫無忌將形勢進行分析之后威脅李世民道:如果大王不能及時決斷采取軍事措施,那他們便會離開大王身邊,浪跡天涯,絕不愿被小人殺害。  3.少數民族屢犯邊關,恰成玄武門 在公元626年,西北地區(qū)少數民族突厥人率領數萬騎兵部隊侵犯唐王朝邊境地區(qū),太子借此機會極力向皇帝推薦派遣李元吉前去征討。如此做法的目的是借李元吉之手趁機將秦王李世民身邊的能爭善戰(zhàn)者全部調離,這樣便在日后除掉李世民的行動中會更加方便,李元吉派遣尉遲恭、程知節(jié)、段志玄以及秦瓊一同跟隨自己向西北征戰(zhàn)。但不巧,這樣的計劃卻早已敗露,李世民在東宮中安插臥底。此時臥底及時將消息告知李世民,這便直接引發(fā)事后的玄武門之變。 4.果斷出手,部署周密 當李世民知曉兄弟會在昆明池地區(qū)殺害自己時,他絕不坐以待斃,而是立即召集長孫無忌等人進行策劃。事情的周密部署更彰顯著李世民團隊的遠見卓識,在公元626年7月1日,李世民率先向唐高祖李淵上書,稱自己的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和后宮內皇帝的妃子有茍且之事,并且他們多次策劃謀害世民。這樣的計策成功為玄武門之變制造了先決條件,當皇帝看過李世民的上奏之后,第2天便要召喚李元吉和李建成前來問話。 5.時代不出所料,成功入住東宮 此時,李元吉還并未帶兵出征,但他有些懷疑和畏懼,并勸說兄長李建成稱病不去,但李建成十分草率的認為宮城內部防范沒有問題,李世民更不會有實力在宮城之內下手,這樣輕敵的決定導致了二人未做任何準備就按詔書進入宮城。依據李世民部下的周密計劃,在玄武門,李建成和李元吉雙雙被射殺。當高祖李淵知曉此事之后,立刻詢問左右此事應如何解決,無奈之下,大臣建議李淵立刻將李世民立為太子,從而便可解決當前危機,李淵十分惶恐,他不得不就坡下驢將李世民立為東宮之主。三.絕不錯殺也絕不放過,是明君的城府  為了保證玄武門之變的徹底性,李世民將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家族兄弟和子嗣全部屠殺殆盡,從而斬草除根了結后患。但值得一提的是,秦王并未對兄弟家府中的所有人趕盡殺絕,那些未參與此事的無辜親戚和家族成員都得到赦免,并且李世民對曾經追隨李建成的部族和將領都網開一面。他還夸贊那些忠心耿耿的部族,認為他們從一而終未曾動搖是值得敬佩的。這樣的胸懷和氣度更彰顯著李世民身為太子的智慧和長遠的發(fā)展眼光。 1.廣收人才,禮賢下士 面對曾經多次勸說李建成出兵殺掉秦王的魏徵,李世民也并沒有將他殺害,而是詢問了魏徵為何要挑撥兄弟之間的感情。魏徵淡然冷靜的回答:如果李建成能早日決斷,便不會有今天的禍患。李世民對此大加贊嘆,認為魏征此人有他人不可比擬的智慧和見識。他將魏徵提拔為自己身邊的諫義大夫。 2.性格決定命運,絕非一句空話 從性格方面分析李世民,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的最主要特征是剛正不阿,不愿意使用卑鄙下流的手段去達成既得利益。例如在秦王南征北戰(zhàn)的過程中,后宮中的嬪妃為了拉攏關系獲得利益,他們多次向秦王討要一些封地和高官厚祿,但李世民出于公正沒有將國家財產和土地分配給這些無功之臣。而是按照功勛的大小和軍事的貢獻對士兵進行表彰和提拔。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后宮的嬪妃多次在高祖李淵面前詆毀李世民。  3. 永葆本心,獲得不下的認可和信任 保持內心的忠貞和廉潔,是李世民做人的根本原則,他對待部下也十分公允和禮遇,從而那些具有杰出才能的人才會死心塌地跟隨這位明主。相比之下,李建成的人才團隊便不如李世民完善。太子李建成雖位高權重,受到皇帝的寵愛,但他身邊沒有愿為他赴湯蹈火的部下。雖然薛萬徹等人在李建成死后也垂死掙扎,但在李淵的安撫之下,他們還是改換門庭,放棄為主報仇。 因此,從另一角度分析,李建成的團隊都是因利益關系才得以凝聚,無論是他與嬪妃之間還是與朝廷大臣之間,都是利益的交割,沒有推心置腹親密無間的信任。 4.縱使上位手段極端,確仍能成一代明君 通過玄武門之變,我們便能準確的把握和了解李世民成功的原因。僅從這件流血革新,我們也能見識到他的雄才大略和君主才能,所以日后在他手下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也便不足為奇了。 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樣的君主值得敬佩,雖然他的軍事革命手段過于殘忍和血腥,但面對時局他沒有錯失機會,主持國家大事又以人民利益為先,更彰顯著能屈能伸的男兒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