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安縣千唐志齋內(nèi),現(xiàn)存一通刻于唐貞觀二年(628)的《屈突通墓志》。志為方形,長、寬均0.48米。據(jù)史料記載,作為長安人的志主屈突通,生于公元557年,卒于公元628年。其人“性剛毅,志尚忠愨,檢身清正,好武略,善騎射”。不僅是隋唐時期的名將,而且是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屈突通墓志》拓片 位于唐長安城太極宮西南三清殿旁的凌煙閣,可以說就是唐帝國的榮譽室。唐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為懷念當(dāng)初一同打天下的杰出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nèi)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是為《二十四功臣圖》。畫像比例皆真人般大小,面北而立。據(jù)說,像成后,唐太宗時常前往緬懷。 屈突通能位列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之一,足以說明他對唐帝國的貢獻少人能比。然而,真實的屈突通,其形象的閃光點,卻又不是“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之一”就能概括了的。 首先,屈突通是以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成為大唐開國功臣的。屈突通的先祖為庫莫奚種人,曾依附過鮮卑慕容氏,后徙居昌黎(今遼寧朝陽),再后家長安。其父屈突長卿,北周時曾任過邛州(治臨邛,今四川邛崍)刺史。 其次,屈突通為人正直,辦事公允,即便是親屬犯法,也會依法裁處,決不寬容包庇。其弟屈突蓋任長安縣令時,也以嚴(yán)整而知名。當(dāng)時的民間曾順口流傳“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一說。人們對他二人的敬畏,由此可見一斑。 當(dāng)然,屈突通的勛業(yè)更多還是靠疆場廝殺獲得的。據(jù)史料記載:隋大業(yè)年間,作為隋將的屈突通,在平定楊玄感叛亂過程中,就顯示出了不凡的軍事才能。以至于隋煬帝南巡江都時,委其鎮(zhèn)守長安。不久,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入關(guān),屈突通先是堅守潼關(guān),兵敗被俘后,才降了唐。 唐武德元年(618)五月二十日,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唐朝,是為唐高祖。當(dāng)年八月,李淵命李世民率軍進攻薛仁杲,屈突通作為李世民的行軍元帥長史,也隨軍出戰(zhàn)。是年十一月,李世民于淺水原大敗薛仁杲軍,斬首數(shù)千級,并乘勝追擊,先是包圍了折摭城(今甘肅涇川東北),最后迫降了薛仁杲。據(jù)說,面對堆積如山的戰(zhàn)利品,諸將皆縱軍爭相奪取,只有屈突通部秋毫不犯。唐高祖聞知此事后,對屈突通說:“公清正奉國,著自終始,名下定不虛也。”為此,特賜屈突通金銀六百兩、彩物一千段,以示嘉獎。 自唐武德二年(619)起,屈突通作為秦王李世民手下的一員戰(zhàn)將,在對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人的征戰(zhàn)中,屢立奇功。唐武德四年(621年)正月,屈突通與贊皇公竇軌帶兵巡營,猝與王世充軍遭遇,奮起應(yīng)戰(zhàn)。后在李世民率玄甲隊的馳援下,大敗王世充軍,俘其騎將葛彥璋等,斬俘六千余人。同年二月十三日,李世民移軍青城宮(今洛陽市西北),營壘尚未修好,王世充即率軍2萬出洛陽方諸門,憑借舊馬坊墻垣溝塹,依托谷水抵御唐軍。李世民登北魏宣武帝陵觀察敵情后,見王世充悉眾而出,遂命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谷水進擊,并令其“兵交則縱煙”。交兵后,屈突通令部下放煙,李世民見煙起,親率騎兵南下,與屈突通合力奮擊。雙方激戰(zhàn)半日,王世充才被迫退兵。李世民縱兵追擊,直到城下,斬俘七千人(一說斬俘八千人;一說斬數(shù)千人,俘五千余人),并趁勢包圍了洛陽。王世充只得據(jù)城自守。 唐軍圍攻洛陽期間,王世充便派使者向竇建德求救。竇建德深知唇亡齒寒,遂于唐武德四年(621)三月,率十余萬大軍西援洛陽,進屯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zhèn)西)東廣武山,并在板渚(今河南滎陽高村西北牛口峪附近黃河南岸)筑宮,與王世充相呼應(yīng),威脅唐軍側(cè)背。是年五月,李世民在虎牢之戰(zhàn)中全殲竇建德援鄭(619年王世充稱帝,國號鄭)大軍,唐軍主力旋即回師洛陽,王世充見大勢已去,被迫投降。屈突通因功拜陜東大行臺右仆射。 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屈突通追隨李世民參加了“玄武門政變”。在伏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后,李淵被迫立李世民為皇太子。“玄武門政變”后,李世民擔(dān)心洛陽發(fā)生動亂,便派屈突通馳赴洛陽,以檢校行臺仆射之職鎮(zhèn)守洛陽。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大封功臣,屈突通因功賜封食邑六百戶。唐貞觀元年(627),行臺制度被廢,屈突通改任洛州都督,進左光祿大夫。唐貞觀二年,屈突通病逝,享年七十二歲。唐太宗痛惜良久,贈予尚書右仆射,謚“忠”。 作者:鄭州張世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