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比、興 是古詩詞中的三個主要的表現手法。這種藝術形式最早出現在《詩經》,可以獨用賦獨用比獨用興,也可以賦比興綜合運用。圖片發自簡書App 賦,比,興的概念:
用具體的詩來說: 杜甫的石壕吏,通篇用記敘的文筆直接記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墻逃走,老婦出門應對。用大量篇幅記敘了老婦的致詞,從中體現戰亂給老婦一家帶來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請求從軍服役的經過。第二天天明,作者獨與老翁別,暗示了老婦已被抓走。 這種直接敘事的方法就是賦,是一種直言其事的表現手法。 比:李煜虞美人,最后一句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鼻∈?,打比方這就是比。 興:詩經國風 周南 關雎,是中國人都知道第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手法就是興。先不說事先寫眼前景,由景生情、景在先情在后,用觸景生情好理解。 再具體介紹一下賦比興: 一、賦 南宋朱熹對賦是這樣解釋的: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者也! 從這解釋可以看出賦的表現特點一是直言,二是鋪陳。 直言就是把話直接說出來;鋪陳就是鋪開來從各方面把話說出來。 直言又可以分為以下四種: (1)直描情狀。如《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實彼周行。 大意是:一個懷念丈夫的婦女采卷耳,采了又采總是不滿筐,最后干脆把筐放到大路上。周行即大路。在這里就是采用的直接描寫他的舉動和心思。 (2)直抒胸懷。如《式微》寫到: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大意是:苦于勞役的人直接呼喊著心中的不滿:天黑了,天黑了,為什么還不能回家?如果不是為了貴族老爺,怎么會在這夜露中干活。 (3)直寫人物。前兩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人或物,還有用第三人稱來描寫人物稱為直寫人物。如《碩人》寫道:
大意是:描寫了一個女人身材和衣著,又側重描寫她的社會關系來說明她的社會地位。 (4) 直敘事件。敘述事件用直言的方式古代不乏好的作品,例如 漢樂府中的《孔雀東南飛》、北朝民歌《木蘭辭》。杜甫的《北征》也是直敘事件開頭: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 再說鋪陳: 1、情景的鋪陳:對某種特定的景物從不同角度加以描繪或者抓住一點反復渲染,以突出所要抒發的感情。
這是《國風》中懷人的一首名作《風雨》,描寫的是風雨交加中群雞亂叫,一個久盼君子當君子來到時的欣喜心情。利用各種情和景反復渲染。 2、事態現象的鋪排。在敘事詩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鋪陳其事。 如: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好幾處著意鋪排渲染.這位古代巾幗英雄代父從軍的典型事跡。詩中鋪寫她在出征前“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路,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出征中“朝辭爺娘去,喜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雞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瞅瞅”;歸來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閥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裝。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通過這些鋪排抒敘,有力地突現了花木蘭保家衛國、居功不傲的勞動婦女的質樸本色。讀之,使人感到暢酣達意、痛快淋漓 3、人物形象、性格行為的鋪排。 敘事詩中還有對人物一服飾裝扮、年齡、言談舉止、個性氣質的鋪排抒敘,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鋪寫人物的服飾裝扮。借此以顯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漢代《陌上?!分忻鑼懬亓_敷的裝束:“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湘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意在突現羅敷的端莊和美貌。 (2)鋪寫人物的年齡教養。借此以顯示人物的成長過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劉蘭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币酝滑F蘭芝的知書達理、聰明能干。由此可見,鋪排與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風格的兩種藝術手法。鋪排的主要美學特征乃是淋漓盡致,暢酣達意。我們還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鋪排人物的性格、行為等等。 這種直接敘事的方法就是賦,是一種直言其事的表現手法。就是直接陳述,直描情狀,直抒胸臆,直寫人物,直寫景物。 賦的要求: 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 二是要講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沒有詩味; 三是要有主線,尤其是敘事詩這里有必要說一下,這個賦用在絕句中的賦法,唐以后不多。但是也有很多名篇的。 二、比 在絕句的創作中,比是一種經常的、大量使用的表現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為了使詩詞比用直接陳述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 朱熹解釋道: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很容易讓人想起比喻這個詞,也就是拿一件事物比喻成另一種事物。 比喻又分明喻、隱喻、借喻、博喻,曲喻 1、明喻,明顯的用彼物比此物,之間通常用的比喻詞是:如、似、若、同、類、猶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含有夸張成分的明喻,更形象生動,但一樣也屬于明喻范疇。如杜牧的《山行》霜葉紅于二月花;李清照的《醉花陰》人比黃花瘦。 有的還省略了比喻詞,比如劉禹錫的《望洞庭》: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2、隱喻,隱喻比明喻更進了一步,此物彼物之間常用肯定語氣的:是、為、成,之類的詞匯連接。比喻關系暗含在其中。
這里“臣心”就像“磁針石”,就是一種隱喻。 再如:
本詩是朱慶余在考前怕自己作品不符合考官的要求,給張水部(即張藉)所寫的一首詩。以新婦自比,把考官比作公婆,向張征求意見。通篇都是都是以比體寫成。
詩的大意是說朱慶余像一位采蓮的姑娘,長得漂亮,歌喉又好,別看那些姑娘穿得很華美,但不值得人們看重,她們怎么能抵得上這位采蓮姑娘,她那美妙的歌喉,一支輕歌就可以值上萬金啊。從而打消了朱慶余“入時無”的顧慮。朱慶余的詩寫得妙,張藉的答詩也是比得妙,珠聯璧合,傳為千古佳話。 3、借喻,借喻比隱喻又進一步,索性不再說乙似甲,乙是甲,而直接用一物取代。
4、博喻,在比喻運用中,一般情況是一個比喻一個,用多種事物比喻一個稱為博喻。 如賀鑄的宋詞《青玉案》 一川煙草,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三個事物來比喻自己的愁。 5、曲喻,這種曲喻理解起來很新巧 如李賀的《天上謠》銀浦流云學水聲,用水的流動來比云的飄動只是一般的比喻,再轉一個彎,想到流水流動的聲音,用水聲來比流云,既有視覺感又有聽覺感。另如李賀的《秦王飲酒》中的:羲和敲日玻璃聲。也是這種情況! 比擬比擬,是直接把物當人寫,或把人當物寫。杜牧《七絕·齊安郡中偶題二首》(其一)兩竿落日溪橋上, 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 一時回首背西風。
這個就是比擬,把物當人來寫。這是一種把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物,或者把甲物比作乙物的一種方法。 例子:
這是把物比作人,把春雨后的花草擬人化,“芍藥會有情含淚,薔薇會無力臥枝”,把它們寫活了,擬人化。 修辭中除了比喻、比擬還有象征、寄托等表現手法: 1、設比言志。這種修辭和借喻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比如韓愈的《調張籍》中:蚍蜉撼大樹??尚Σ蛔粤俊?。我們知道借喻是用一物代替另一物,這里卻是形象化比喻陳列敘事結果而言志。 再如:劉禹錫的《酬樂天》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也是這樣用的是設比言志。 2、托物詠懷。借一種事物并將其擬人化,通過它的表白來為自己抒情言事稱為托物詠懷。 例如: 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把梅花寫成了具有人的情操,表現了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質,同時也流露了孤芳自賞的消極思想,曹植在“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用豆的口吻說出他自己受到的迫害。 3、以景寓意。辛棄疾在《菩薩蠻》中沒有一句議論的話,用青山的遮擋,江水的東流和鷓鴣的啼叫組成一幅風景圖。但當時南宋風雨飄搖有主戰派和主降派對峙,這首詞用青山來形容投降派的阻饒,用擋不住的江水來形容主戰派始終會沖破阻饒,但一直沒有結果的情況下作者聽到的是鷓鴣的凄涼啼叫。 4、借事抒情。借事抒情就是借用男女私情或者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寄托的手法來言志。 朱慶余要張籍看自己的文章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而作詩一首寫到: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表面來看是敘說一個新娘子天明要拜見公婆了,問自己的丈夫妝畫的合適不合適。在這里卻是朱慶余在探問張籍對自己的看法。 另外,象征寄托一類的手法主要是設比言志、托物詠懷、以景寓意、借事抒情等,大都屬于古人所稱的比體。 三、興朱熹對興的解釋: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興分為三種形式: 1、觸物起情。 辛棄疾的《菩薩蠻》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詞人當時是看到了江水而聯想到多少行人淚。再如《詩經》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第一句就開始起興寫月出,二三句寫所愛的女子在月光下容貌更美姿態更俏麗,第四句寫自己心動不能自寧。 2、托物興詞。 這種興不一定是當時看到的景物而引發的聯想,但和要詠的物有一定的聯系. 比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開頭便起興: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雖然不是時景而和詠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愛情有關聯。 3、協音發端。 這種起興與所詠之事沒有必然聯系,僅僅是為協調音律以便有一個動聽的開頭。如《詩經。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興,一般用在開頭和中間,元人傅若金提出:在詩的起承轉合之處都可以用興。但實際上能看到在結尾用興的卻很少。 《詩經》之后的詩詞寫作仍以賦比興為基本表現手法,比和興是越來越不可分離了,在有些情況下已經合成一法,被稱為:比興、興寄。運用中有興中有比、比又兼興、賦中有比、賦又兼興、賦兼比興等錯綜復雜的表現方式。 賦比興應用手法的作用簡要地說,比興手法用具體事物的形象來說明一個抽象的思想,使詩更有表現力。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形象化。 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睘槔?,是啥樣子?我們都不知道吧,因為很抽象,但江水,大家都見過,是很具體、很形象的。用春水比喻人生長恨,大家就能容易理解了。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就更強了,這就是比興的作用。 如 :
上半寫人,用賦;下半詠物,用比。都極為精彩。 四、七言絕句的興起和比結【興起】 七言絕句中興起就是第一句,先寫景,用眼前景引激發引出自己的情感。興者起也。即起發端的作用,以便為下文開頭。也就是在全詩或段落開始,先說些同要說有事物無直接關系,或沒有明顯聯系的話,但卻有啟示的作用,引導下文。 下面看兩首詩,理解七言絕句的興起問題。
前面兩句起興,寫少女不知道愁是什么,高高興興上得樓來,這本來都是與“閨怨”無關的??墒巧蠘呛蠛鋈豢吹綏盍耍氲秸哿鴦e,送“夫婿覓封侯”是錯誤的,如今自己獨守空房,由此產生了怨。
這首七言絕句,第一句都是寫眼前景,然后由眼前景引出詩人的情感,這就是興起。物在情感前,用眼前的景來寄托、激發,引出自己要表達的主題。 【比結】比結很好理解,就是用比喻的辦法寫合句。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等。都是用比做結句,結就是最后一句 五、賦比興的關系如果綜合賦、比、興這三種手法來分析,用一句打比方的話來說:“賦”就是最基本的原材料;“比”和“興”可以看做是加工后的成品; 當然,由于文章所要反映的內容是不同的,有時候使用“原材料”會顯得樸實無華。使用“成品”也會產生深發聯想空間的美感(意境),使用“合成品”更會使文章得到唯美含蓄的效果。這就是賦與興的關系。 《淺談“賦”、“比”、“興”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文化傳承的紐帶———淺談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以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為發端,賦、比、興的運用,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方法,也為延續了幾千年的華夏文藝創作奠基鋪路。論其功用,稱之為文化傳承的紐帶亦不為過。集門戶論,成一家言關于賦比興的釋義,歷來眾說紛紜,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勝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