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定州歷史悠久,根脈深厚,物華天寶,人文薈萃。西漢音樂家李延年,晉代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劉琨,唐代著名文學家崔護、劉禹錫,連中“三元”的崔元翰,近代“人民藝術家”張寒輝均祖籍定州;宋代韓琦、司馬光、蘇軾等先后在定州任職;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曾在此開展十年之久的平民教育運動。這些先輩前賢留下了大量文物遺存和文化瑰寶,構成了古城博雅厚重的人文景觀。古有定州八景,曰:開元寺塔、眾春園庶、雪浪寒齋、中山后圃、平山勝跡、西溪玩月、唐水秋風、續閱古堂,今多已不復存。余不揣疏淺,攬古城現有名勝古跡,一一題詠,成十二絕句,以俟方家指正。 開元寺塔 宋太宗時,開元寺僧人會能奉旨往天竺取經,得舍利子歸。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詔會能建塔,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始成,因位于開元寺后院,故稱“開元寺塔”。北宋時期,定州地處宋遼邊陲,登塔可瞭望契丹軍情,又名“料敵塔”。塔身十一級,高83.7米,為八角形樓閣式建筑,是我國現存最高磚木結構塔,有“中華第一塔”美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贊曰: 梵鈴聲動瑞云生,滱水嘉山撲面迎。 唯此浮圖能料敵,巍然雄峙鎮邊城。 白果樹 相傳“先有白果樹,后有定州城”。白果樹植根古老的中山大地,歷經數千年風霜,鐵干挺拔,直刺青天,虬枝蒼勁,秀出云表,至今仍蔭庇一方百姓,成為定州古城悠久歷史之見證。贊曰: 西關嘉樹有奇姿,千載猶存不老枝。 風霜歷盡還堅勁,長佑斯民到此時。 雪浪石 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知定州,于中山后圃偶得一石,黑質白脈,中涵水紋,遂名“雪浪石”,作銘以記。后建“雪浪齋”,琢芙蓉盆盛之,現存眾春園舊址某武警醫院院內。贊曰: 月映寒齋雪浪開,芙蓉盆里貯瓊瑰。 手摩奇石孤亭下,千載風霜拂面來。 魁星閣 始建于元朝,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在原址重建,高踞于方形臺基之上,為歇山式三層木結構樓閣,四角飛檐,古樸壯觀,內有“魁星點斗”塑像。贊曰: 靛顏赤發自生威,高閣凌云勢欲飛。 漫向鰲頭揮巨筆,古城處處有星暉。 落星石 史載:州治西二里許,道左有石,橫斜三四尺,厚一尺七寸,其質渾樸堅潔,色赤黃如璞玉,相傳有星墜于此,化而為石,故稱“落星石”。今置于文廟院內。贊曰: 大星如炬落塵寰,質似渾金玉作斑。 料是青天遮不住,獨生異彩耀中山。 東坡槐 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以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身份上疏,求出知“重難邊郡”,在定州任上,手植兩株槐樹于文廟院內,稱“龍鳳雙槐”。至今已有近千年樹齡,依然枝繁葉茂,延系中山文脈。贊曰: 雙槐何幸結奇緣,深植靈根圣廟前。 一自蘇公培溉后,獨擎蒼翠蔭千年。 南城門 又稱“迎泰門”,建于明洪武初年,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建制雄偉,氣勢恢宏,后明萬歷、清康熙、雍正、道光年間均有修葺。贊曰: 大道通衢任往還,危樓巍峙扼其間。 斷墻處處生榛莽,鎖鑰京南是此關。 八角井 位于城內北門街西側,井壁呈八角形,由特制琉璃磚壘砌。井上有八角亭,北側建有龍王廟。相傳此井與東海相通,上古黑龍興風作雨,為害一方,后神仙以鐵索縛于井中。贊曰: 異彩琉璃涌澧泉,風來亭上欲生煙。 一泓寒碧千尋索,永縛蛟龍海底眠。 文廟 位于城內中心北街西側,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均有修繕。歷史上曾稱作府學、州學或學宮,有“中山廟學甲天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贊曰: 中山廟學久聞知,文采風流盛一時。 遙想巍巍杏壇下,滿堂桃李拜先師。 大道觀 位于商業北街西側,建造于元代,原為中軸式群體建筑,現存玉皇殿,具有典型元代建筑減柱造特色。殿內四壁完整保存有大幅明代萬歷年間瀝粉貼金“眾神朝拜圖”壁畫,布局疏密有致,所繪人物線條流暢,色彩鮮艷,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贊曰: 玉皇高閣映斜曛,古樂悠揚似可聞。 四壁丹青誰寫出?至今梁上有祥云。 貢院 位于東大街草場胡同東側,俗稱“考棚”。始建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是我國北方唯一保存最好的州屬貢院。前壁、魁閣、號舍、大堂、后樓等均保存完整,氣勢雄偉,雍容壯觀,具有鮮明的清代建筑風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贊曰: 攬勝樓高魁閣雄,雙槐夭矯入蒼穹。 為將姓字題金榜,多少英才入彀中。 王灝莊園 位于興華西路南側。建于清咸豐年間,為定州城紳王灝的私家宅第,俗稱西關王家大院。莊園為清代風格的四合院式建筑群,布局錯落有致,青磚灰瓦,精雕彩繪,堪稱定州民居建筑之精華。贊曰: 古巷深深夕照斜,殘垣猶記舊繁華。 百年風雨難催蝕,曾是城西第一家。 來源/定州眾春 |
|
來自: 唯我英才 > 《河北省內及保定周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