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印軍、遠征軍和卅四年甲種軍三支先后成軍的美械部隊,并未按照統一的編制表改編,其實際編成的差異更大,以致各自裝備的美械在數量和質量上明顯不同。三支部隊中,美械在所有武器裝備中占據的比例,也各有高低。在名義上駐印軍、遠征軍、卅四年甲種軍都屬于美械軍,不同美械部隊之間的作戰能力存在不小的差距。 空運往印度藍姆伽的中國官兵 就裝備而論,駐印軍既有美械軍之名又有美械軍之實,部隊的絕大多數裝備均為美制。按照駐印軍編制,新一軍、新六軍兩軍,其軍直屬部隊為一個榴彈炮營、一個特務營、一個通信營、二個輜重營、一個野戰醫院。駐印軍一個軍的直屬部隊相對于國內同級單位的優勢并不明顯。但駐印軍軍屬榴彈炮營裝備了12門美制2. 5噸卡車牽引的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該炮系當時美軍主力師屬火炮,其射程和火力遠遠超過國內各軍軍屬山炮營裝備的75毫米山炮或野炮。 駐印軍每個軍所屬的兩個輜重營,其一為汽車營,其一為騾馬營,前者裝備了相當數量的美制卡車、吉普車,在運輸力和機動性方面也遠遠超過國內各軍軍屬騾馬輜重營。轄兩師的新一軍人數兩萬余人,轄三師的新六軍人數則遠超三萬。駐印軍所轄每個師都比較強大,其裝備的重武器數量已經超過國內一個軍。每師轄三個步兵團,師屬特種兵科為山炮兩個營,輜重營、通信營、工兵營、搜索連、特務連各一個,此外還有防毒排、獸醫所、衛生隊、野戰醫院等單位,較國內一個普通步兵師完備不少。 駐印軍坦克 就支援火力比較,駐印軍一個師有24門美制75毫米山炮,而國內的一個師沒有山炮營建制,僅編有一個直屬戰防炮連,配備4門37毫米反坦克炮,兩者相差十數倍。 駐印軍中每一個團的火力,優于國內一個師的水平。一個步兵團轄三個步兵營、一個迫擊炮連(裝備12門82毫米迫擊炮)、一個戰防炮連(裝備8門美制M3式37毫米反坦克炮)、兩個輸送連(人力、馱馬各一個)、一個通信排、一個特務排。在營一級,駐印軍在國內同級單位三個步兵連和一個機槍連的架構上,增編了一個戰防排,裝備4門美制“巴祖卡”式火箭筒。 戰術訓練 與國內部隊相同,駐印軍一個連轄三個步兵排,但駐印軍每個排除編有三個步兵班外,還增編了一個迫擊炮班(裝備2門美制60毫米迫擊炮)。駐印軍每個步兵班人數與國內一個班相當,由一個輕機槍組和八個步槍兵組成,班長、副班長使用的是兩支美制沖鋒槍,近戰火力兇猛。 駐印軍武器訓練 駐印軍在印度蘭姆伽順利地換裝全套美械之后,在進攻能力上較過去有了顯著的提升。1945年1月,繼攻克緬北八莫、南坎之后,駐印軍新三十八師攻克芒友,于27日與從滇西而來的遠征軍會師,穿著黃卡其布的駐印軍和穿著灰棉衣的遠征軍在外觀上非常容易辨認彼此。 組裝車輛訓練 遠征軍在人員、裝備撥交等方面的情況并不理想,無論編制設置還是實際編成,遠征軍裝備的美械數量其實不多。客觀地說,遠征軍只是一支以國械為主、補充少量美械裝備的半美械軍。 中美訓練營 1943年4月遠征軍成軍之后,開始按照為其專門訂制的“遠征軍三十二年軍暫行編制”進行改編。此編制雖然受到美方影響,但在具體設置上其美式色彩并不濃厚,與國內通行的卅一年加強編制存在著顯而易見的邏輯關聯。卅二年編制雖將軍屬炮兵營改用美式編制編成,然而裝備的依然是12門75毫米山炮或野炮。 遠征軍赴緬 該編制較國內編制改進在于團及團以下各級單位。步兵團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兩個高(平)射輕機槍連、一個馱馬輸送連、一個特務排和一個防毒排,此外還有一個衛生隊。步兵營加強了戰防槍、通信和補給各一個班,其中戰防槍班裝備了3挺英制“博伊斯”式13.9毫米反坦克槍,提供了有限的反坦克能力。步兵連增編了一個指揮班和一個迫炮班(裝備3門美制60毫米迫擊炮),原各排配備的擲彈筒組分散到各班,各班班長配備一挺沖鋒槍,較過去稍有提升。 第2炮兵連155MM榴彈炮 即便是這樣相對低端的配置,遠征軍要將其實現仍困難重重。如前所述,美方許諾的武器裝備,通過駝峰航線運到的數量實在太少,而這些武器的撥交工作又屢經延宕。由于美械供應不足、撥發緩慢,各部隊仍裝備著相當數量的舊式槍炮。 1943年8月16日,第六軍軍長兼駐滇干訓團教育長黃杰陪同白崇禧、陳誠視察時,發現在昆明干海子受訓第七十一軍炮兵營已經列裝美制75毫米山炮,但與之一同受訓的第二軍炮兵營,所裝備的依然是數年前從蘇聯購買的 76.2毫米野炮。 1945年在滇的中國遠征軍 1944年5月19日,中國軍人在云南大屯接受跳躍訓練 幸而在1944年之后,由美軍聯絡組撥付遠征軍手中的新式武器數量略增,遠征軍的實際編成較編制表進行了部分調整,美械的比例得到少許提高。根據郭汝瑰的研究,這時遠征軍序列下各軍原軍屬搜索連擴大為搜索營,各師增設了一個搜索連,各團高(平)射輕機槍連裁撤,增加了一個搜索排。營、連兩級的火力得到增強:營屬戰防槍班擴充為戰防排,增加了3門美制“巴祖卡”式火箭筒和3具美制火焰噴射器;步兵連原屬迫炮班擴編為迫炮排,編有6門美制60 毫米迫擊炮。 此番調整之后,按照編制計算遠征軍中轄三師的一個軍,人數三萬有余,裝備的槍炮中美械數量較過去更為充實,從而使其作戰能力得到有限的提升。 火箭筒使用訓練 數次改良后的編制和匯入的美械,使得遠征軍具備了一定作戰能力。然而由駝峰航線運來、經美軍聯絡組之手、最終輾轉撥付遠征軍各單位的美械終十分有限。無論是賬面數字還是實際裝備量,遠征軍美械化的程度確實不高,其所屬軍、師的作戰能力遠不如駐印軍各軍、師,也沒有之后成軍的各個卅四年甲種軍及所轄師強大。 反坦克訓練 與遠征軍采用的卅二年編制不同,卅四年甲種軍采用的編制是駐印軍編制基礎上優化、完善后產物。一個卅四年甲種軍的軍屬特種兵科包括人力輸送團、105毫米榴彈炮營、工兵營、通信營、獸力輸送營、特務連、搜索排各一個,此外還編有軍野戰醫院和獸醫隊,人數逾 5000人。其炮兵實力與駐印軍一個軍完全一致,人力輸送團、獸力輸送營的設置,使其戰地物資運送能力已經強于后者,新增的軍屬搜索排官兵全體乘馬,優化了戰場偵察能力。 每個卅四年甲種軍所屬的三個師,一個甲種師的系統表為:步兵團三個,山炮、工兵、輸送各一營,搜索、通信、特務各一連,此外編有一個衛生大隊(附野戰醫院)以及軍需組、修械組各一個,總人數超過一萬人。其炮兵實力不及駐印軍,通信兵的數量也低于前者,但也基本完備。 防空練習 各師所屬步兵團的架構,與駐印軍所屬步兵團相比僅減少一個輸送連。步兵營的編成上,較駐印軍步兵營減少了一個裝備4門“巴祖卡”火箭筒的戰防排。步兵連、排與駐印軍的對應單位完全一致,唯步兵班的組成與遠征軍編制相同,較駐印軍步兵班少裝備一挺沖鋒槍。 第5軍裝備的裝甲車 按照編制,一個卅四年甲種軍人數約3.8萬余人,是較為龐大的作戰單位。然而,這些部隊的所謂“齊裝滿員”仍存在不少水分。 總體來看,這批軍、師所接收的美械數量確實不算少,美械在裝備中占據的比例也不低,涵蓋了部隊所需的各類輕、重武器。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在抗戰結束前夕,其裝備中有3112支“美三零步槍”、330挺“比林式輕機槍”、27挺“五五戰防槍”、72挺“白朗林式重機槍”、30門火箭筒、970支“湯姆式沖鋒槍”,此時該師裝備的美械還未達到額定數量,但總數畢竟可觀,且已經被部隊作為主戰兵器使用了。 接受美式訓練的中國軍隊 從裝備來看,美械化程度介乎于全美械的駐印軍和半美械的遠征軍之間的卅四年甲種軍,其美械軍的名與實基本相符。換裝美制武器之后的卅四年甲種軍、師,在戰場上所表現出來的近戰和攻堅能力顯而易見。 |
|